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总结通用六篇

  [关键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0

  江西省自2010年开始开展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00名学员完成了为期1年的培训,有550名学员完成了理论阶段的学习,进入临床阶段的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培养对象的现状、学习需求、预期目标,本研究分别对2010、2011年参培学员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员的需求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江西省2010年、2011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学员。

  1.2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本研究自行设计了A、B、C三套问卷,均向我校全科医学专家征求意见后编制而成。(1)A套问卷在学员入学时使用。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选取参加江西省2010年与2011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为学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单位性质及派遣形式等。共发放问卷569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3.8%,其中2010年学员174名、2011年学员303名。(2)B套问卷在学员理论阶段培训结束时使用。随机抽取2011年学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自身的需求及兴趣等。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4%。(3)C套问卷在学员培训结束时使用。随机抽取2010年学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对培训基地的满意度、培训收获、效果评价等;还设计了部分开放式问题,征求学员对理论、临床、社区培训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3.1%。

  1.3统计学方法 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 2010、2011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学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的需求现状

  2.2.1学员的学习目的、动机 关于学习目的与动机,236名学员选择以下选项的分别有:知识更新195人(82.6%);获得合格证书173人(73.3%);胜任工作的需要162人(68.6%);上级派遣143人(60.6%);人际交往38人(16.1%);从众心理9人(3.8%)。

  2.2.2学员参加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 关于参加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236名学员选择以下选项的分别有:所学内容难以应用于实际74人(31.4%);想脱产学习,但领导要求回去工作62人(26.3%);放不下单位工作29人(12.3%);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困难25人(10.6%);经济负担沉重23人(9.7%);不想参加培训5人(2.1%);其他18人(7.6%)。

  2.2.3学员自身的需求及兴趣 基层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临床理论和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程度见表2。

  关于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内容与学员自身的需求及兴趣相符程度,236名学员选择以下选项的分别有:完全符合13人(5.5%);比较符合71人(30.1%);基本符合120人(50.9%);较不符合30人(12.7%);完全不符合2人(0.8%)。

  关于临床基地培训中轮转科室的选择,2010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49名学员选择以下科室的分别有:急诊科125人(83.9%),呼吸内科120人(80.5%),心血管内科119人(79.9%),儿科112人(75.2%),消化内科108人(72.5%),外科99人(66.4%),神经内科71人(47.7%),内分泌科71人(47.7%),妇产科40人(26.8%),肾内科28人(18.8%),传染科27人(18.1%),血液内科19人(12.8%),风湿免疫科22人(14.8%),康复科3人(2.0%),皮肤科3人(2.0%),五官科1人(0.7%),眼科1人(0.7%),针灸科1人(0.7%),未轮转1人(0.7%)。

  2.2.4转岗培训过程中学员的满意度和收获情况 2010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149名学员对各项的满意度见表3。

  针对参加转岗培训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在哪些方面可以学以致用,149名学员的选择情况见表4。

  针对参加转岗培训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149名学员的选择排序为:临床基本技能128人(85.9%);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126人(84.6%);沟通技巧107人(71.8%);疾病的诊治知识104人(69.8%);责任心和事业心97人(65.1%)。

  2.2.5转岗培训过程中学员的评价情况 针对在转岗培训即将结束时,对理论、临床、社区基地的意见和建议时,绝大多数学员很中肯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针对理论基地,学员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建议适当延长课时,便于学员充分理解课程内涵;建议减少各章节部分重复内容;理论基地应增加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2)针对临床基地,学员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培训缺乏针对性,应多安排适合基层的临床技能知识培训;基地的生活及住宿条件应改善;应多给学员实践操作的机会;培训时间较短,科室轮转较少。(3)针对社区基地,学员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有:时间太短,不能深入、全面了解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及范围;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培训较为随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讨论

  3.1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与目的

  3.1.1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培学员中仅有8.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由于基层医生收入低,条件较为艰苦,工作量大,所以大专院校毕业的医学生往往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学员大多为初级职称,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4.2%,可见当前基层医生多为低职称人员,具有较高职称的基层医生大部分到城市的私立医院就业或是在城乡结合部开诊所。从学员的派遣形式上来看,仅有35.0%的学员是主动申请参加转岗培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一些基层医生对基层卫生服务失去信心,不求进取。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基层医生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不满意,致使基层医生队伍的稳定面临极大挑战。另外,由于以上种种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迫使群众小病、大病都往大医院跑,造成农村卫生室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明显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截止到2009年底,江西省1530个乡镇共设1553个乡镇卫生院,床位28942张,卫生人员411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093人)。我省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为0.86张,低于全国的1.12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2人,低于全国的1.30人。全省16880个行政村共设26937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4786人,注册护士127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3047人(其中乡村医生41270人)。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28人,低于全国的1.46人。我省乡镇全科医生队伍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数量不够,质量堪忧”,福建省卫生厅科教处调研员陈秀华以此来形容福建省全科医生的现状,实际上也指出了我国不发达省份的基层全科医生的基本现状,就是学历层次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数量相对不足。

  3.1.2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基层医疗情况在全国很具有代表性,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同样很具有代表性,在借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农村地区特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了适合乡镇社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基层全科医师的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了乡镇卫生服务队伍的可持续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我省的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将为让农民群众不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还能“看得好病”,为农村、为农民培养一批忠诚为农民防、治、保、康、健、计划生育服务的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

  基层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实施能确保我省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规范性、时效性、实用性。

  3.2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管理与教育工作,进一步实施“以学员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蓬勃发展,使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使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取得实效,江西省已经开展并在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期形成一个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长效培训管理机制。

  3.2.1人性化管理 重视基层参加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问题,不能让他们因培训使原本应得的工作待遇受到影响,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时间;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的领导,对派出培训的全科医生应保证他们的脱产学习时间,不应以各种理由要求学员回单位上班。

  尊重基层全科医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全科医生来自农村,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学历不高、职称不高、基本技能不强、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等,在他们走进高校、走进教室、走进病房时,常常缺乏自信。培训时,管理者、培训师资应给每一位基层全科医生应有的尊重,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转岗培训的角色;并在尊重他们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尊重自己的患者,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一步。

  人性化管理还体现在学员管理上,建立全省统一报名、推荐制度;建立全省学员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学员档案(三个基地应衔接);建立年度学员结构调查情况汇总、年度学员培训完成情况汇总;建立学员的学习考核、考评制度。各基地应指定带教导师,学习结束后,导师填写考核手册,给出学员评语,提出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要求学员达到三个提高——基础理论水平提高、基本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提高、社区人文关怀水平提高。

  3.2.2针对性教学的改革

  3.2.2.1加强学员学习的目的性 基层全科医学服务理念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和更新速度加快是现阶段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一个最大特点和难点,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努力提高独立解决基层全科医学服务问题的能力,是适应这一特点的对策。目前,比较多的全科医生意识到要使自己适应当今社会职业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参加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才能使自己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在医改大潮中不被“大浪淘沙”,顺利转岗,由基层专科医师尽快转变成基层全科医生,改变自身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技能,使自己能胜任岗位的需求、百姓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合格的基层全科医生。

  3.2.2.2针对培训大纲、计划的改革 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卫生部全科医学岗位第一次培训大纲执行了4年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原大纲执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根据卫生部基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教育的计划和要求,为我省基层全科医学培训教育(理论学习、临床学习、社区实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实用的管理、教学、考核、教学评估计划,含理论、临床、社区三个培训基地的教学计划、实习要求、技能操作手册、考核手册;编制学习复习资料,并在江西省卫生厅科技教育网站公布,供全省各类培训基地和所有学员使用。

  3.2.2.3针对培训学员结构的改革 基层转岗培训应以学员需求为导向。(1)学以致用:转岗培训工作应本着“用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不会什么,培训什么,需求第一”、“怎么有效,怎么培训,适宜实用,因地制宜”的原则。(2)分类办班:A岗位班,学员在规定的培训时间里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通过考试,取得岗位合格证;B学分班,学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还可根据职称条件安排高、中、初级培训班;根据学习时间安排长线、中线、短线培训班;根据学习需求安排特色、补缺、补新专科培训班;根据知识结构安排理论、临床技能、社区技能培训班等,这样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加学习兴趣,节省时间。

  3.2.2.4针对培训教学的改革 基层转岗培训以胜任岗位为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组织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组织达标考核,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能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能规范化完成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

  基层转岗培训应“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全科医学基础理论课可以围绕几个大的理论问题组织教学,例如,“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社区医疗与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疗法规”等。全科医学临床实践课可以在轮科过程中,围绕几个大的系统疾病组织教学,例如,“临床思维方法与典型案例分析”、“社区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各类疾病的转诊指标”、“社区紧急救护”、“社区实用临床基本技能”、“社区简易医疗设备的使用和读片”等。全科社区实践课可以围绕几个大的社区问题组织教学,例如,“走进家庭号慢病照顾”、“社区常见疾病的接诊与重症转诊”、“利用计算机进行全科医学档案管理一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社区筛查与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管理”。“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有工作经验、医学基础的成年人学习,它不仅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可以调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5针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考核改革 在基层转岗培训中各类培训机构都应把参培人员的基本功培训放在首位,要求参培人员基本技能操作项项必考、人人过关,确保参培人员具备今后职业生涯中应有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考核组织分为阶段(理论、临床、社区)考核和结业考核。(1)理论考核:理论考试目标是测评经过培训的基层全科医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测评其是否具备了培养标准要求的职业素质、医疗服务、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工作能力。各教学基地结合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自行组织理论考试,统一命题(题型、题量:单选题30题,每题1分;多选题10题,每题2分;填空题10空,每空1分;临床读片题5题,每题3分;简答题3题,每题5分;分析题10分),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登分,统一进行试卷分析评估。(2)技能操作考核:临床、社区技能考核包括以下项目:接诊患者、基本技能操作、实验室检查读片和分析;临床、社区技能考核可借助真实场景,床边考核;也可借助真实或模拟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或标准化病人进行考核。

  3.2.3建设好三类基地、两支队伍、一个中心 建设三类基地即理论、临床、社区基地;培养出三类基地的两支队伍,即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教师队伍,为理论、临床、社区基地选拔、培训出一批优秀的带教导师和管理人员;建设好一个融高校、省级教学医院的教学资源,设备相对齐全、资源可以共享的省级结业考试考核中心,可以满足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考核工作要求;用较短的时间、较高的起点、最好的质量完成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确保国家的培训经费落到实处,确保我省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训质量。

  【关键词】门诊;导医; 培训;探索

  我院2010年7月在社会上招聘了14名导医。在门诊部直接组织和领导下,开展了导医的技能培训,培训主要分二部分,岗前技能培训和在岗培训。

  1导医的基本资料

  导医总数:14名, 均为女性。

  年龄:18-21岁,

  学历:大专9名,占总数的64%,本科5名。占总数的35.7%。

  专业特点:护理学

  2导医岗前培训计划

  2.1导医岗前培训目标:使导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形象,掌握岗位职责及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2导医岗前培训内容:由总体培训计划和各专科培训计划。

  2.2.1总体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医院历史文化;规章制度;员工守则;门诊接待礼仪、文明用语;医院总体布局及计算机专业操作等。2、2、2各专科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导医各科岗位职责及操作规则;专家特色、专病特色介绍;各科就诊时间介绍;候诊秩序维护等。

  2.3导医岗前培训轮转时间:为3个月,根据各专科的培训内容,确定各科培训时间。

  第1-2周 3-4周 5-8周 9-12周

  门诊布局流程培训 礼仪知识培训 预检分诊知识培训 专家门诊知识培训

  2.4导医培训师资的资质确认:拥有一支作风良好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导医培训质量的基础。我们对师资提出如下要求:从事门诊专科岗位工作5年,中级职称以上,热爱带教并善于教学,平时工作认真,经护理部(或部门负责人)推荐,成为导医的培训师资。

  2.5导医岗前培训制度:导医进入正式岗位之前,必须参加岗前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制定专人带教;有关部门必须提供导医培训计划、师资和培训基地并组织培训,培训缺席时间不得超过20%,无故缺席者或在培训过程中发生重大投诉者不得参加培训考试。

  2.6导医岗前培训方法:

  2.6.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将共性的问题集中培训如: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将各专科的操作理论分散培训,集中培训中有分组讨论;分散培训中有集中总结,这种聚散结合的培训方式有利于把握学习重点,及时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6.2专人带教:导医进入专科培训,配备一对一专人带教,建立教、学责任制,在带教活动中教师按教学计划带教,学生积极努力学习,将学生的考核成绩与带教老师挂钩。有利于提高导医的带教质量。

  2.6.3 开展专科讲课和提问:文员在各专科培训中不但要学会各种技术操作,更要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此,我们在各专科选择部分相对重要的内容安排小讲课 每周一次,每次讲课后要求课后复习,每周提问不少于二次,并将提问成绩记录在册,作为导医培训的平时成绩之一。 转贴于

  2.6.4建立导医培训操作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导医姓名、培训专科名称、培训时间、要求完成操作项目名称、要求次数、完成次数、完成日期、带教老师签名等。通过登记实时反应导医的操作落实情况,避免带教“不放手”现象,从管理上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

  2.6.5建立导医培训考核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进行阶段考核,可以鞭策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考核了解学习掌握情况,一方面将成绩作为个人的培训综合成绩之一;另一方面可了解培训中是否存在共性问题,便于修正培训计划或开展强化培训等。

  2.5.6建立导医培训评教、评学制度:评教是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体验,对教学情况的总体感受进行客观反馈。评学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的客观评价。在各专科培训结束前,护士长(或部门负责人)组织带教老师和学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届时,老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提出进一步的希望;学生对带教中存在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民主、互动的形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3导医在岗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合格未取得执业证者,由于门诊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应变性,因此开展如下的培训:

  3.1职业道德教育是导医培训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他们的相关职业素质,是贯穿于职业始终的工作,包括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医院规章制度和在岗职责等。

  3.2计算机技能培训:门诊信息技术在不断改进和发展,计算机在医院网络工作站正在广泛使用,培训项目包括:门诊排队叫号系统的使用,保养及基本的故障处理、网络预约等。

  3.3开展基础医学知识培训:虽然导医对医护知识有所了解,但应变能力较差,因此在医院门诊这个特定的岗位上,应当了解和掌握与之疾病和症状的关系及基础的护理急救知识,为此,对导医进行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授课。

  3.4开展急救技能培训:门诊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多因素环境,城市人口老龄化常有各种疾病突然变化。建立门诊应急预案系统尤为重要。使得人人掌握抢救措施和操作技能,包括:平车、轮椅车的搬运和运输病人,如何在第一时间发出抢救信号等,导医及时掌握这方面的技能,为挽救病员生命可赢得更多的时间。

  3.5开展国语、方言、手语和外语的培训: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医院,病员都来自全国各地和外国友人包括残疾人,要全方位的做好服务,首先要做到沟通无障碍,使病员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4总结

  第一期导医岗前技能培训已结束,培训考核合格14名。已在门诊的大厅、出入院处、专家门诊,普通门诊等岗位上开展工作。各方面反应良好。

  5导医培训的发展趋势

  5.1医院门诊服务与疾病密切相关,开展“以病员为中。心”的优质服务,要求服务者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首接负责制。因此,在导医培训中融入基础的医学、护理应急知识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5.2导医岗位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不断重复导医的业务培训。若能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录象,可大大降低培训成本,同时也规范了培训过程。

  5.3导医具有自身的专业特长,若能在培训中选择性的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利于临床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同时能人尽其才,调动导医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体现自身价值。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聘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组织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逐步在社区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二、健全和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3、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高水平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参与社区卫生人才培训。支持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向医学类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之中。护理学本、专科专业教育要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的配套教材。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见习或实习。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在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给予专门研究和重点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和学科带头人。

  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对已经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由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后,由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并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确保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所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执业要求。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注意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各省(区、市)都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计划,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5、积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工作。要探索相关配套政策和培养模式,稳妥地推进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承担培训任务。到2010年各省(区、市)都要开展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制度。

  6、完善继续教育。进一步明确对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使用管理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

  7、推进培养能力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教育、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师资培养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加快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临床和社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能体现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以及防治结合特点的示范性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临床和社区基地,发挥其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到2010年在全国每个地级市遴选建设至少1-2个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教材建设,组织编制一批高质量的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等教育培训教材。

  8、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职业道德。要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医德医风教育,使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确立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意识,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卫生行业新风尚,加强职业技能和医患沟通技能的训练,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

  9、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全科医学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晋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对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师,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执业。凡符合条件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均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有针对性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并由卫生、中医药、人事部门认定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与转后年限合并计算。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建全科医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全国全科医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11、完善在社区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社区护理人员的初级任职资格通过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护理学专业考试获得;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护理中级资格专业中增设面向社区护理的专业;在护理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的有关政策规定中进一步体现社区护理的要求和特点。

  四、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聘用制度

  12、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国家制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确定通用的岗位类别和等级,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工作任务、工作标准、职责范围和任职条件。

  13、完善人员聘用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在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行择优聘用,合同管理。聘用的各类人员都要签定聘用合同,有法定执业资格要求的岗位,受聘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

  14、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加强对受聘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的考核,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岗位考核以专业水平、工作绩效和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聘期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者调整岗位的依据。

  15、探索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完善辞聘、解聘制度。对于符合辞聘、解聘条件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受聘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调整其岗位,并对聘用合同作出相应的变更。对不同意调整岗位,或者虽然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无法胜任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与之解除聘用关系。

  五、吸引和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16、吸引和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到艰苦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

  17、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各地要制定配套政策,积极吸引医院中的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五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各省(区、市)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人员工资。

  18、加强人员和技术交流。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的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要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要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为他们开展服务提供便利,享受相应待遇。

  六、切实加强社区卫生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

  6研究生教育。从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转岗培训。选拔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转岗培训合格者,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2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对年入学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注册为全科医师。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年10月—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

  5启动“千名待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计划”。从年起,通过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从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0—400人,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2—3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前力争为偏远艰苦地区定向培养约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牵头制定。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2013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

  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关键词:新员工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岗前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新员工岗前培训,它能够使新员工快速适应新岗位,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但大多数医院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培训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及文化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实践的培训,导致新员工的操作水平较差。现选取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在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2名,其中男15人,女37人,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7.42±3.78)岁,硕士8人,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19人,设置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4名,其中男16人,女38人,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17±4.04)岁,硕士10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学历20人。设置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岗前培训。成立短训班,实行14d集中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如志愿者服务、专题报告学习、军训和座谈会等开展培训,比如,聘请专家,针对某一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该科室工作方面的专题报告会,整个科室新入职员工集体进行专题报告学习,了解科室护理方面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工作要点等。再比如,由医院领导与各个科室的主治医师、科室主任等召开座谈会,针对以往工作总结探讨,对未来方向提出建议。新入职医护人员集体参与聆听座谈会内容,加深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规章制度、医疗安全、医学人文、职业生涯规划、医院信息化、医患沟通技巧等。让员工了解医院文化、医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思维模式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做好新入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重视医风医德教育,上岗前举行授帽宣誓仪式。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开展培训,通过播放医院宣传片,让他们详细的了解医院。向新员工介绍医院情况,包括医院现状、医院历史及发展方向等,开设专门的医学课程,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增加拓展训练,新入职员工在基础知识培训后,模拟医患场景,让每个员工进入到场景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让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培训者,要对新员工的业务水平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使新员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培训中得以业务水平的提升。

  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新员工对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越好。培训结束后,让新员工参与临床实践中,并用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新员工服务态度等。让患者对新员工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4.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1.两组培训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患者对两组服务水平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新员工服务水平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做好岗前培训,能够为医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医院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卓越的人才。新员工的加入,给医院增添了新活力。开展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岗前培训,才能提升医院人才数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教育,但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缺乏。开展岗前培训,让新员工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技能详细了解,尽快转变角色,更好的参与临床工作。认同医院文化的内涵,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医院这个大家庭,促进员工间沟通交流,进而提升医院凝聚力。

  开展培训,既提升了新员工知识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岗前培训,新员工可以切身体会到医院对自身的重视与关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提升新员工对医院忠诚度。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效果

  传统的岗前培训,往往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传统岗前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岗前培训模式。创新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这种岗前培训模式下,无论是新员工的知识水平,还是实践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建议

  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尽管目前的岗前培训方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后培训工作中,仍需对岗前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前,要充分考虑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等,进而开展有效地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我们结合医院工作特点,利用下午和晚上进行培训,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因操作技能不同,我们分时段分别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我们运用传统授课和多媒体相互结合,构建培训平台,使其融合培训资源,打破培训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新员工实时培训。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对新员工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经过创新后的岗前培训,能够提升新员工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医院信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洪燕萍.医院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53-154

  【关键词】 医院新员工 岗前培训 管理 意义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57-01

  根据医院的长期规划,我们每年都从省内、外引进优秀人才,为了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医院,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岗前培训是新职工熟悉医院环境,了解医院文化、制度和规范,打消工作疑虑,缩短认识差距有效的方法。[1]同时岗前培训也意味着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源泉和支柱,新员工的到来为医院的人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员工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开端,它帮助新员工在新的环境和体制中逐渐适应和逐步成长,使之为医院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针对医院岗前培训这一问题,系统阐述了岗前培训的意义、内容、培训方式及考核方法,我想对于改变当前医院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所谓岗前培训,顾名思义是对新入职的员工在上岗前进行的培训。它区别于对在岗员工进行的培训,是一种针对员工性质而非针对工作性质进行的培训。作为新入职的员工,无论以前是否有工作经验,当他来到新的环境,对本医院和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陌生感。因此,医院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既是对医院负责,也是对员工负责。通过岗前培训,将所录用的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自己人同时也使员工逐渐熟悉、适应医院的环境,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准确定位自己角色、充分发挥自己才能[2]。

  根据学习了解可以知道不同的单位对岗前培训的方案选择是不一样的。有些单位采用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方法上的培训,有些则由本单位的工作人员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培训,但不论是何种做法,都会发生成本支出,因而在培训方案的选择中要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对比,要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地点与支出预算。我们知道,培训最关键的是应当以效果为最终标准,岗前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需要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作为整个培训的纲领。作为医院的人事部门就需在总结医院历年全院性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现状、新员工的特点和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职业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本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岗前培训实施方法。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比较完善的方法。基本认知培训,对于认知培训不仅指医院环境总体布局的了解,也包括对医院各部门职能、关系的了解同时让新员工尽快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要求使新员工更快的融入医院。医院安全培训,这是要让员工掌握安全制度和自我保护及避险的意识,同时在医疗医护岗位上也要进行针对职业特点的安全保护培训。在岗前培训中也会包含医院文化的内容,使得新员工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医院。并且新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地感受和体会医院文化的无处不在,为建设和发扬医院文化而不断努力。提高医院新进人员素质,进行岗前培训,严把人才关,是这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更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岗前培训,使这些刚刚踏入新工作岗位的职工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为今后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加强和完善后续工作,实现岗前培训工作的完整性。新员工岗前培训工作结束后,医院人事部门应进行适当的考核,根据实际的情况或以口头的形式或以书面的形式。这既是让新员工对培训的巩固,同时医院也可根据考核的情况不断调整完善岗前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工作的总结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是不可缺少的,包括培训前准备的材料、发放的通知、新员工签到表、岗前培训评估表等资料。同时医院方面也应将每一年新职工岗前培训工作的资料整理和归档,这不仅是医院职工培训工作发展的历史记录,也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3]

  总之,岗前培训对新员工个人、医院和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医院和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将医院岗前培训全面开展起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杜艳萍.浅谈医院员工岗前培训[J].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9期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