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新风向—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

  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方法指津与写作实例

  2、审题立意训练

  3、思辨决定深度:高考高频考查的20种哲学思辨关系

  思辨性作文方法指津与写作示例概述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技法指津

  1

  找出关键词

  例1: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在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2

  找到“角度”

  例1:

  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

  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例如,观书有感(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时中流自在行。(要求略)

  人物、事物:水船人(推移力)

  2.探讨事物之间或矛盾的双方存在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材料”中往往有提示,抓住关键词语很重要。

  例如,船与水是条件关系

  人与船是对立关系

  水、船、人是矛盾关系

  3.确定了关系,此时要揭示它们之间意义,即作出恰当的判断,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样论点就产生了。(做判断时要紧紧扣住材料,不可臆断。)

  例如,从船与水的关系立意:事物的发展运动需要一定的条件。船要借水行舟,水是船行的必要条件。

  从人力与船行的关系立意:人应遵守规律。船在水中行,这是规律;无水,则人力再大也“枉费”。

  从船、水、人之间的关系立意:懂得规律,创造条件。人不能干让船在干岸行的蠢事,干了,就是不懂规律;给船输送一江春水吧,即创造“船行”的条件。

  4.这样,有了多种意义(论点),哪种意义是主要的呢?多种关系中,总有一种关系反映“材料”的本质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主要关系,据此下的判断,就是最佳立意。最佳立意反映材料的主旨、深刻而新颖、有现实意义。

  上题有三种关系,有了三个论点,最能反映“材料”的主旨的应是第三个,它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综合角度,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或说是材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例2:

  2014高考,课标全国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故事类,对比、引申关系,一事多解。

  关键词:突破阻拦相拥而过规则共赢

  思路点拨:这则材料的主角是运动员,次角是观众和裁判员。之前的运动员采取的是你死我活的方式决出胜负,而今年预赛出现的情况是相拥、转身换位,实现的是共存。但是,这样的做法肯定不是这个比赛项目的本意,也不遵从比赛的规则,这个比赛带有一定的竞技性质,现在运动员把它变成了道德的展示与表演,成了一个伦理小品。那么,裁判员如何判定这场比赛?观众在观看这场比赛时的心理期待是什么?而这场比赛又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还有一个未出现的角色,那就是比赛的组织者,他们将如何继续举办这项比赛?这个故事是比赛的一个意外,可是它带给人们的思考是长远的。

  立意参考:

  从运动员的角度立意:要敢于挑战规则;合作实现共存;放弃胜负之争,对手也即朋友。

  从裁判员的角度立意:规则是游戏的基础;漠视规则,也就失去公平。

  从观众的角度立意:竞技也可娱乐化;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戏”?

  从比赛组织者的角度立意:意外能让我们反思当初设计的漏洞。

  以上角度是可以作文的,可是,不要忘了还有最好的角度,即综合角度,写"变通与规则",这样就抓住了关系,看问题要全面,既对立又统一是事物的特性。

  3

  找到“对立面”

  例1:

  2013年四川题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装;3.用规范汉书书写。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由此必须联想到"不平衡"。因为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主张,为什么会有热烈的讨论,意味着有人的生活可能不平衡,我们能不能过上一种平衡的生活?谁人不想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为发展为享受生活的乐趣。而现实的急功趋利影响了我们。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常常忘了出发的目的了。平衡即和谐。和谐尤其要人的内心和谐。"热烈的讨论"是因为什么?现实情况的不平衡,或不能或不行。

  4

  找到“矛盾点”

  例1:

  2014年广东题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话题类,对比关系。

  关键词:照片黑白数码记忆稀释

  解题指导:本题材料贴近生活,明白易懂。不同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的考生都会有所经历且有话可说,所以该题基本没有设置理解壁垒。

  材料由两个语段构成,第一段的叙述对象是“黑白胶片”,它“很少”“记录瞬间”“唤起记忆”“泛黄”“模糊”,由此可以概括出黑白胶片的特点是“少”“珍贵”“易损”等。第二段的叙述对象是“数码照片”,它“很多”“记录点滴”“从不泛黄、模糊”“珍惜的被稀释”,由此可以看出数码照片的特点是“多”“不太值得珍惜”“易保存、不易损”等。这样两段材料明显构成了对比关系。

  材料的核心在于时代(技术)变迁对生活(个人体验)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说生活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在立意时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关系进行辩证思考,然后归纳概括材料寓意得出正确结论。可以选择的角度很多,可以从“黑白胶片”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数码照片”的角度思考。选择角度的时候可以有所偏重,但要注意好材料在整体上的对比关系,不可独沽一味。找准了对比点,就能得出好的立意。

  参考立意:容易失去的才是美好的;简单的年代保留着永不褪色的记忆;拥有与珍惜;我追求我得不到的,我得到我不追求的;幸福年代也有值得我们珍惜的。

  5

  找到因果

  例1:

  2014年广西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故事类,因果关系。

  关键词:绿色通道鼓足勇气感动敬业

  思路点拨: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内涵,尤其是故事性材料,一定要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这段充满温情的故事中有四个关键词“绿色通道”“鼓足勇气”“感动”“敬业”:农民工老王因为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挽救了他的性命;而老板主动送来的5000元医药费也令他感动;怀着感恩之心,他鼓足勇气找到医院领导提出打工抵债的想法;当心愿达成后,他以无比敬业的姿态去帮助病人。我们从老王的角度立意,可围绕“感恩社会是最好的回报”“回报社会从帮助别人开始”的角度切入;从医院领导的角度立意,可围绕“爱心传递是最好的良药”“医者仁心暖人心房”等角度切入。

  6

  找到现象本质

  例1:

  2014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名言类,并列关系、一事多解关系。

  关键词:窗子图画雅俗闹静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比喻性的材料作文,把窗子比作画框,雅、俗、闹、静等便是不同的画面。窗外的世界并没有不同,可是人们看到的风景却迥异。之所以不同,取决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一个人的心态、价值观、思想高度决定了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里的风景,既可以指自然风景,还可以指社会人生。

  立意角度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心态决定物态,眼界决定视界;可以从哲学角度,谈心外无物,世界是心灵的世界;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谈人们对历史的不同看法。具体写作时,可以联系社会现实,谈如何看待社会阴暗面;联系历史人物,谈如何面对打击迫害;可以联系自我,谈如何看待人生道路的坎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范例分析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雕塑家吴为山: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面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品析】

  减其浮华,加其精髓波兹曼曾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诚者斯言,随波逐流地活着,只会将自己推向毁灭的地狱。要我说,减其浮华,加其精髓,留得灵魂一缕香。浮华乃人生累赘,弃之显人生大智。何为减其浮华?它是盖茨比于戴西空虚扭曲灵魂中所见真谛;是画魂潘玉良抛开世俗偏见孤独追求美的境界;是理查德·帕克之死背后关于人性的启示。学会减法吧,减去那些看似闪闪发光的头衔,减去那些让虚荣心膨胀的称赞,减去那些自以为是的高傲。少了外在的包袱,轻装上阵,难道不好吗?得其风骨,增其内涵,充实精神与灵魂!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似乎都自认为掌握了加法的真谛,每天不加选择地将一切信息放进大脑,可这些真的能使我们更充实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从不盲目学习网络语言,来增加自己的负担,因为纯净的经典文化早已融入我的思想。杨绛先生译过一句西方哲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合理地置身事外的态度是我们应学习的,不争无关之物方能为精神本体留一方净土。何为真正的加法?加《老子》朴素辩证之理,加《菜根谭》宁和淳朴之味,加《论语》仁义孝悌之礼。加,是一个内在的过程,旁人看不见摸不着,但举手投足间不经意露出的风雅却可让你熠熠生辉。加减合宜,书写人生大美格局!缘何钱钟书拒当东方之子?缘何余光中执意书写乡愁?缘何历经失败的科学家仍孜孜不倦?是人生加减法背后的神秘魔力,是完美精神与灵魂的召唤。若只是加,人生难免沉重;若只是减,人生便百无聊赖。加减之下,是秦玥飞从耶鲁回国后甘为村干部的勇敢;加减之下,是“我至少为科学排除了一个选项”的奉献;加减之下,是代代人生生不息的追求。减其浮华,加其精髓。英国诗人多恩曾言:“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一味加而不减,吝啬的葛朗台已在前方召唤贪心之人;一味减而不加,碌碌无为的失败者在前方向你招手。学会做加减法吧,让你的人生更显睿智,让你的灵魂更有价值,让你人生的征途更加圆满!人生的大智慧在于大彻大悟自己是谁的那一刻,其他都毫无意义!此刻,就用加减法去认识自己吧!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则典型的二元思辨型作文题。审题时,考生一是要抓住“雕的过程”和“塑的过程”的相关表述,注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等关键信息,提取关键词“加”“减”,明确思辨的二元。二是要明确语境的论述中心,材料表面上是就事论事,谈的是雕塑的“加减”技巧,实质上由事论理,表明人生同样也需要“加减”的智慧。考生立意时必须展开由雕塑事理上升到人生哲理的联想,并深挖做好人生“加减法”的内涵、关系、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否则就会造成审题立意较偏或不够深刻的问题。辩证思考,整体立意论述语境中,“加”与“减”构成思辨的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两个核心要素。因此,考生立意时要从整体辩证思考二者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思辨的核心必须扣住“雕塑技巧”谈人生的“加减法”。思辨的难点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确“减”与“加”的内涵。由材料意义指向,我们推断“减”应该是外在的东西,即少些名缰利锁的羁绊,少些世俗之欲,少些虚浮之念;“加”应该是由内向外的东西,即要增加学识、本领、道德素养等内在的东西,这样方能淬炼灵魂的钢火,增加灵魂的含金量,从而自觉地服务社会,成就大美人生。二是要深入思考探究“减”与“加”的辩证关系。“减”是为人生减负,好集中精力轻装上阵,享受丰富人生;“加”是汲取精神营养,催人奋发有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三是要明确“减”与“加”二元思辨的侧重点在于揭示意义作用,即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有何意义作用。据此可立意:人生需要减其浮华,加其风骨,方可成就世间大美。侧重一方,兼及另一方对于“加”“减”之二元,考生在论述时可有所侧重,即侧重于“加”或“减”,同时兼及另一方,切忌只谈一方。斟酌材料后可知,雕的过程侧重于“减”,塑的过程侧重于“加”,联系现实,从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段,加减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如侧重“加”,可立意:青年学子要多做加法,学好本领和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也要为自己减负减压,这样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又如侧重“减”,可立意为:人生不能太专注于名利,要多做些减法,减去过多的功利的重负,学会宁静淡泊,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跳出窠臼,创新立意创新能力,是高考遴选人才的核心要素。高考作文也将“有创新”列为发展等级的最高形式,具体界定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上面两个常规立意,稳妥保险,是大多数考生所选的大众立意。但细思之下,考生也可跳出材料既定的“加”“减”意义窠臼,如人生需“减”的仅仅只是外在的东西吗 ?“加”的内容还可以是什么?由此展开联想,“减”的也可以是陈腐观念这些内在的糟粕,“加”的也可以是前沿的新鲜前卫的观念,由此,我们可立意为:人生需要不断剔除陈腐观念,多接受新知,大胆创新,方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要注意:跳出窠臼,不等于另起炉灶,考生不能脱离材料的具体语境论题来立意,而是要立足于材料的具体内容,谈个性化的看法。

  模拟作文1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广东13岁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靠着行云流水的运球、投篮视频火遍全网,他也借此实现了很多心愿:完成广东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见到偶像易建联、为CBA复赛开球……但是成名也给他带来了一些烦恼。很多人登门探望,其中不乏一些企业想邀请他直播带货,有些学校希望他转学就读,还有机构想签约他成为网红……张家城表示:“我只想好好练球而已。”

  材料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走红的医生张文宏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强调,“大家不要叫我网红,还是叫我文宏医生吧”。对于自己的走红,他非常淡定,“病毒很快就会过去了,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以后我就是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普通医生。传染病也不是个‘红’的学科,但我还是非常享受我的工作。”

  材料三: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文和含义。

  【审题立意】

  本题材料主要讲湖南农家女孩钟芳蓉以676的高分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不同的人对此事又不同的认识。材料交代钟芳蓉的主要事迹,交代她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系,这是引发争议的缘起。思路点拨:可以选择赞同钟芳蓉的选择,她的选择是出于对考古学的热爱,做热爱的事,值得提倡。她的选择体现了年轻一代文化传承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值得赞许。冷门专业能走出新天地等。也可以理解理解网友的想法。材料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供考生辨别、比较,考生既是在写作,也是在思考人生问题。

  参考立意: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梦想需要坚守和传承;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不忘初心,坚持理想;追梦路上,少些急功近利等。

  可使用素材:

  1.爱我所爱,敢于追逐,坚守理想,不问征程远近。我禁不住要为钟芳蓉的选择点赞。

  2.过于追求物质或许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梁启超说:“纵有干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新时代在不断变革,我辈青年当不断探索。固然我们要生存,要选择赚钱多的专业,但考古专业是要研究中华民族遗留的文物,探寻中华文明更多的秘密。钟芳蓉选择自己所热爱的,探求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肩挑重任,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复兴。这不正体现了我辈青年的责任担当意识吗?

  3.考古专业需要被尊重,敦煌文化需要被传承。周国平先生曾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如斯言,文化不是空中阁楼,它需要我们传承土壤的滋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中国古建筑辗转奔波,大国工匠为修复文物半生坚守,网红博主李子柒一双素手点染田间烟火……传承代代接力,文化方能不息。

  4.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5. 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考古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达34项,位居全国高校首位。用手铲拨开千年的迷雾,去田野探寻历史的谜底,用科学的手段探赜古史,以人文的笔触刻写文明,在北大,学考古,寻根,求真。

  行文结构:

  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女孩钟芳蓉因热爱考古而最终选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她的事件引发热议,表明自己的观点“我禁不住要为钟芳蓉的选择点赞”,引出“持心中期许,赴理想远方”的论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爱我所爱,敢于追逐,坚守理想,不问征程远近;过于追求物质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选择自己所热爱的,探求中华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以文化创新为旨归,努力拼搏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期待,如“愿钟芳蓉不忘初心,在考古上脚踏实地;愿钟芳蓉乘风破浪,大有作为;愿钟芳蓉持心中期许,赴理想远方”等。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则材料,搞清材料内涵,然后通过求同求异或者互补的分析,确定合适的立意。

  材料一:张家成拒绝对名气的炒作,不愿做网红,“只想好好练球而已”。这是一则事件型材料。

  材料二:张文宏医生不愿成为“网红”,而且对自己身上的虚名有很清醒的认识“不在意热度,享受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一则事实型材料。

  材料三:这是一则道理型材料,李大钊先生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作文材料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触”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阐述对于材料的见解和看法,而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三则材料的核心,都是“虚名”一词,两则事件型材料,表现的是对待“虚名”的冷静态度——张家诚不忘初心,张文宏淡然冷静、坚守本色。材料三的句子,则是以名人名言强调要拒绝虚名,脚踏实地。

  参考立意:

  拒绝虚名,脚踏实地

  不畏虚名遮望眼;

  不忘初心,淡看虚名;

  拒做“网红”,树立正确价值观;

  拒绝名利诱惑,成就精彩人生;

  虚名之下,更见定力;

  知止,方能前行;

  拒绝“网红”,人生长红;

  不要人夸颜色好,但守初心永向前;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范文展示】

  保持定力,行稳致远在“出名要趁早”许多人奉为圭臬时,在费尽心机的炒作层出不穷时,独臂篮球少年张家诚和抗疫专家张文宏对“网红”身份的拒绝,就像是一股清流,告诉我们:盛名袭来时,更要懂得保持定力。(提出中心论点)定力是什么?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句子告诉我们,所谓定力,其实就是知止,就是懂得拒绝。(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定力进行分析)成名的渴望无可厚非,能够走红也是一种幸运,但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盛名时,如果缺乏足够的定力,那成名也不见得是一种幸运。“小马云”范小勤在突然走红网络后放弃学业踏入名利圈,但很快被残酷抛弃,最终重归乡村,但学业已被耽误;君不见,有些家长致力于将孩子打造成“小网红”,但代价却是孩子的纯真与健康。突然成名固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虚名当前,缺少拒绝的定力,那等待我们的,可能不是幸运,而是人生的苦酒。定力源于对自身的清醒认知,(结合材料对定力进行深入分析)面对纷至沓来的邀约与诱惑,张家诚始终记得自己“知识想好好练球”的愿望,张文宏医生始终记得自己“是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普通医生”的身份。这种对自我的认知就像是人生的定海神针,让他们在面对纷至沓来的名利诱惑时,始终能坚定地走在自己的人生正轨上,既不被“网红”的光环迷惑,也不在一时的热度中迷失。倘若他们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般,为了眼前的一点名利,而脱离自己的本色,不断地在营销与炒作中消耗自己,那等到网络世界里喜新厌旧的网友们退去,留给他们的,只能是人生的一地鸡毛甚至是不进反退的悔不当初。愚者图虚名,智者务其实。元代诗人王冕一生正直豁达,不图虚名,曾于墨梅图上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真正的智者,在鄙薄流俗中独善其身,以实干向我们展示了定力的真谛。(联系相关事例进行拓展分析)“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许身国威壮河山”,扎根戈壁大漠默默奉献;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他们没有人生里没有喧嚣的热度,没有动辄数以十万计的粉丝或转发,更没有走红全网的夸张流量,但但他们始终记得自己的本色,国家和民族也始终记得他们的名字。“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愿更多人在名利面前有清醒拒绝的定力,在辛勤耕耘中收获充实厚重的人生。(提出愿景,升华主题)

   

  【点评】这篇文章以“定力”为关键词,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要保持定力”。在写作中,以“层进式结构”为框架进行论述,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定力的概念,定力在材料示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定力在现实社会中的集体表现等几个角度分别展开,在对材料进行剖析的同时,也联系现实,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构严谨,语言连贯,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模拟作文2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就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本题由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根据材料可知,作文是针对“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的讨论,班会上同学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即通才;一种是“当今社会需要专才”。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都可成立,所以同学们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作为作文的立意,均视为符合题意。“通才”往往强调的是人才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专才则指在某一领域有着突出的过人的才能,专注一方面的研究,心无旁骛。考生应根据自己确立的观点,陈述理由,进行分析论证。另外,考生也可将通才与专才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认为二者应该结合,但要注意这种分析的分寸和尺度,因为根据人的精力和社会实际,既是专才又是通才是很困难的。可以认为专才也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长,通才也应该有一定的专业范畴,在说理逻辑上不可过于绝对。作文要求里没有限定文体,所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均可,写记叙文的如果能很好地体现题目的要求、作者的观点,叙事能力强的也可打高分。

  优秀标题

  1.用多才点亮未来

  2.君子不器,博采众技

  3.专长化剑,斩破迷茫

  4.用君子之器,迎复兴之光 

  5.精一才而行天下            

  6.君子当器,精其技艺           

  7.求万般色彩也需独绝           

  8.才之所专,心之所往        

  9.君子当器,成就自我

  10.专才之光,照亮时代的路       

  11.术业有专攻,君子需当器    

  12.穷乎于技可通神

  13.成为专才,筑强国之路        

  14.通才是时代的宠儿          

  15.人为通才,行稳致远 

  16.君子不器,方成大器           

  17.以通才为桨,以专才为帆   

  18.“君子不器”,时代不弃

  19.勿囿于专长,书写多彩华章     

  20.君子不器,多才报国        

  21.专则通,通则达

  22.君子成才,各有其道           

  23.可博可专,找准定位        

  24.呼唤“立体式人才” 

  25.先通再专,大有可为           

  26.量身打造,成才就好 

  【参考范文】

  专才即是栋梁之才如果将国家比作一个房子,那通才就像是房间内赏心悦目的器具,而专才则是承重墙,是栋梁,是他们支撑房屋屹立不倒。专才是精通某方面知识、技艺的人,他们对于国家就像流动对于溪水,狂风对于沙漠,大地对于树木,缺少他们,要么失去活力,要么消散绚烂,要么则是生命的终结。我们成才,要成为专才,这是人生短暂的无奈,是名垂青史、彪炳史册的热情而促使我们的选择,大千世界绚丽多彩,可我们如何有时间都去体验一下?飞驰的车辆,频闪的霓虹灯扰乱人的耳目,走马观花式的来人世一遭,可对得起自己不坠青云之志的报负?不如找准自己的定位,集中一点,登峰造极,在崎岖的人生路上开创出一条确确实实使仅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如此专业一点,方能不愧平生之志。社会不断转动的齿轮,咬合间在促使我们成为专才。曾经的社会是“君子不器”,因为昏暗的世道在那里,君子不得不多学习来懂得更多的明哲保身之道,但现在不同了,宪法明明白白、司法公公正正,我们不必有性命不保的顾虑,可以潜心学习;且社会上的分工不断细化,从而导致无论你精通哪几种技艺,最终还是只能选择一种奉献终生。专于一点,这是社会大势所趋。复杂而变幻莫测的国际关系促使我们成为专才。这是刻在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所导致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尖端技术,倘若不为专才如何立于高端技术的风口浪尖处?如何破除万难成为某一领域的先锋?如何为民立命为国保平安?专于一点,这是炎炎赤子心的导向。当然,也不能忽视通才的作用,他们像是社会的稳定性和润滑剂,但毕竟,通才不必过分精通这些事物,这就导致通才比专才要多,我国现在便处于这种情况,基础已经有了,只是缺少那顶天立地的专才,所以培养专才紧迫且重要。所谓“君子不器”,皆守株待兔耳!唯有专才,才成栋梁之才。

  【点评】

      开篇运用比喻,将“通才”和“专才”关系点出,同时也暗含了自己的观点,十分巧妙。文章行文如流水般晓畅,从人生、社会和国际关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语言端庄大气,字字透露出广阔的胸襟。在结尾处,作者没有完全割裂两种观点,没有将自己束缚在“专才”的桎梏中,回说“通才”的积极作用,既照应了开头,也让“通才”巧妙地为自己“专才”的立论服务,可谓用心极深。

  模拟作文3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铁上的“座霸”视频,前两天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刷屏。主人公孙某随后被曝出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又掀起了二次传播的热度,给近期的社会新闻舆论场,带来了又一全民参与话题。

  同样在交通工具上,主人公同样是高学历,8月24日的另一条新闻也颇耐人寻味:“因不肯系安全带,广州一大学生把长途客运司机推翻在地。”据称,被打司机年纪稍大,倒在过道上,爬不起来。等车上乘客报警,打人大学生才赶紧道歉,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到要是被带到派出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要留下污点”。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根据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字数要求800字以上。

  【范文展示】

  别让素质配不上学历刘瑜说:何为修养?不给你身边人带来负面影响就是修养。我想,读的书越多,越应理解修养与素质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但"座霸"的高学历,不服从乘车规则的大学生,使人们对于"高学历就是高素质"这一传统观念打上了一个问号。对于博士"座霸"和推人大学生,我更想说的是:承担责任,遵守规则,别让素质配不上学历。别让素质配不上学历,高学历低素质是社会之痛。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身为精英阶层的博士、大学生,可以说能够极大的影响人们对社会现状的判定,社会大众会因这样的个案产生对高学历群体的质疑。像女博士大闹机场,返乡大学生强占座位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在一次次违反规则的同时,摧毁着大众一次次的信任;一边用肆意破坏规则满足私欲,一边在用"实际打脸"背叛初衷,不要让我们的社会真的一如笛福笔下的空罐子,在缀满星辰的天空下留着冷与空。别让素质配不上学历,高学历低素质只因规则意识淡薄。每个人都在两条线内游走,一条高线,一条底线,高线叫道德,底线叫法律。对于博士"座霸"的身体有病,铁路部门最终也只对其作出罚款300元的处罚,即使他们没有触犯法律,可公道自在人心。一名带孩子的女性以等老公为由,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造成高铁晚点,而恰恰该女子就是某小学的副主任。是智识越高,越要遵守规则,还是越有权力凌驾于规则之上?答案无疑是前者,规则意识的淡薄造成高素质低学历事件层出不穷。别让素质配不上学历,高学历低素质需要社会大众共同整改。唯有时代,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只有社会大众共同发力,激浊扬清,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学历与素质的失衡。《天才枪手》中的小林本可以拥有光明的前途,可利益使他摇摆在法律线上,天才选择了用智慧去豪赌,触犯规则与法律,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倾刻间便足以割裂她的前景。"座霸"在社会公众的舆论中做出了道歉,推人大学生也接受了应有的处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守护规则的人不寒心,遵守规则的人不闹心,能力越大,要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正如哲人所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把"高素质无论学历高低"的问号拉直,别让素质配不上学历!

  模拟作文4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2.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3.“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

  4.大发展的时代给予每个人更多的选择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

  5.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

  【参考范文】

   

  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应当承认,那位物理学家能“审时度势”、善用“跨界”思维,打开一片新天地,用材料中比喻的说法,他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钻了许多孔”,从绩效角度看,也是成绩斐然,令人赞许的。但是,这些成绩却让大科学家无法容忍,大科学家觉得,孔不在多,有火则灵!两相比较中,作为读者,很容易从中看出那位多孔学者的“急”与“浅”,看出那位科学家的“韧”与“深”。如果让我选择,我会站在大科学家一旁,没有一丝犹豫,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同为钻孔者,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或者说,在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能取得火种的人。“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是一个比喻,正如“取得火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钻木活动都可以取得火种。像那位物理学家,既然称得上物理学家,那么,他应该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也具有做学问的某种品格,比如执着,坚韧。如果没有这些品格,可能他只是一个学物理的,很难成为一位物理学家。我们都知道,做学问是很艰难的,有的人终其一生,可能只是有所小成而未能大成,但是,从学术的传承上看,却是前人铺路搭桥,后人行深致远。有了这学术接力,持之以恒,“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才会有学术品格的提升,才可成其学术人生之“大”!“朝最厚的地方钻孔”,于个人而言,可以获得学术成就,提升学术品格;“取得火种”,对于时代而言,则是开天辟地之功,有促进时代变迁之力。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而言,“取得火种”正是让人类远离茹毛饮血的野蛮而走向文明,可以说,“火种”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而这火种的取得,正是燧人氏的执着如一,持之以恒,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所取得的。与此类似,人们评价孔子的意义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身上也具有这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精神,他执着一念,周游列国,试图复周礼,行儒道,最终处处撞壁,却不悔改,退而著春秋,以文化化育后世无数代,终成其圣人之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取得火种,至今不灭。然而,这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而“取得火种”的精神,在当下日渐成为稀缺,因而,我们更多的是在“最薄的地方”获得了自以为可以夸耀的成绩,甚至自认为这此事成绩“举世瞩目”,标榜为“新的四大发明”,谁知别人以一枚小小“芯片”就可以卡住我们的脖子,试图让我们无法呼吸。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有着四大发明的民族,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少了“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那种精神,少了执著与持久,多了“速成”与功利。当然,这里也并不是全盘否定“朝最薄地方钻孔”的意义与价值,只是从时代和民族的角度,借这个故事发出一点声音: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总需要有一些“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人,更需要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取得火种”的人!这是一道选择题,我们做出的选择应该并不困难;这是一道必答题,我们不仅要写出答案,更要在写出答案之后的行为:做一个取得火种的人。

  审题立意训练

  【作文题目】【202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训练】

  一、读材料,找准思辨话题  

  找出材料的关键句、关键词

  1.关键句:在题目中勾画

  2.关键词:                                                        

  1.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2. 特定的时代  生不逢时 安分随时 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二、扣概念,深挖话题内涵

   根据你的理解,写出你对话题概念的理解,并用一句话表明你的中心观点。

  3.概念理解:                                                  

                                                                     

  4.中心观点:                                                    

  3.①“ 特定的时代”:指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年代的人,所处的时代也不同。

  ②“生不逢时”:意思是生下来没有遇到好时候,旧时指命运不好。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个人无法改变年处的社会和时代,时代确实不好;一是时代没问题,个人思想态度出了问题,是一种自我抱怨。

  ③“安分随时”:意思为安守本分,顺随时俗;指处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安然自得,满足现状。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淡泊的一面,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一是消极的一面,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④“生逢其时、时不我待”:指生下来遇到了好时候(社和时代),可以一展抱负。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所以要抓住时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立意参考:紧扣题目要求“论生逢其时”,从“生”与“时”角度分析,当代青年处在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不由融入到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联系到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可以想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青年人心中有家国情怀,在祖国的复兴中做出自己的贡献,把自己的一生融化在一件伟大的事业中也算是生逢其时。

   补充1:这道作文题目和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形出一辙。“生逢其时”,就是“可为”的时代背景,“时不我待”就是青年人年轻“有为”的表现。

  补充2:可不可以写“生不逢时”?从题目要求“论生逢其时”来看,是可以写“生不逢时”的,题目要求对“生逢其时”发表看法,所以思维的角度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都可以思辨。但是要从考场作文正能量角度来考虑,写生不逢时明显不合时宜,在今天时代,“逢”与“不逢”不是时代的问题,而是个人的问题,是时代负了我,还是我负了时代呢?细思之下,自然就有答案。

   三、重思辨,要有主客轻重

  5.话题涉及有哪两个或哪几个方面?

                                                                    

  6.话题的重点你偏向哪一方面?

                                                                                                                     

  5.生不逢时 安分随时  生逢其时

  6.①偏重“生逢其时”。这里面有三个关系,但答案是唯一的,即“生逢其时”。“生不逢时”“安分随时”是对“生逢其时”的衬托和补充,在心态纠偏中重点论述“生逢其时、时不我待”的正确性。对“生不逢时”“安分随时”在文中要有相应论述。

  四、明构思,搭好主体框架

     7.本次作文正式文行文,采用的方式是:

     A 层进式 (  )     B 并列式(  ) C 其他(  )

  8.请列出你的正文写作提纲(注意:正文至少要有三个主体段)

  在横线上用一句话填写你每一层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层:①                                                       

                                                                      

  第二层: ②                                                      

                                                                       

  第三层: ③                                                      

                                                                           

   第四层: ④                                                     

  7.略

  8.示例参考

  【结构示例】1(递进式)观点: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正是“生逢其时”。愿所有的青年都可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好风凭借力,红心献给党,事业创辉煌。

  ①生逢其时的含义解读;(是什么)

  ②人只有适应社会,不可以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一个人要顺应时代潮流;(为什么)

  ③无论时代怎样,个人都要积极助推社会进步;(怎么办)

  ④在这个最好有时代,我们青年人可以有多种人生选择来实现人生价值。(怎么办)

   【结构示例】2(并列式)观点:生逢其时,我辈当为时代添砖加瓦,奏响时代最强音。

  ① 生不逢时,是一种极为消极的人生态度。;

  ②安分随时,则一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③生逢其时,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④生逢其时,我辈青年需要勇闯星辰大海。

   五、有章法,写好主体段落

  微作文训练:请你拟写正文的某一段内容。

  9.这一段话的结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10.请严格按照这一构思,完成这一段话的具体内容(200至250字)

                                                                      

                                                                      

                                                                      

                                                                     

                                                                          

   9.略

  10.【参考示例】1:观点+观点解读+事例和解读+总结论述

  生逢其时,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观点)悲观者说,希望迷茫遥远,如何生存?乐观者说,希望是动力,鼓舞我勇敢追求……生活是一种态度,因心态各异而看法不同。(观点解读)去年我国突遭新冠袭击,全国医护精英驰援支援武汉,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给人民营造舒适安心的生活。(事例)困境中我们看到舍小家为大家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陈薇院士等医务科研工作者,冒生命危险冲上疫情前线。国有难召必回战必胜属英杰,雷神山火神山山山震妖魔。虽然 疫情猛于虎,但我们庆幸生逢其时,才有国泰民安。(就事例解读观点)生逢其时的幸福感来自担责的国度,来自替我们负重前行的模范先锋。(总结论述)

   

  【参考示例】2:引用诗句+观点+事例和解读+总结论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用诗句)生逢其时,便是将人生之路与时代接轨,出发点和到达点都以时代为基点。(观点)先秦战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征伐,礼崩乐坏,这也是时代为士大夫们铺好的破旧鼎新的人生之路。商鞅风尘仆仆奔走于秦国,南门立柱示信,变法大刀阔斧,权集中央,设立郡县,富民强国。(事例)商鞅变法让秦国迈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步步领先于诸侯而一统天下。(就事例解读观点)生逢其时,应如商鞅一样,将人生打磨成一把时代的利刃,为他所生活的时代开疆拓土。(总结)

   

  【参考示例】3:借名句表观点+联现实发议论+就自己做设想+总结论述

  正如《双城记》中所写的:“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的时代。”(借名句表观点)当今时代,纵然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有台独分子分裂山河。但是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外界带给我们的压迫和打击,同样也是催我们奋进的力量。(联现实发议论)我们可以选择从政,穿上西装舌战群儒;也可以选择从军,穿上军装保家卫国;更可以选择成为教师,拿起教鞭桃李满天下……这个时代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花样选择。(就自己做设想 )更何况,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机遇的时代,它开放而包容,允许更多的可能和不同。就像海纳百川般,接纳着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允许个体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生逢其时。(总结论述)

   

  六、炼语言,语言有表现力

   11.请围绕中心观点,写一至两句富有表现力的话来。

                                                                      

                                                                      

  11.精选10句示例参考 

  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代。时代青年不仅是庆幸,更多的应是承前启后,接力奋斗。

  ②不但生逢其时,而且时不我待,这个热火朝天的时代,这个光明璀璨的时代,我们新时代新青年生于其中,已经是最大的幸运,正应该披荆斩棘,以开放、敏锐、灵活和坚韧的态度,努力实在自己人生的价值!

  ③人有些人往往混淆“时”和“运”二者的差别,把自己的坏运气,当成时代的罪恶。

  ④时代是一股波涛,沛然难当。有人被推着走,只能随波逐流;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求变求通,称为一时之选;更有人谋得全局,切入时代,浪遏飞舟,求仁得仁。

  ⑤黑格尔曾说:“当傍晚黄昏的时候,密涅瓦的猫头鹰就会起飞”。这就是形容在一个时代终结,新时代开启的时候,警觉的思想者总能迎着浪潮击水,在时代中狠狠刻下自己的印记。

  ⑥思考社会,紧跟时代,跑在前头,向阳生长,怎么样都是生逢其时。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⑦历史长河星汉灿烂,无数英雄人物留名其间。然而,并不是每个有志之士都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功败垂成、含恨而终者,从来不绝于史书。能够生逢其时,获得合宜的机遇,对个人成就而言至关重要,反之亦然。

  ⑧生逢其时是幸运的,但没能遇到适合自己的好环境,也并不意味着彻底的失败。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一时的困顿,未尝不是智慧的态度。尤其是我们年轻人,更不能以消极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艰难。

  ⑨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独放异彩,恰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时代,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这个国家,生在这个时代,说什么安分随时,这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叹什么生不逢时,何不问问你是否在真正的努力?

  ⑩古人常言“乱世出英雄”,越是困苦的时代,越能凸显出那些勇于承担责任的热血之人,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终得了个生逢其时的评价。

  七、添素材,有力证明观点

  12.这次作文,配合你的观点,你准备运用哪些素材?含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简要写出主要内容即可。

                                                                      

                                                                      

                                                                      

                                                                     

                                                                      

                                                                      

                                                                     

   13.请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素材,结合中心观点,进行论证。(100字左右)

                                                                       

                                                                      

                                                                     

                                                                      

   12.略

  13.参考示例:

  ①从概率上讲,存在运气上非常倒霉的人生。史书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汉文帝乃明主,文景之治不能不说是好时候,然仍然屈贾谊于长沙。光武帝也是一代雄主,东汉初年百废待兴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然仍窜梁鸿于海曲。个人的运气与选择在每个时代都不同,但是从宏观而言,我认为,只要你有开放的心态、敏锐的眼光、灵活的策略和坚韧的态度,任何时代,都是生逢其时。

  ②今日之中国,正大步走在百年复兴的光明之路上,大坝矗立、高铁飞驰、巨轮远航、探天潜海……一路高歌,一路辉煌。有些年轻人却哀叹生不逢时,也许个人在狭小的井底望去,认为确实竞争激烈一点,安家更困难了一点。社会上“内卷”“躺平”成了热点的流行语,也有些人想着安分随时的混日子。但是我认为,那些让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让高分十四号卫星成功发射,让“蛟龙”号入海航行的科学家必然认为生逢其时。那些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和谐家园的好书记,如裴春亮们、陈行甲们必然认为生逢其时。那些让中国的铁路、桥梁、通信、无人机等等走向世界的企业及他们的员工们必然认为他们生逢其时!

  ③科举状元张謇以时不我待之精神弃官从商,以实业与洋商争利,打出实业救国的大旗,引领更多人投身民族工业。就这样,一位位坚信时不我待的实业家,让清末的民族资本走向了第一个巅峰。如此,生不逢时的张謇、胡雪岩、盛宣怀等以民族大义为重,用时不我待的精神谱写了“生逢其时、开创时世”的奇迹。 

  ④“以学识之深度,投身复兴之高度。”这是大学生村官秦玥飞所认知的“生逢其时”。哈佛大学深造回国的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扶贫帮困的人生之路,不为高薪厚禄、灯红酒绿,只为绿水青山一村落,只为人民百姓笑容的绽放。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中国人民的小康之路,靠的就是秦玥飞一样生逢其时的中国人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⑤生活在十九世纪社会动荡中的狄更斯,用一支笔为英国开出温和的爱的良方;行走在二十一世纪哀鸿遍野下的哈希姆,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点点滴滴的温情画面;更不要说那艘红船上站出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年人!还有毅然创办《新青年》唤醒愚昧民众的钱玄同,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邓稼先,在风浪拍岸中坚守着赤子情怀的王继才,用刚刚毕业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教室的徐本禹……如果他们在泥泞中只是哀叹生不逢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又何来这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呢?

  ⑥回望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能被评价为生逢其时的,或是为国为民,血洒沙场,铸造丰功伟绩的爱国志士;或是思想深刻,目光长远,立志于革新立命的改革先驱;或是关心民生,两袖清风,使百姓多受福祉的骨鲠之臣。面对任何艰难境地,他们无一不是挺身而出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

  1、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2、整体与部分

  思想1: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阐释:大局意识,长远目标。10个阿拉伯数字和任何文字是有限的,可是它们表示的值和意思是无限的,因为它们有无数次的组合。车辘的周长是有限的,可是它的开始与末尾连接,于是它便可以走无限的路。“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里之间是这样,其他又何尝不如此呢?坐井只能观天,盲人靠摸不能识象。说的也是同样道理。

  思想2: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珉空归月夜魂。”昭君的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从某种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

  思想3: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阐释: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做为个体的自己要保持个性的独立,要勇于创造。请求“锥处囊中”的冯谖;敢于自荐的毛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独标“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还有张衡、岳飞、袁隆平、钱学森等等。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才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思想4: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柏杨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3、原因和结果

  思想1: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阐释:础润而雨,月晕而风。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都给世界到来了巨大的危害,之后人们都建立了灾难预警机制。

  思想2: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4、必然与偶然

  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很多科学发现都有偶然的因素,如青霉素的发现。人的生命最一开始就是偶然,随后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偶然中,孩子慢慢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偶然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机遇,或偶然抓住,或偶然错失。于是乎或平淡或精彩的人生便就此书写而成。

  车祸从几率上看,一定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也有必然。两位司机都心存侥幸,都想在最快的时间通过这个路段,都觉得也许对方会让,都信奉一句话:两强相遇勇者胜。于是就顶上了。当然还有很多车祸中的必然:超载后的必然,闯红灯的必然,酒后驾驶的必然,疲劳驾驶的必然,等等等等。又或者是谁谁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步入了商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其实这当中的必然就更多了:此人的性格,身对成功的渴望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对机会的把等。这些其实都是此人成功的必然。

  艺术家在偶然中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作品。虽然灵光乍现的那瞬间是偶然的,然而这当中有蕴含了多少经年积累的必然呢!

  5、内容与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

  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当前社会一味追求包装,明星炒作,商品包装,书籍追求豪华版,假广告泛滥。艺术的探索和突破,形式和内容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

  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6、现象与本质

  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着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英国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个电报:“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但美国推销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一个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电报:“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