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与实践十篇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1

  英文名称:The Journal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585

  国内刊号:13-1122/R

  邮发代号:18-10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2

  关键词:医学生;理论学习;实践能力;调查;思考

  医学是神圣的,严谨的,高要求的,每一名医生身上肩负着无数患者的生命和希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而医学生正是一个需要勤奋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逐步走向一名医生的过程,因此这个过程对每一个医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和珍贵。

  1.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现状调查

  1.1理论学习现状

  现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校园生活的丰富、学习压力的减小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充裕等众多原因,很多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对待学习。经调查数据显示,33%的同学平常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复习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而是等到考试前几天,通过熬夜、死记硬背来突击,考试时作弊,抄袭同学答案来争取及格。36%的同学也有上课睡觉、玩手机情况,但他们一星期至少三次晚自习来看书本知识,取得了一般成绩。12%的同学平常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但考前一两个月会认真复习,最后取得较好成绩。19%的同学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晚自习,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取得了很好成绩。然而考试成绩不能完全说明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临时的突击和瞬时记忆过一段时间后便全部忘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种现象非常让人担忧,因为这样,很多医学生虽然顺利毕业,拿到了学位证书,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仍不牢固。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不能形成自己对待疾病的思维和治疗方式,等到走上工作岗位,则容易误诊、漏诊,从而引发一系列医疗纠纷事件,给患者和医院带来严重影响。

  1.2实践能力现状

  由于课程负担重,老师授课速度加快,对于医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太过抽象,我们不能完全的理解,因此,通过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最好的方式了。学校根据相关课程开展了实验课,希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然而却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经调查数据显示,16%的同学上实验课时不参与实验,而是看着搭档做;73%的同学完全按照老师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只有11%的同学会对实验过程加以思考,提出问题。而对于实验报告,有一半的同学是采取抄袭别人的结果,没有做到认真分析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没有重视实验课程,没有充分利用实验课程的价值。此外,寒暑假,学校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调查,42%的同学根本没有参与社会实践,29%的学生参与了非医学类实践,4%的同学到医院参与实践,但徒有其表,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只有35%的同学真正的有所收获。其实,到医院实践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它让我们提早感受医院工作的氛围,学习怎样与病人交流,让我们更实际的了解各种疾病,从而更容易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然而调查现状却不容乐观。

  2.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1医学生自身目标不明确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病人,是每一个生命,医生的诊治决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这就要求医学生都必须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业目标。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考上大学,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参加高考,终于跨入了大学的校门,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让很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进入大学后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自信,从而变得迷茫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选择学医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受父母之命,每天都浑浑噩噩,不曾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有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不参与其他课外活动,只想着顺利毕业就好,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怎样实现却很模糊。此外,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和拜金论,让很多学生觉得知识的力量被削弱了,通过人脉谋到一份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由于这种心态,很多学生觉得自身目标微不足道。

  2.2医学生学习态度与方式存在问题

  医学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是个比较辛苦的,为此,医学生要付出很多努力。有些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迟到早退,课下沉迷于网络游戏,考前临时抱佛脚,考试作弊。然而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很认真,比其他学生付出很多努力,可是学习成绩总是不够理想,根本原因是学习方式和方法存在问题。第一,看书细致程度不够,走马观花的浏览一遍后脑子里只有浅浅的印象,过一两天就全忘了;第二,不能抓住重点知识,该掌握的没有掌握;第三,学习效率不高,自制力较差,看书时不能静下心来,容易走神或玩手机;第四,不能融会贯通,医学课程非常复杂繁琐,需要理解和灵活运用,一味的埋头死学,死记硬背,只能做无用功;第五,自主学习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不能主动的去学习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2.3医学生对实践能力认识不足

  参与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更能锻炼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思维,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在以后工作时,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但是,很多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实践能力就是指动手能力,在实践中,缺乏自己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空间,完全以应付的方式来对待实验课程和临床实践,从而没有什么收获,对实践渐渐失去了兴趣。对医学生来说,实践能力包括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这些都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锻炼出来。医学生应正确认识实践能力的意义,重视实践过程,加强技能训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做准备。

  3.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调查结果思考

  3.1医学生自我规划的重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很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规划,往往跟着感觉和兴趣走,最后白白浪费了大学时光,什么收获也没有。没有规划的生活便会失去方向,事倍功半,大学生能否有效自我管理也是实现自己生涯规划的重要保证。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如果说高中里的目标比较单一、简明,包含较多的个人幻想成分的话,那么大学里的目标就应该更深刻、长远,包含更复杂的社会因素,应该更好地把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统一在其中,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我们应该明白一个简单道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什么知识和技能都有时间去学习,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因此,每位大学生都应清楚,和以往人生阶段相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需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必要及时的管理和规划。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先生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只有站起来,向社会、向历史、向未来、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才能把握住恰当的目标,促进自己全面发展,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基础,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2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会生存》一书中说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随着21世纪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仅仅凭借在学校课堂上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尤其对我们医学生来说,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能跟上临床实践的步伐,所以医学生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开发自己的潜能。然而学习不只是依赖于课堂,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主要指学生自愿的、积极的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选择学习策略和学习材料,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正。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相比,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学生的学习脱离了老师、家长的监督,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合理的利用时间,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都依赖于大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学习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模式,而是一种多途径、多元化的开放式学习,医学生首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学习模式,在注重课堂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学习,通过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听取学术报告、查阅资料等途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体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3教学模式的改革

  作为医学院校来说,现代大学的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从事实践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创造性学习能力,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只有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可或缺,由于理论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大幅提高,教学速度快,学生很难接受,然而老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对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老师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调查结论

  通过对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现状的调查,调查数据反映医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经过对调查现状的分析和深刻思考,希望引起学生和学校的重视,改善各自存在的问题。医学生自身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钰.联合国教科组织丛书: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 黄大林.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年03期

  3. 李雪斌 、王洁、 黄瑞雅.改革临床技能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01期

  4.潘若斯.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系.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8年06期

  5.吴微、刘继亮.大学生涯自我规划的重要性.中国大学生就业网.2008年

  作者简介: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3

  【摘要】 针对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总结了在概率与统计教学改革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以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以德行为根本。而德育方法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的,特别是方法论层次上的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既然不同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我们所提出的分层次教学思想,就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地增加,医科院校入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对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不同,其学习目标和态度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该课 程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分化;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很大差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推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1,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研究的背景

  自1995年国家教委立项研究“面向21世纪非数学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对于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国内数学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水平、专业设置、地区差异、师资力量、生源优劣都相去甚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步伐加快,这些差距到21世纪更加凸显,分层次教学法的提出必然是大学数学教学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分层次教学,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分层次教学,充分满足各专业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其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的概率统计知识,同时能够充分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3]。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中考虑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医学院校,早期的概率统计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统一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并未针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课程结束后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别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等教育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本质上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但是由于扩招,新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即使在我校,在校学生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差异、层次差异也很明显,即具有层次性。而分层次教学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学习,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先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5]。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层次划分

  3.1.1 按专业不同进行划分 根据各专业对概率统计知识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类别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目前我们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同济大学主编的《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强化理论,增加实例,适当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随机思维能力和提高统计素养,为今后解决一些涉及概率知识的医学工程随机模型打好基础;面向药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第二军医大学主编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提出“淡化理论,增加实例,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了统计知识的学习,重在统计方法的讲解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随机数据分析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高原医学、核医学等专业我们开设《军事医学统计学》,教材由我校统计学教研室主编,教学过程中强调统计的“适用性”,重在要求学生军队卫生统计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名词概念,能正确区分资料类型;而面对其余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趣味概率论》选修课,旨在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概率论基础知识以及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1.2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划分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与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关系,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等数学的成绩,按程度将同一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但由于目前受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教室数量以及教师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要求教师在同一班次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在授课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多下功夫。

  A层次:此类学生学习勤奋,喜欢数学,数学基础扎实,智商和情商均很高,爱动脑、勤动手,自学能力强,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看成一门“我要学”的课程,自我约束能力强,成绩优秀。

  B层次:此类学生智商较高,对数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将其看成一门“要我学”,只是需要被考核的课程来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中等。

  C层次: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不喜欢数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成绩差。

  3.2 分层次教学

  3.2.1 教学过程 根据各教学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实施分层次考核,根据分层次教学大纲,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概率统计课程尽量被安排在相同的时间上课,这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交流进度、切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直观、生动,尽量多的介绍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

  A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5%,根据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概率与统计理论知识,培养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知识应用的拓展。

  B层次:约占总人数的75%,针对该类学生,教师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C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0%,对此类经常无法跟上教学任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后,我们安排辅导教师统一进行习题讲评,采取课后答疑、网上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每次课后均有作业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作业分三个内容:一是基础类(C层次),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二是综合类(B层次),含基础类和综合性作业;三是提高类(A层次),主要为综合性练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3.2.2 考核形式 由于学生分为3个不同层次,为达到更大程度挖掘优生潜力,激励中等生,鼓励差生,我们对该课程的成绩构成进行改革,其中卷面成绩占70%,3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控制,根据作业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3.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由于授课时数有限,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而希望课后能与教师做更多的互动,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分层次教学进行辅助:

  3.3.1 开设专业学科网站 为搭建起教与学双方的桥梁,更好地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于2002年在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数学教学网站,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建模提供平台,运行良好。所有的课程均上传于FTP以及本网站的教学专区,方便学生查阅、学习,并建有留言交流,帮助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含专业软件,如Matlab7.0、Matlab2007、Lingo8.0、Lindo6.0和SPSS13.0, 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效果显著。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门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等。同时增加有关概率统计应用方面的网页链接,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门课程搭建桥梁。

  3.3.2 建立试题库 为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程度,达到最终掌握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的目的,我们建立了质量较高的试题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调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试题库中的试题数量大(授课学时50学时,试题库含1500道题),题型多样(含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分析等题型),试题紧密围绕知识点展开,按难度系数从0.1到0.9划分为9个等级,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考试命题。题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试题库的设置保证考卷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每次考试试卷均进行难度、可信度等分析。通过对多班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考试的效果好,可信度较高。

  3.3.3 建设网络课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们于2008年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两大板块:课程配置和教学组织。课程配置中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材、视频;教学组织中包含网上作业、教师解答、学生通过自行组卷、老师批改等进行自主练习。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让A类学生学得更深、更精,B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扎实,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掌握知识的C类学生可以再次学习,更好掌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自我评价

  通过5年来的教学实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我校在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施行分层次教学法已经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分层次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本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一个教学班次分3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挑战,需要针对本班次各层次制定教课的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其次,通过分层次教学,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与督促下,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得到发展。近3年来我校共组织113队(本科生337人)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一等奖47项,二等奖16项的优异成绩,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得到全国组委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赛区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认为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举措,我们对加强大学数学课群的整体建设、规范化管理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为今后全面提高概率统计,以及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本科组).关于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数学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黎,等.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4,5:48~50.

  3 郭斯,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高校探索,2004,3:78~80.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4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3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15 [本刊网址]http:∥

  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简称2010方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该方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开设1门必修课程(占2学分,36个学时),1门选修课程(占1学分,18个学时)。该方案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从2012年以来,我们在本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研究”)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解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要性和成效的基本看法,我们对2014级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继续深化改革的看法。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2015年1月,我们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本校2014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回收率95.0%。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了分析处理。

  在被调查的285位同学中,男生86名,占30.2%;女生199名,占69.8%。25岁以下者257名,占90.2%;26-30岁的有27名,占9.5%;31-35岁者仅1人,占0.4%。独生子女84名,占29.5%;非独生子女201名,占70.5%。有工作经历者57名,占20.0%;无工作经历者228名,占80.0%。中共党员103名,占36.1%;非中共党员182名,占63.9%。本次调查涉及本校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人文管理类专业,分别为199名、46名、36名、4名,占69.8%、占16.1%、12.6%、1.4%。此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校在校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即以应届本科生直接升学为主、女生多于男生、医药类学生占绝对优势,中共党员的比重不高,非独生子女多。

  二、调查结果

  (一)研究生关于课程开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要性的看法

  本课题组主要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关于“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改革的基本看法:一是该课程开设是否必要;二是对教学大纲哪些部分感兴趣;三是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大多数研究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研究”开设有必要。一般来说,当研究生在开学之初拿到课表、接触到教学大纲时,对本学期所设课程就会形成一个倾向性的态度,即该课程的开设是否必要?自己是否感兴趣?最愿意学什么、不愿意学什么?换句话说,学生一开始就会有所选择。“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本课程的开设,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达241名,占被调查对象的83.8%。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学生46名,占16.2%。也就是说,虽然该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必修课程,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医院校部分研究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帮助不大的真实想法,严重一点说的话,部分研究生存在轻视或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

  第二,研究生对教学大纲感兴趣的内容。为了加强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供全国高校使用,以实现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在教学内容上的既相互衔接又步步提高。大纲的主要内容分为9个部分。我校硕士研究生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情况见表2。

  从表2可见,50%以上的研究生感兴趣的部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两个部分。“导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却有超过70%以上的学生不感兴趣。而其它五个部分内容,学生的兴趣程度一般。

  第三,研究生普遍赞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在被调查的285位同学中,58%的同学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很有必要”,4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

  (二)研究生对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基本看法

  从上述部分的调查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完全以教学大纲为蓝本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的实效性势必受到影响。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包括学习期待、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和学习态度。中医院校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必须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结合研究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从2012年起,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在大纲的相关部分,突出了与医药专业相关内容以及时政热点的教学。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调查、自主学习、课堂研讨、案例教学等方法。三是改革了考试模式,变一维评价方式为多维评价方式。

  第一,研究生普遍认同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与医药专业相关内容的教学,但对时政热点关注欠佳。在教学内容中,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突出了与专业联系相关度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部分”加强“医疗法制”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医德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部分重点讲解“当代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部分加强“廉洁从医教育”。研究生对此普遍认同,认可的比例均从高到低依次为“医德教育”(78.6%)、“医疗法制”(78.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73.0%)、“廉洁从医教育”(60.0%)。

  同时,我们在相关部分紧密联系实际,增加了时政热点的教学。如在“导言”部分增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在“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部分增加“经济新常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部分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增加“温室效应”,在“当代中国与世界”部分增加“中国海洋权益之争”等,学生上课时虽然都比较认真,但调查结果不尽人意。学生对我们精心补充或深化的内容,认同率均未超过半数。学生认为相对收获较大的内容,依次为“中国海洋权益之争”(44.2%)、“经济新常态”(43.9%)、“温室效应”(40.3%),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22.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30.2%)则认为收获不太大。具体见表3。

  第二,研究生喜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讲授、参观考察、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自主研究式学习、专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表4可见,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案例教学(77.9%)、参观考察(66.7%)、课堂讨论(50.2%)、专题教学(40.7%)、自主研究式学习(19.3%)、讲授(13.3%)。

  第三,研究生比较认可多维的成绩考核方式。对于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我们提供5种考核方法供学生选择。除系统缺失1名外,选择“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的学生为96名,占33.7%;选择“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学生为83名,占29.7%;选择“平时成绩占100%”的学生为81名,占28.4%;选择“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的学生为18名,占6.3%;选择“期末考试成绩占100%”的学生6名,占2.1%。可见,学生普遍喜欢多维的评价方式,不喜欢单一的评价方式。事实上,我们在课程成绩的考核上,早就采取多维的评价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小论文、课堂发言、讨论、考勤等,占40%;期末考试采取统一制卷、开卷考试形式,占60%。

  (三)研究生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较高

  对于教学改革的总体评价,我们设计了四个内容供2014级学生进行选择:(1)既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结合中医院校研究生特点,教学效果好。(2)基本遵循教学大纲要求,部分内容结合中医院校研究生特点,教学效果较好。(3)有些章节未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过分迎合研究生需求,教学效果一般。(4)教学效果差。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教学效果好”的学生有158名,占55.4%;认为“教学效果较好”的学生有112名,占39.3%;认为“教学效果一般”的学生有10名,占3.5%;认为“教学效果差”的学生有5名,占1.8%。结果表明,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94.7%的学生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

  三、几点结论

  硕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部在提出2010方案时,曾明确提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三原则,即课程的导向性、课程的层次性、课程的实效性。其中,课程的导向性要求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课程的实效性则要求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设置和安排有关课程。中医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毫无疑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如前所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认为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学生46名,占16.2%。但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错。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不够,学习热情不够高,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掘时政热点与中医药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学习热情。

  第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研究的特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满足于知识、概念、基本理论的传授,而要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研究的特点。这种研究既可以是权威学者或授课教师的成果,也可以是学生的研究所得。比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部分,我们增加了医德专题研究。课前,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医德楷模、最美老中医、最美乡村医生或身边的好医生等先进事迹,撰写2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到课堂讨论时,将自己的看法或案例与大家分享。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教学效果非常不错。这样,在师生的教学相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由于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特别是考研备战阶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一般不喜欢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搞满堂灌。他们希望教师能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了解学生的看法。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掌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综合运用、宏观驾驭,达到课程教学目的。比如,研究生虽然很不喜欢讲授法,但讲授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取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增加研讨式、启发式、对话式、交流式等师生互动方式,并力求语言生动、情绪饱满。这样,将枯燥的讲授法中生动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5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融汇成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6

  关键词:人体解剖教学;临床医学;结合策略;研究

  人体解剖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体形态结构的相关理论以及临床解剖实践。对医学专业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也是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人体解剖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性,其教学也体现出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人体解剖理论教学那么将不利于学生整体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素质的提升[1]。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素养,重点探究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提升医学专业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实践素养提供帮助。

  1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基本理念

  1.1医学教师教学素质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结合才可以确保教学质量效果。医学教学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原则,从本专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善于通过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有效策略保证教学成果。教师还应当注重变换自己的教学思路,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灵活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测略,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更能够激发思维,更有利于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的教学氛围。

  1.2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医学专业学习项目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深远影响。在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充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项目充分扩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知识平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有所用,并且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人体解剖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2.1灵活采用多种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体解剖学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结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解分析。为了方便教学,医学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体统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理论转化为各种图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平面化与立体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数字化虚拟化教学技术运用于医学教学是未来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2.2实现全面化的课堂实践教学,增加课堂立体感受 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临床手术操作,让学生在仿真的手术环境下进行人体解剖操作训练,确保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巩固并加深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医学教师可以专门设置开放性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解剖操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充分锻炼临床解剖实践能力。人体解剖实践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取分组实践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交流与解剖实践素养的提升。

  2.3及时进行课后临床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为日后临床实践打基础,在活体上快速正确找到脏器的位置,并清楚其结构与相邻脏器的关系,是一项必备的基木功。人体解剖学的实践主要是尸检、人体解剖,通过参观和见习的形式,起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之后,尽快进入实践解剖内容,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使之对自身所学有所认识,并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解剖实践水平。课后临床实践应由教师亲自督导,及时为学生答疑,并且手把手教授各种技巧[3]。

  2.4充分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的机会 学校方面应当为学生的临床实践联系各种医疗机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临床实习机会。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由专业教师和医院专业人员进行指引辅导,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临床人体解剖实践环境,初步形成职业素养。学生个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当调动自己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模仿与自主实践全方位提高人体解剖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善于发现问题,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确保临床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学校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制度管理,适当提高实习成绩检验指标水平,激发学生实习工作的认真度。

  3结论

  总而言之,实行人体解剖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医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理论与实践素养,实现医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医学专业人体解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应当持续进行完善与改善。医学专业教师应当养成良好的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处理好人体解剖与临床实践教学关系,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医学专业学生应当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在人体解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融,全面提升自身医学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克,刘伟,李文婷,等.人体解剖教学与临床结合初探[J].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2013,33(08):1075-1078.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7

  1.1医学课程的设置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未能与时俱进,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通常是以基础课程为起点,掌握基础医学之后再进行专业课程、临床课程的学习,最后进行实践课程。统观我国高校专科医学课程设置,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于大一阶段学生侧重学习通识课程,接触的临床知识具有局限性与零散性,临床知识的缺乏决定了医学微生物教学很难真正应用临床知识,否则只会增加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厌烦心理,最终起到了南辕北辙的后果。

  1.2医学教师专业素质造成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想将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病案相结合,需要教师掌握专门、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专科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师有一部分毕业于非医学专业或是刚从医学院校毕业,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很难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其专业素养必须放在突出位置。

  1.3学制与学时的临床知识应用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大力改革,医学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学制与学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专科医学专业由于具备系统性、知识繁杂、难度大等特点,采用的是三年制学制。现在改革之后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这直接造成学时的减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缩短后的学时使得临床知识的应用举步维艰,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2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运用临床知识的有效对策

  2.1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适时应用临床知识

  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临床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利于活跃医学课堂氛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病案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总而言之,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然而,教师也应当注意,临床知识的应用不是越多越好,病案的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适时引入临床知识。医学微生物学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带有临床实践特征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对于其中理论性强、临床实践性弱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临床知识的应用。而对于一些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

  2.2教师要精选病案,注重临床知识运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

  临床知识在医学微生物学中运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有效性,临床知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促进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引入临床知识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典型的病案,通过分析研究、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环节,使临床实践知识真正服务于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课堂之中。临床知识要难易程度适中,尽量贴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讨论分析与总结反馈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二者教学相长,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对医学学科而言,医学教学具有严谨性与科学性,与人们的生命安全休戚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必然。面对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教师教授医学微生物学的现状,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医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医学教师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动态,掌握最新的先进理论成果,充实丰富医学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医学院校要创造多样的机会,搭建良好的平台,使一些教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如医学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走入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实践中学以致用,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只有同时具备顶尖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才能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临床知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8

  【摘要】骨科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其它医学实践教学,培养合格的骨科临床医学生,需要探索出更符合目前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本文利用了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依据,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骨科实践教学方法,观察该方法在骨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 骨科 实践教学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51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普通高校”教育,本该是塔尖的研究生教育也渐渐沦为“大众化教育” [1],由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教育质量、人文素质良莠不齐,因此社会上常有这样的论调——大学生不如以前的大专生,研究生比不上原来的大学生!医学教育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如:重理论轻实践,拼考研逃实习的现象[1],这就导致了医学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医学生的实践教学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这一现象不解决将影响到我国一段时期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安全,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直接生命安全。如何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是摆在广大医学教育者面前的严肃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医学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经过切身的体验和躬行实践才能实现把接受的教育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2]。 对疾病的认识不仅要有理论上的感性认识,还要有实践中的理性认识,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才会达到最佳理想状态。医学是一种经验学科,病情变化多端,如何提高学生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水平,这是实践教学必须面临的核心问题。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特征的描写,而是认知主体对知识建构的结果。因此如何让医学生通过学到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深化、加工和重建,形成更加有序、组织化的认知结构,是医学教育者必须掌握的新的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枯燥的教学过程才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最后达到相同的学习效果 [3]。在奥秘的医学领域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加深临床医学生的理解,提高认知能力,医学实践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途径。

  1建构主义在国内现状和对知识的影响

  目前国际主流政治理论有三种理论体系,虽然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已经在我国有一定的时间,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着进行突破,但就总体形势还处于翻译和介绍阶段[4]。因此,当代中国对建构主义研究可谓方兴未艾,怎样更好地应用在医学教育领域更是大家值得探讨的问题。正如国外的学者谈到该理论时感叹道:构建主义虽然早期没有得到重视,但现在已经成为了强有力的理论核心[5]。

  学者Morgan and Smircich(1980)认为人类对新知识的认识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是客观主义-社会构建主义-主观主义三者的有序结合。

  社会构建主义就是把人们对知识的认识通过理解、科学、非科学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达到认知的效果。真相和真理来源于客观存在,通过人类的认识和理解来反映现实世界。知识不仅要反映客观世界,而且依据经验、经历并且结合客观存在共同在思维中的重现[6]。

  2当前医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新的骨科教学模式提出

  医学临床实践教学面对的对象是人,患者具有隐私权、生存权、知情权、选择权,加上近年来的医疗环境的恶化,传统的实践教学(实习期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因此多数条件好的医学院校采用模拟人来代替患者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实践教学某些功能,但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如:真实感不强,模型种类单一,专科性不强,骨科生物模型缺乏等。同时,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也给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何保证招生规模扩大后的教育质量,如何能使更多医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临床学科学习阶段,实践教学的实习阶段(五年级进入一年的学习)。而现代医学衍生出很多亚专业,且各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加上扩招后学生量剧增,医疗环境的改变使得第三阶段的教学质量大大下降。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与当今各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已不相适应,最终导致医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动手能力差和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

  当前的临床骨科实践教育不分阶段,实践教学只拘泥于短时间的实习期,而毕业阶段的学生有的忙于写毕业论文,有的忙于考研,还有的忙于找工作,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临床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医师职业为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然而这一特性正受到医学生的就业压力、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医疗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冲击,使得这一特点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诊疗水平是当前医学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教学团队参照国内其他高校的经验提出在临床骨外科教学中实行分阶段实践教学,即:完成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教学后在第二阶段就开始安排到医院见习或实习,每周完成专业课程后就到医院进行实践教学,教学的方式可以是讲学、病案分析、病例讨论、实践操作等。这一理念的提出既可解决单一教学模式具有的缺陷(生硬、抽象和枯燥无味),又可解决目前第三阶段教学因学时不足所带来的弊端(临床技能差、实践机会少,缺乏或无实践学习等),还可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形象、具体和多场景的教学环境,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的内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学习是通过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教学模式,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在实践的学习中升华知识结构,使教与学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7]。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强调情境性对认知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仅仅起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在骨科的实践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同志式的协作关系),依靠临床实践教学的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实施分阶段教学,同时把建构主义理论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培养新型骨科实践教学模式[8]。

  3骨科分阶段实践教学的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侧重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临床能力的好坏主要反映在临床技能水平,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临床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培养,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怎样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能力强的人才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施的核心。教学过程中要求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兼顾因才施教,把分阶段实践教学思想和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学中,教学重心定位于学生将来发展。

  因此,分阶段实践教学就是把第三阶段实践教学适当延长和提前,把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阶段和临床实习阶段。在实践教学中尽量把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引入教学的过程中,把构建主义的精髓应用在实践教学的每个过程[9],最终把临床医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沟通能力强的高素质医学生。

  4骨科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办法

  4.1分阶段实践教学时间分配

  首先按分阶段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在骨科学习的阶段上完每一个专题后安排1~2个下午到动物实验室学习基本外科技能操作,熟练后就可安排到科室进行现场教学和操作,包括打石膏、固定、包扎、复位、牵引等。

  4.2具体教学的办法

  我们可以病人为中心,可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引入教学的过程中,在临床教学中多开设病例讨论,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不同的小组到理论课所涉及的相关专科疾病进行见习。这样既可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专科内建立专门或轮流负责的带教老师,专科带教者充分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情景利用PBL和构建主义的先进理论进行实践教学,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学会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10]。

  4.3骨科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临床能力考核是控制临床医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佳方式,具体方法如下:①分批培训并轮转,轮转时进行出科考核;②进行节段考核;③出科时进行临床能力考核答辩;④学校或学院对部分学生可进行“多站式”的综合考核;⑤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者必须通过临床能力考核;⑥把考核和答辩贯穿临床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分阶段实践教学就是通过不同时间段进行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得到高度的统一,不但可以促进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让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新时代医学生。在教学的互动中促进师生整个团体的知识水平的提高[11]。

  总之,分阶段实践教学方法在骨外科教学中应用达到了教学目标,适应了当前社会的要求,并把PBL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构建主义的实质内涵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既有时代的特色又有所创新。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转变成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把教室授课转变为教室和现场情景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进行医学实践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当然,也不乏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与批判[4]。

  参考文献

  [1]李乐平.考研热影响下的医学生临床技能严重滑坡现象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8):131-132.

  [2]杨敏,谭健成,林琳.社会化视角下关于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思考[J]. 现代医院,2013,13(12):112-113.

  [3]张皓.基于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教材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24-125.

  [4]李京桦.国内构建主义研究综述[J].云南金融学院学报,2012,27(4):17-20.

  [5]宋伟.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J].国际政治科学,2008(4):103-119.

  [6]徐勇,杨华.试论社会构建主义、解释主义和定性研究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2):163-167.

  [7]刘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列文章(三)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8(6):24-26.

  [8]李玉林,孙志伟,丁红枫.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4.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9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多以“两个基础-一个桥梁-一个临床”的“A字型”模式,即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习。在此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承担了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理论与实践技能等教学任务,占有主导地位,起关键性作用。诠释中医内科学在中西医临床学科的教学任务中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双重教学工作即“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如果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与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注重处理好“两个桥梁”与“一个临床”的相互关系,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在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其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并指导临床实践教学,从而将中西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教学管理,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教与学具有现实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的两个桥梁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计划是承接两个基础(中医、西医)课程率先进入临床教学,开始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因此具有中医基础与临床衔接的桥梁课程,将中医基础理论融入中医临床实践诊治疾病,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会学生掌握中医内科课程的普遍规律(病因病机、基本证型、辨证规律)、各系统疾病的辨证规律(各系统常见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各病证的特点(各病证的特点及辨治的重点难点)、诊治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从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以中医精髓(辨证论治、整体观)分析处理临床疾病,起到中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桥梁作用,视为临床课之首。此教学段用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完成,学生应具备一个中医师诊治疾病的能力,树立中医专业思想。中医内科学科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疾病能力的桥梁作用,学生掌握中医内科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在西医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完成西医诊断学,进入西医内科学的学习,中医、西医内科课程同步进行,正是引导学生进入中西医结合方法与手段认识、分析与诊治疾病的大好时机,逐渐学会中西医结合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学与科学研究,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含义在于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科学研究手段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在此,中医内科学具有的第二个桥梁作用更具深远意义,此教学任务是永恒的,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

  2 中医内科学在“一个临床”的重要任务

  “一个临床”即”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包含中医内科学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占据学生的三年临床学习时间,近年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基础教学的实践见习随着教学模具研制的不断增多,模拟教学不断完善,多数院校的基础课程见习教学多在实验室完成,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实质是空白的,学医两年“患者”概念是模糊的,临床见习实习中医、西医查体手法、顺序不规范、定位不准确、把脉手法错误以及汇报病史不流利等不在少数。所以,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见习课程首先是重复与强化中医诊断学的临床见习教学内容,教会学生临床诊视病情、搜集病史及其查体、病历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中医内科课程的见习教学任务,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中西医基础理论认识、思考、分析临床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案例,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完成中医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这是中医内科学需要完成的“一个临床”的一部分。其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带教,这部分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内科的教学任务占据主导地位,是本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定位于本专业的桥梁课程,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理论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传授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等教学工作的责任和义务。纵观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进度,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实践课程,占据本专业教学近2年半时间,对学生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业课程,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的结合方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培养意义。

  3 如何处理好中医内科学课程的双重桥梁作用

  3.1 强化中医内科理论教学 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上好中医内科学课程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人才的前提,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涵盖七大系统,有60个专业示范病种,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如果就书讲书、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讲课,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难懂,抓不住重点、难点,更不会举一反三,真正学懂并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强调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的基本规律,如情志致病、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在内科各论中是最多见的,掌握其病因导致疾病的演变规律,基本的临床表现,结合疾病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举一反三,灵活变通。辨证论治强调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的重要性,结合伤寒、温病、金匮等经典著作条文讲述,治法方药注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基本点,强调方与证合一的内在联系规律,讲述共性;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特点,讲述其个性,譬如具备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食少纳差,舌淡,脉细弱等症属于心脾两虚(气血亏虚),归脾汤证的定义,即可用此方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既有39个疾病选用本方(心悸、不寐、眩晕、郁证、血证、癫证、痴呆等),但在药物加减中则以各病症的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郁证则加用郁金、香附、柴胡等。病因病机亦是如此,情志致病的病因与病机见于36个病症,同时又有郁证专篇讲述,但发生的病症却不一样,如不寐、癫证、狂证、郁证等都与情志致病有密切关系,而且女性为多,分析病因与先天禀赋(遗传基因)、性格暴躁有关,病机落实到气机郁滞,治疗除了解郁疏肝理气,还要注重移情易性,心理治疗。

  3.2 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是保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是从疾病的病名定义开始讲述,由此展开其病因病机、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证型分类及治疗等的讨论;实践教学则是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齐备后再进行分析诊断,再确定治疗方案。因临床表现与书本知识存在偏差,且学生临床经历太少,出现只会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的现象,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譬如一次考试病案水肿病机分析,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但教材对水肿分型为脾阳虚、肾阳虚而无脾肾阳(气)虚,有不少学生就提出教材上没有此证型,应如何诊断,再如心脾两虚与气血亏虚二者的联系,心脾两虚是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所致,属因果关系,治疗应补益心脾,健脾益气恢复气血生化之源以达治疗目的。如果学生临床实践见习机会多了,临床思维开阔了,则可逐渐适应临床诊治疾病的规律与特点,缩短临床与理论的差距。应对增加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机会可利用课外辅导、导师制管理、班科固定的带教、科技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实现多临床、早临床的目的,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见习、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 对巩固理论知识大有好处。

  3.3 强化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教育 中西医结合学科以“诊断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医药并重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涉及临床医学各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陈竺教授等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胡之璧教授中药生物工程研究、黎磊石教授治疗肾病研究、肖培根教授的中药研究及刘耕陶教授的中药研究等。中西医结合已引起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纷纷成立中医学院及其各种团体,所以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形成世界潮流。

  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动态已经形成以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质的深入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三方面;形成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等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研究成果:(1)活血化瘀理论:活血化瘀疗法的基础、临床与药物实验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2)清热解毒学说:清热解毒药物具有解毒、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交感神经、肾上腺功能,保护实质器官功能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西医结合各科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3)补益药物的研究:注重脾虚-肾虚-脾肾两虚的研究,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血为精所化、精足则旺血,精亏则血亏”的理论,诊治各种虚弱性疾病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将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建立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医学。因此,中西医理论教学必须将这些成果灌输给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科学性、可行性,开设中西医结合内科课程,讲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经典案例、科研成果、诊治特色优势,强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技能、树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专业思想。

  医学理论与实践篇10

  1.1医德医风教育要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教育初期,需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实践目的,树立职业道德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一是确立医学生的医德信念.确立医德信念是医德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我们就组织学生宣誓仪式,通过学习讨论《医学生誓言》,让他们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把医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之中,并根据医学的发展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不断加强新医德医风教育的内容,使医德医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定期举办医学生读书节活动,推荐以红色作品为主的课外读本,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把医德修养贯穿在医德教育的全过程中,达到确立医德信念的教育目的.开展如何做好一名合格医生等专题讨论,并就实现问题学生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讨,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明确其职责所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实践中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教育学生正确分析当今社会上存在不良现象,让学生正确的看待当今存在的问题.

  二是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培养.主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志愿者、献爱心、革命先烈纪念馆的参观、太平间、生命教育基地的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同情、分享、捐献、友情、奉献、合作、关爱、助人等各种社会行为,使学生获得医德情感的体验.组织医学生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开展了“学习雷锋,我们在行动”进社区主题教育活动,使他们的理想信念在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奉献中得到深化,并达到很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医德习惯.在实践中让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实现了.邀请三级甲等以上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以及考研同学返校进行面对面交流、用身边的现实事例来教育身边的人,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座谈,通过校友在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来激励和感染学生,学院要不断创新医德教育形式、方法、内容和途径,不断增强医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感染力、渗透力和推动力.此外,通过学院网络建立“医德论坛”,指定相关专业的老师引导学生从正面的导向观点出发进行论坛,用多种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道德困惑等,使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严谨工作的作风,将医生的职业就是治病救人的观念形成为职业道德习惯.通过多种渠道的理论学习、活动参与、实践体验等方法,加强第一课堂,在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中全面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各类课程全方面渗透的教学模式.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把职场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职业道德培养,从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职业道德情操的陶冶,职业道德意志的锻炼,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开展卫生宣教服务活动和卫生下乡、举办“医生的责任与医学人文素质”讲座,“重温经典,感悟人生”读书活动、“医德医风大讨论”、“医者仁心”签名活动、“讲诚信、树医风”主题班会等活动“.健康卫士工程”、“名医起航”“、人性的温暖”主题教育等活动,并让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广泛开展医疗实践服务,使学生体验患者的疾苦,学会尊重与沟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1.2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

  抓好信念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重点放在医德教育.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医德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强化医德教育.医学院重视社会实践工作,一是把实践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医德情怀;对学生利用交通肇事图片、火灾图片、溺水事件、地震等安全教育的现场会等,从多方位教会学生生存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对烈士的缅怀活动、亲友的追悼会,加强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二是把实践与所学医学知识相结合,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医学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同时通过实践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努力;在实践意要求学生和病人进行交流,并和孕妇、绝症病人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整个艰辛过程,感受生命是来之不易的,同时感受绝症病人对生命的渴望和眷恋.从而激发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挚爱.三是社会实践以服务“偏远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城市社区”为主要实践地点和服务对象,促进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更好的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特困家庭、孤残老人等,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四是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实践和见习体验,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健康宣传、义诊咨询等志愿服务,组织大三的学生到教学医院临床实习,通过全方位的实践,努力探索全员实践的长效机制;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也可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工活动,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感受自己给别人带来的欢乐与幸福,相应便从中感受自己的快乐.最后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增进大学生对苦难的体验,加强大学生苦难意义和耐挫品格的意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与,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医德素质.五是重视社会实践的传承和带动效应,坚持每年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交流会和寒假社会实践分享交流会.

  1.3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融合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将课堂基础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是社会实践一个重要目标.社会实践使学生广泛接触基层、深入社区、了解基层及社区,懂得了学与致用、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制定社会实践的活动要与医学所学专业密切相关,涵盖了医学基本知识、心理学、伦理学等,让学生们学到了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受益匪浅.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接触到临床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非常重要.

  1.4多途径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社会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社会实践是利用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实习.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宣传单,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特点、与病人的交流、勤工俭学、文化服务、社区援助、志愿者行动等形式.对加深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也有些学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积攒一份私房钱.社会实践是加速大学生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步骤,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就业信息的搜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向用人社会实践单位介绍专业情况,推荐实践学生就业;经常组织学生深入一线,了解病人生活治疗情况并和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询问.在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各方面给予细致的建议.对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进行调研,定期到实习见习医院调研,了解各医院的用人需求情况,跟踪掌握毕业生的质量,撰写调研报告,适时调整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建立相关专业教学指导机构,聘请相应的专家、教授参与教学改革,修订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设计,选聘实践经验丰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一线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做到学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发展状况.进一步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挖掘校友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主要成效及经验

  2.1探索医德医风教育的新体系

  把医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入课堂、引入临床,使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医德教育的成果,把传统医德伦理和现代医德理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医德教育的新课程体系.采取课堂讲授、视像教学、案例分析、专题演讲、专题讨论、社区医院实践,以及社会医学服务等双向或多向式综合型教学方法,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时效性、知行统一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

  2.2弘扬正气抑制歪风,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他们大多数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他们心中有着自己明断是非的标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的这一标准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注重启发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让医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对接,使学生获得道德理论知识,使他们明辨是非,弘扬正气抑制歪风,营造了良好的医德氛围.用学生身边的现实事例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他们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用身边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组织学生向那些医德高尚的优秀医疗人员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信念.

  2.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服务社会意识

  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卫生宣教服务活动和卫生下乡、社区卫生服务调查、每年深入社区、农村宣传预防艾滋病、义务支教、街头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医生的责任与医学人文素质”讲座,“重温经典,感悟人生”读书活动、“医德医风大讨论”、“医者仁心”签名活动、“讲诚信、树医风”主题班会等活动.要求学生回校后组织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新的体会交流会,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生在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自身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并且丰富社会经验.

  3暑期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