原创大师李行去世,发掘林凤娇钟镇涛,《小城故事》《汪洋中的一条船》轰动一时

  李行的去世,代表着华人导演中本就不多的电影大师,又陨落了一位。

  李行的电影历程有多辉煌?他在影史的影响力有多深?他对华语电影的贡献有多大?

  这篇纪念文字会一一道来。

  李行的祖籍是江苏武进,他1930年5月生于上海,18岁的时候,还在苏州大学读一年级的他,跟随父亲去到台湾,就读于台湾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学校期间就是戏剧社的积极分子,参与导演和表演。

  1952年,从台师大毕业的李行,出演了电影《永不分离》,然后就去服兵役去了。1953年他退伍后在台师大附中当老师,第二年去《自立晚报》当文教影剧的记者,并再次开始涉足影坛。拍了当时刚从台湾电影制片厂厂长卸任,自组华侨影业公司拍片的袁丛美的《罂粟花》。

  那一年,李行本来想进入台湾“中影”当演员,但落榜了,于是继续舞台剧的表演和导演。1955年他和著名演员田丰、焦鸿英等,主演了唐绍华导演,“台制”出品的《没有女人的地方》,李行扮演一位诗人。

  《没有女人的地方》集体照,李行的旁边高个子是著名演员田丰。

  李行导演曾经多次表示,唐绍华导演是他的恩师。

  李行这时和“台制”的合作颇多,他还出演吴文超导演的《翠岭长春》,不过这部电影推迟了好几年才上映。

  这一年他还出演了唐绍华导演描写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电影《马车夫之恋》,李行扮演的是著名女星林翠角色的父亲。

  1957年是李行电影生涯的转折点,他在电影《情报贩子》、《追凶记》、《水摆夷之恋》、《血战》之恋等片担任副导演。

  1959年,李行和好友田丰,以及张方霞一起,执导了《王哥柳哥游台湾》。该片讲的是搽鞋匠王哥中了奖,和三轮车房柳哥一起,用44天游遍台湾的名胜古迹。

  《王哥柳哥游台湾》分为上下集,以喜剧的形式,将台湾各地风光呈现在银幕上,这部电影不仅非常卖座,还成为闽南语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片近年也被数字修复,重新呈现。

  由于《王哥柳哥游台湾》大获成功,李行于是独立执导了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猪八戒与孙悟空》和《猪八戒救美大战金钱豹》上下部电影,依然是闽南语对白。

  1961年,李行导演的黑白伦理剧情片《两相好》,著名演员穆虹、戽斗等主演。

  1962年李行还导演了《王哥柳哥游台湾》原班人马参与的《王哥柳哥过五关》。

  1963年,李行导演了《街头巷尾》,讲述了一个大杂院中,外省与本省邻居之间相互温暖扶持的故事。这部电影也是著名的“健康写实主义”的前奏曲。

  当时,李行已经拍了很多部闽南语电影,但那些都不是他自己想拍的电影。而现实主义的《街头巷尾》正是李行自己想拍的,他为此还自己出钱来拍这部电影。

  该片也让罗宛琳拿到第二届金马奖最佳童星奖。

  同一年,李行和李嘉合作导演了“健康写实主义”最著名的电影《蚵女》,十年前被“中影”拒绝的李行,这一次以导演的形式回归,拍了“中影”的大片。

  《蚵女》用当年最先进的柯达彩色胶片拍摄,是台湾第一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

  虽然已是近60年前的电影,但近年来《蚵女》修复版在两岸上映时,几十名蚵女打群架的戏,还是让人很震撼。

  1960年代中期,是李行电影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产量也很高。光是1965年就有三部电影问世。

  1965这一年,李行拍了两部琼瑶作品改编的电影,首开琼瑶片先河。

  一部是8月上映的《婉君表妹》,这是史上首部琼瑶作品改编的电影,唐宝云 、江明 、王戎、谢玲玲 、夏玲玲主演,谢玲玲还拿到金马奖最佳童星。

  《哑女情深》12月上映,由柯俊雄、王莫愁主演。这是闽南语片演员柯俊雄最早的国语片,因为他的国语太烂了,只好配音。柯俊雄也因此从闽南语片演员转为国语片演员,从此改变事业与人生。

  与《哑女情深》几乎同时上映的,还有李行导演的另一部“健康写实主义”名作《养鸭人家》, 唐宝云 、葛香亭、武家麒、欧威主演。

  《养鸭人家》获得了四项金马奖,其中包括最佳剧情片和李行获得的最佳导演奖,这也是他得到的第一座金马最佳导演奖。

  1966年李行导演了《贞节牌坊》, 艾黎、 柯俊雄、崔小萍、崔福生主演,后来成为艳星的艾黎在这部电影中表演出色,获得亚洲影展新人奖。

  这一年李行和李嘉、白景瑞一起,拍摄了“中影”的古装片《还我河山》,这也是李行第一次拍摄古装片。

  1967年的《路》,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崔福生拿到金马影帝。

  1969年的古装片《玉观音》,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剧情片。

  1969年的伦理爱情片《情人的眼泪》,由沙荣峰的联邦影业出品,张美瑶、田鹏主演。

  进入1970年代,李行也尝试多种类型片的转型,比如这部歌舞片《群星会》,甄珍主演,姚苏蓉配唱。当时邵氏和电懋的兴起一股歌舞片热潮,“中影”也想赶上这个热潮,但并不是那么成功。

  于是李行还是回到《警告逃妻》这种擅长的喜剧爱情片领域,柯俊雄和恬妮主演。

  1970年,白景瑞 、李翰祥 、胡金铨 、李行四大导演联合拍摄了《喜怒哀乐》,李行拍的是《哀》一段。

  1971年,李行拍了他擅长的伦理剧题材的《母与女》,李湘(这位是台湾影星,那个时候同名大陆主持人还没出生)与甄珍主演。

  1971年李行自己的大众影业和邵氏合作,拍摄了爱情片《爱情一二三》,柯俊雄和张美瑶主演,当时他们刚刚新婚。

  1972年,李行拍了他电影生涯最重要的一部电影《秋决》,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五项大奖,包括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欧威获得最佳男主角,傅碧辉获得最佳女配角。

  《秋决》云集了李行各个时期合作紧密的演员,包括欧威、唐宝云、傅碧辉、葛香亭、崔福生。

  再厉害的电影大师,也肯定有滑铁卢的时候,1972年李行的《风从哪里来》就是如此,这部电影的主演都是李行合作最熟悉的,包括柯俊雄、唐宝云、欧威等,但这部电影类型上却各种不靠,算是一次转型失败吧。

  1973年,李行拍摄了琼瑶片《彩云飞》,由甄珍和香港男演员,有“学生王子”美誉的邓光荣主演,这部电影无意中带动了一种即将风靡台湾的类型——三厅电影。

  《彩云飞》多年来一直未见音像制品,2014年经过数字修复后,才得以见其真容。

  邓丽君的经典《千言万语》在电影中的段落也重见天日。

  《彩云飞》的成功,让李行在1970年代中期专注于琼瑶片以及三厅电影的拍摄。

  1973年《心有千千结》,甄珍和秦祥林主演,这部电影让在香港发展不顺遂的武打演员秦祥林,一下子变成炙手可热的文艺片男星。

  1974年,琼瑶题材以及三厅电影渐入佳境,李行的《海韵》更是空前集结了秦汉+萧芳芳,柯俊雄+胡燕妮这样的鼎盛明星阵容。

  李行最器重的男演员欧威,于1973年底因病去世。他之后上映的三部遗作,都是和李行合作。

  1974年的《婚姻大事》,甄珍、秦祥林、欧威主演,这部电影在三厅爱情片的基础上,还加入一些社会现实题材的元素。

  1974年上映黑帮题材片《大通缉令》,李行亲自担任制片人,让欧威自编自导自演,也让欧威圆了一回导演梦。

  另外还有李嘉、李行、白景瑞再度联手的《大三元》,欧威也拍了李行的段落。

  李行一直想和欧威拍一部“立地成佛”的电影叫《跪在滚烫石板上》,但因为欧威过早去世,就搁浅了。李行曾说,“等我去世了,我要在墓碑上刻下’《跪在滚烫石板上》——正在筹备中’一行字。”

  《跪在滚烫石板上》也成为李行终生的遗憾,他曾说,因为年纪大了,就算有人出钱来让他拍,他也拍不动了。但最关键的是,没有了欧威,这部电影也就没有意义了。

  1974年琼瑶片《海鸥飞处》,甄珍和邓光荣继续“金童玉女”的组合,香港来的谢贤则追求到了甄珍,两人当年结婚。

  1975年,李行重回关怀现实的类型,《吾土吾民》成为华语影史上著名的抗日题材电影,并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从这部电影开始,李行开始了和林凤娇的合作。

  《吾土吾民》由林凤娇、秦汉、邓光荣、陈鸿烈等主演。

  1976年李行拍摄《碧云天》,再次启用林凤娇和秦汉合作,此时,“二秦二林”已成为台湾爱情电影的标配。

  《碧云天》也是张艾嘉早期的主演作品,也是她首度拿到金马奖的电影(最佳女配角)。

  那年,和《碧云天》几乎同样的组合,李行还拍了琼瑶片《浪花》。但是这部电影已经可以看到李行在挣脱三厅电影的空间束缚,力图走“城市电影”的尝试。

  1977年,秦汉、林凤娇、江明主演的《风铃风铃》。

  以及同一年的《白花飘雪花飘》。

  1978年,李行拍了乡土电影的杰作《汪洋中的一条船》,依然是秦汉和林凤娇合作。这部电影讲述了先天残疾的郑丰喜身残志坚和收获爱情的故事,非常励志。该片不仅又一次让李行拿到金马最佳导演奖,还获得包括最佳剧情片在内的六个大奖。

  《汪洋中的一条船》不仅在台湾票房大卖,在香港和东南亚也非常卖座。这部电影在1980年代初中期曾经在大陆上映,反响非常热烈。

  当年大陆上映的海报,两个“中影”公司的名字重叠出现在一张海报上,也是相当神奇的事情。

  但是后来李行导演说这部电影大陆上映是“盗版”,原来,大陆的中影(当时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是通过合法渠道,从香港买来版权和拷贝,在大陆上映的。如果说非法,也是香港的中间商在卖“盗版”(特殊历史时期的“美丽错误”吧)

  但不管怎么说,在1980年代中期,能在大陆影院看到一部台湾电影,也已是一种“历史的奇迹”了。

  《汪洋中的一条船》当年在大陆上映非常轰动,李行后来到大陆,被人介绍都是“这是《汪洋中的一条船》的导演”。

  近年该片也由台湾“中影”进行了数字修复,画质感人。由于李行对“中影”的贡献,当年那个考不进“中影”的中学教师,后来还成为了“中影”的董事。

  1979年,李行拍了《早安台北》,林凤娇和来自香港的歌手钟镇涛的搭配,让人耳目一新。这部电影也曾在大陆上映,甚至比《汪洋中的一条船》还要早,不过也是“盗版”,方式是一样的。

  如今依然有品相不错的《早安台北》大陆版海报在收藏市场流通。

  钟镇涛得知李行去世,在社交平台发文缅怀导演,说如果不是李行导演的发掘,他还只是温拿五虎的歌手而已。

  进入1980年代,李行延续《汪洋中的一条船》的乡土电影成功范例,拍了好几部成功的乡土电影。

  1980年的《小城故事》,依然是延续《早安台北》的阵容,不仅又拿到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还帮林凤娇拿到她唯一的一座金马影后。

  同一年的《原乡人》,林凤娇、秦汉主演,讲述了著名作家钟里和的故事。《小城故事》和《原乡人》的同名歌曲,经由邓丽君的演唱,在华人世界风靡多年。

  1981年,李行找了自己合作最紧密的林凤娇、钟镇涛、秦汉,加上新人苏明明,拍了电影《又见春天》,这部电影也是杨贵媚最早的大银幕作品。

  2019年李行和杨贵媚在第11届两岸电影展重聚,旁边的另一位女士就是李行的御用女演员之一甄珍。当甄珍得知李行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而她人在香港,疫情让她没能见到恩师最后一面。

  1981年,借着歌曲《龙的传人》的热度,李行拍了同名电影, 钟镇涛 、林凤娇、郎雄、秦汉、 苏明明等主演。

  《龙的传人》的原唱李建复和一群当年的民歌手参加了电影的拍摄。

  《龙的传人》是李行和自己最钟爱的女演员林凤娇最后一次合作,之后林凤娇就不见了,后来李行才知道她原来是嫁人了,为了这件事李行一直耿耿于怀了多年,因为他觉得林凤娇应该还有更好的发展。据说林凤娇知道李行导演去世的消息,放声大哭,说李行是全世界对她最好的导演。

  1983年,李行和老友胡金铨、白景瑞,一起拍了一部三段式电影《大轮回》,讲的是三生三世轮回的故事,由当年很红的女星彭雪芬和电视红小生姜厚任、大侠石隽主演。

  1984年,李行拍了《细雨春风》,这是他第一次拍校园题材电影,不过,并非简单的校园青春片,而是探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该片由庹宗华、 杨庆煌、庾澄庆等主演。

  1986年,李行和老搭档柯俊雄一起拍了《唐山过台湾》,讲述清朝时候,福建大批移民到台湾的故事。这部电影充满了热烈的家国情怀,传递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这之后,李行便再也没有导演过电影。不过,李行年轻的时候是舞台剧导演和演员,他一直有自己的舞台剧之梦,于是2010年以80岁高龄,改编《窦娥冤》成舞台剧《夏雪》在台湾上演。

  《夏雪》在台湾首演时,王童导演,和李行合作多部电影的李烈,后辈导演钮承泽、林育贤前来探班。

  没有当导演后,李行开始从事电影交流的事业。1989年他筹划组建了台湾电影导演协会,并担任理事长。1990年,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李行率领台湾电影导演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大陆,这是两岸电影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1993年金马影展成立了执委会,李行成为执委会主席,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1996年,大陆电影和影人开始出现在金马奖的提名名单中。

  1995年,李行获得金马奖终身成就奖。2000年,他再次担任金马影展执委会主席。

  李行导演为两岸电影的合作和交流做了很多堪称“改变电影史”的工作,在他的斡旋下,“两岸三地导演会”定期举办,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人一个聚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成立。

  2015年两岸三地导演会上,李行和导演同行合影。

  在李行导演多方奔走下,大陆于2012年通过《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两岸合拍片的很多限制被松绑,促进了两岸电影的融合与发展。

  2009年,中国电影基金会会长李前宽导演,与身为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李行,共同发起并创办了两岸电影展,这是唯一的一个在两岸举行的电影展,期间于2020年停办一届,今年将举行的是第12届。

  李前宽导演刚刚于一周前病逝,享年80岁。两位老友可以在天上一起聊电影了。

  每届两岸电影展,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电影展,李行导演都亲自参与。

  2014年,台北,李行导演看望前来参加第六届两岸电影展之大陆电影展的影人们。

  2018年,台北,李行导演看望前来参加第十届两岸电影展之大陆电影展的影人们。

  2019年,北京,第11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开幕式。

  那届台湾电影展,李行与杨贵媚,以及台湾电影后辈演员郑人硕、钟家骏、林哲熹和吴慷仁合影。

  2019年,李行导演看望前来参加第11届两岸电影展之大陆电影展的影人们。

  今年9月,《秋决》的全新数字修复版,作为第12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的展映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放映,这是这个修复版首次在大陆放映。(具体放映时间请注意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公告)

  大师李行导演千古!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行文匆忙,错误和遗漏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