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好奇的话,快来书里打开思维吧!

  

  “求知识于宇宙 搜学问于世界”

  01

  《上帝掷骰子吗》

  作者:[中]曹天元

  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物理学的全部意义,不在于它能够揭示出自然“是什么”,而在于它能够明确,关于自然我们能“说什么”。

  光量子和传统的电磁波动图像显得格格不入。它其实就是昔日微粒说的一种翻版,假设光是离散的,由一个个小的基本单位所组成的。自托马斯·杨的时代又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冥冥中天道循环,当年被打倒在地的霸主以反叛的姿态再次登上舞台,向已经占据了王位的波动说展开挑战。这两个命中注定的对手终于要进行一场最后的决战,从而领悟到各自存在的终极意义:如果没有了你,我独自站在这里,又是为了什么。

  退一步来说,由于理论中一些关键的部分比如希格斯波色子的假设到目前为止都尚未在实验中发现,甚至我们连粒子的标准模型也不能100%地肯定正确。

  自从量子革命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空间不一定能够这样无限分割下去。量子效应使得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丧失了,芝诺所连续无限次分割的假设并不能够成立。这样一来,芝诺悖论便不攻自破了。量子论告诉我们,“无限分割”的概念是一种数学上的理想,而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一切都是不连续的,连续性的美好蓝图,其实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想象。必须注意,这种能量的跃迁是一个量子化的行为,如果电子从E2跃迁到E1,这并不表示,电子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E2和E1两个能量之间的任何状态。如果你还是觉得困惑,那表示连续性的幽灵还在你的脑海中盘旋。事实上,量子像一个高超的魔术师,它在舞台的一端微笑着挥舞着帽子登场,转眼间便出现在舞台的另一边。而在任何时候,它也没有经过舞台的中央部分!

  上帝是数学家, 唯一能够描述宇宙的语言是数学!

  推荐理由

  回顾量子论从无到有发展的风云录,从18世纪开始,直到21世纪,一批科学巨人开始颠覆传统物理学大厦,为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而战,大大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这本书打破了量子物理的高冷面具,再现量子物理一路的荆棘与荣光,展现科学激动人心的魅力,这部量子物理史,足以唤起你对世界的全部好奇。

  02

  《图解万物简史》

  作者:《图解经典》编辑部

  20世纪60年代中期,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还是两位年轻的射电天文学家,他们在新泽西州霍尔姆德尔的贝尔实验室中使用一根大型通信天线时,总会收到一种咝咝响的本底噪声。在排除各种可能的干扰之后,还是不能去除这种噪声。

  与此同时,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和他的同伴们受苏联天文学家乔治·伽莫夫的影响,正忙着观察空间深处,以期发现大爆炸留下的某种宇宙射线。

  在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向罗伯特·迪克求助消除“噪声”的办法。咨询之后不久,他们将自己听到“咝咝响的噪声”这一经历发表在了《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同期发表的还有迪克小组对此作的解释。

  这次咨询虽对他们的疑问并没有多大帮助,但却促使他们摘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章,即使他们只是描述了这种“咝咝的响声”而没有对本底噪声的性质作过任何的描述和解释。

  一颗巨大的恒星(比太阳大得多)在演化末期,会进行坍缩,接着会发生壮观的爆炸。刹那间释放出来的能量能够照亮它自己所在的整个星系,与太阳在一生中所释放的能量相当。而我们的老朋友北极星实际上也许已经熄灭,但我们现在却觉察不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680年前,北极星一直在稳定地燃烧着。

  超新星是极其罕见的,一个拥有1000亿颗恒星的普通星系,平均每200—300年才会出现一次。寻找超新星的难度可以这么理解:在总长3千米的1500张连续排列的桌子上各撒随意多的盐,而后在任意一张桌子上再加一粒盐进去,找到超新星的难度就和找出这粒盐的难度相当。然而罗伯特·埃文斯可以轻易地把它找出来。

  每当天气晴朗且月亮不太亮的时候,埃文斯便在后院的天文台上,把他那台家用热水器般大小的望远镜从储藏室里搬出来对准天空。在1980年到1996年,他平均每年有两次发现。可一年中这寥寥数次的发现却需要他花费几百个夜晚进行观测。有一次,他在短短的15天里,有了三次新发现,而有一次的发现却用掉了他3年的时间。

  推荐理由

  《图解万物简史》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书中内容涵盖人类关于宇宙、太阳系、地球以及地球生命等的认识发展过程,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

  03

  《世界简史》

  作者:[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以前社会中存在的读书阶级与非读书阶级的鸿沟,现在只剩下教育程度高低的微小差别。这种变化表面上与社会无关,其实却是整个世界在坚持不懈的从事建立一个没有文盲的国度的伟大事业。

  628年,穆罕默德的使者也曾来拜见唐太宗。他们从阿拉伯沿印度海岸出发,乘船到了广州。唐太宗与赫勒克留和卡瓦德不一样,他认真的听取了使者的话,对他们的宗教思想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在广东建造了一所清真寺。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清真寺,至今留存。

  人类还处于少年时期,他遭受的种种苦难不是处于衰老和疲劳,而是由于日益增长却还没有得到束缚的旺盛精力。

  我们把未开化的野蛮人所理解的因果关系称为“迷信”。迷信是野蛮人的科学,它与现代科学的不同之处是它的不成体系,没有批判,常常错误百出。

  原始人的思维和儿童的思维非常相似,都是一连串的形象的画面。他们先是想象出某些画面,或者说许多画面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由此产生某种情绪,并支配他们的行为。今天的儿童和一些未接受启蒙教育的人的行为方式也是如此。很明显,在人类的经验中,直到很晚的时间他们才具备系统思维的能力。即使是今天,也只有少数人可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思维,绝大多数人都是凭借想象和冲动去生活。 

  游牧民族到处破坏,也到处传播自由解放的精神和道德革新精神。他们质疑古代信仰,把注意力投向庙宇。他们不再服从于祭司或神明,而是从长老及同僚中选出具有领导能力的君王。

  法国的君主政体是欧洲各专制君主政体中最成功的,而且许多相互竞争的小宫廷都十分羡慕这种君主政体,并纷纷效仿它。然而,它的繁荣是建立在某种不公正的基础上的,所以必然会发生戏剧性的崩溃。它固然灿烂夺目、积极进取,但是它也挥霍和浪费了大量的平民生命和财产。

  推荐理由

  本书用轻快简洁的笔调把从生命起源以来的生物及人类现阶段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任何喜欢历史并想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收藏的好书。

  04

  《西方哲学简史》

  作者:[英]罗素

  在我的理解中,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循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我认为,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但是还有一片领域,它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双方都不承认它,并且还攻击它,这片领域便是哲学。哲学家们热衷的那些问题,科学根本给不出一个答案;神学家们给出的答案越来越不能让人信服。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酒神巴克斯的崇拜者反对这种理性。酒能带给他们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欢乐,打破日常生活的苦闷。没有酒则生活无趣,有酒生活就埋有隐患。眼光长远与冲动之间的对立贯穿历史,不分上下。 

  宇宙为何存在?它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它是在朝着某个方向演进吗?自然规律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承认自然规律存在是不是因为人类骨子里有一种热爱秩序的天性?天文学家眼中的人类不过是碳和水化合而成,爬行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星星上的东西罢了。那人类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还是哈姆雷特眼中那样的呢?或者两者兼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贵贱之分吗?善良会被人们永恒地追求下去吗?智慧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还是不过是浓缩了的愚蠢?哲学的任务便是研究这样的问题,不过只是研究而不是解决。

  当我们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伦理学问题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答案在理性灵魂的幸福中,对他来说,就意味着这种生活是一种积极理性的活动,充满了德行,并为人们所努力追求。因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德行就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程度的目的,但它是一个人能够企及的最高目标。苏格拉底认为,理论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

  推荐理由

  《西方哲学简史》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05

  《昆虫记》

  作者:[法]亨利·法布尔

  七月流火,午后酷热难耐,成群的昆虫干渴难忍,在枯萎打蔫儿的花上爬来爬去,想找点儿水解渴,而蝉却对普遍的水荒不屑一顾。

  它用它那如钻头般的细嘴,在自己那永不干涸的酒窖中钻了开来。它不停地歌唱着,落在一棵小树的细枝上,钻透那坚硬平滑、被太阳晒得汁液饱满的树皮。它从钻孔中把吸管插进去之后,便一动不动地、聚精会神地、美滋滋地沉浸在汁液和歌声的甜美之中。

  如果我们多盯着它看一会儿,也许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惨事情。果然,许许多多渴得不行的家伙在转悠着。它们发现了这口井,因为井边渗出汁液而暴露了。它们一拥而上,一开始还有点儿小心翼翼的,只是舔舔渗出来的汁液。我看见拥挤在甜蜜的井口旁的有胡蜂、苍蝇、球螋、泥蜂、蛛蜂、金匠花金龟,最多的是蚂蚁。

  最小的,为了靠近清泉,便从蜂的肚腹下钻过去,宽厚仁慈的蝉便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过。个头儿大的急得直跺脚,挤上前去,飞快地嘬上一口,退了出来,跑到旁边的树枝上兜上一圈,然后又更加大胆地返回来。不速之客们贪心越来越大:刚才还谨小慎微的它们突然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掘井者从井边驱逐掉。

  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我看见有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巨蝉被这帮小蚂蚁如此这般地搅扰得没了耐心,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对于蚂蚁来说,蝉的这种高傲的蔑视无伤大雅!反正它的目的达到了。它成了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井水虽少,但却甘甜。一旦再有机会,它们还会用同样的法子再喝上几大口的。

  大家都看到了,事实彻底地把寓言臆想的角色给调换过来了。毫不客气、抢劫时决不退缩的求食者是蚂蚁,而甘愿与受苦者分享甘露的能工巧匠是蝉。还有一点也足可以把颠倒的情况调整过来。经过五六个星期漫长的欢唱之后,歌手生命耗尽,从大树高处跌落下来。它的尸体被烈日晒干,被行人的脚踩踏。时刻在寻找战利品的蚂蚁撞见了它。蚂蚁随即把这美食扯碎,肢解,弄烂,搬到自己那丰富的食物堆中去。甚至还可以看到蝉虽已奄奄一息,但翼还在灰土中颤动,可是一小队蚂蚁便拥上去向各个方向拉扯它,撕拽它。此时的蝉伤心至极。看了这同类相残之后,就不难看出这两种昆虫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推荐理由

  《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等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在这里,你将见识到一个奇妙而神秘的昆虫世界。

  06

  《十万个为什么》

  作者:[苏]米·伊林

  曾经,很多家庭每天都要生炉子、点煤油灯、煮土豆。也许那时的小孩自己就会生炉子、煮土豆。那么你们可曾想过:为什么炉子里的木柴会噼啪作响?为什么烟顺着烟囱出去,而不会跑到房间里?为什么烧煤油的时候会有黑烟?为什么炸的土豆有硬硬的皮,而煮的土豆却没有?我想你们大概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另外,你们知道水为什么能灭火吗?我的一个朋友这么回答:“水能灭火,是因为它是湿冷的。”要知道煤油也是湿冷的,可你们用煤油灭火试试!不,你们最好可别做这种尝试!一试就起大火了!

  你们看,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可没这么容易。我给你们出几个问题,都是关于最简单的东西,你们愿意听吗?三件衬衫暖和,还是一件跟三件衬衫一样厚的衬衫暖和?有空气做成的墙吗?火有影子吗?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为什么啤酒会发出咝咝声并且还会起泡沫?有透明的铁吗?为什么面包上都是小孔?为什么穿着冰鞋能在冰上滑冰,而在地板上不能?这几个问题啊,十个读者中也未必有一个能全回答正确。对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了解得太少,而且也不知道可以去问谁。要解答这些问题,非得看很多很多书不可。而像这样的问题可是有十万个呢!

  推荐理由

  《十万个为什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甚至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提出了饶有兴趣的问题,作者以文学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将生硬的科学知识融入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中,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书单引导

  “让阅读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