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每天都在说什么呢?

  女儿刚出满月,就咿咿呀呀的和我们对话了~

  她最爱说的话是:啊咕,啊咕咕,直到现在每天还要说几次。

  你知道婴儿婴语是什么意思么?

  美国超级育婴师特雷西·霍格通过研究观察5千多名婴儿,曾明确指出:童言婴语并非只是说话发声。咿呀学语的过程与尊重、倾听、观察和解释等行为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愿意花多一些时间仔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婴儿的每一种哭声所代表的意图各不相同。作为孩子的父母,如果我们能听懂孩子的“婴语”,及时的给予正确的反馈和帮助,育儿就会变得事半功倍。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做过近300个小时的婴幼儿观察,记录并总结了许多不同类型孩子的“婴语”类型。

  接下来我将从如何区分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观察倾听和判断孩子的哭声、以及如何用SLOW技巧照料婴儿等几个方面分享我对“婴语”的解读。

  每个孩子出生,都带有一组父母独特的基因。所有的宝宝都像成年人一样,各自的饮食、睡眠、刺激反应度等生活习惯都不同,因此他们得到抚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可以帮助父母更好的读懂婴儿语言,判断他们的需求。

  19世纪70年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蒂拉·切斯(Stella Chess)通过追踪114名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孩子,从气质类型的九个维度加以评定,将孩子区分为易照养儿童、慢热型儿童、难照养儿童三种类型的气质。[1]易照养儿童,婴儿期很快形成生活常规,乐观、容易适应新环境

  这类型的孩子,是父母常说的天使宝宝:

  a.每次乐呵呵地喝完奶,自己翻翻身就能安稳睡去。他们从几个月就开始睡整觉,睡眠时即使纸尿裤湿了,身体的动作也比较少;

  b.从出生不久,就开始有每4小时吃一次奶的时间表,且排便规律;

  c.适应性高,奶瓶和母乳一样好。

  易照养型婴儿通常可以自我安抚,面对新环境也不会觉得紧张不安。如果他感觉到累了,感觉烦躁,父母可以依偎在他们身边,轻轻的拍打他们,拉上房间窗帘、让环境变得光线昏暗、安静,他们就可以安然入睡。慢热儿童,不活跃,对环境反应温和、抑制,对新环境适应性慢

  慢热型的婴儿,在2个月左右时会有以下表现:

  a.当有人靠近时,会停止吮吸奶瓶;

  b.醒来时会哭,但很快停下来,尿不湿湿了也不会哭;

  c.饿的时候嗷嗷叫而不是哭泣;如果被摇一摇,就不会再哭着要吃的了;

  d.对和平常顺序不一致的事情出现,只会温和地反对。

  这类型的孩子及时读懂他们的传递的信息重要,如果我们在孩子发出信号的反应初期就及时回应,那么就不会发展成撕裂的嚎啕大哭,造成难以安抚的情况。难照养儿童,生活常规不稳定,接受新经验较慢,反应倾向消极、强烈

  我遇见过几个难照养的孩子,在婴儿期他们有许多共同的表现:

  a.每次早上醒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b.进食量变化不定,喂完后即使是抱着摇一摇仍会哭闹,吃饱了坚决拒绝继续吃。当想要喝奶时,如果给水的奶瓶会重复拒绝;

  c.在2个月时对突然的、尖锐的声音仍有惊跳反射;

  d.纸尿裤湿了也会哭,换好之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停止哭泣。

  这种类型的孩子父母照料经常会感觉比较辛苦,一部分的父母甚至会产生愧疚的心理,认为是自己照料不够好导致婴儿的哭泣。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这些只是孩子个人气质的天性表现,就会明白:啼哭的宝宝≠差劲的父母

  我们需要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律的作息习惯,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让养育变得更简单、快乐。

  规律的作息对孩子非常重要,当孩子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会更加容易安抚。外在的秩序感也会促进孩子内在安全感的形成,感觉自己是安全的、可以被满足的。

  阿米尔曾说:秩序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每一个婴儿的饮食、活动和睡眠有自己专属的规律,如果我们将它们一一记录,就不难发现孩子的作息规则。由于具有逻辑性,父母就可以根据孩子的作息预知孩子的需求,因而更加容易理解孩子的哭闹。

  美国著名的超级育婴师特雷西·霍格曾经提出用EASY模式记录孩子得到日常作息,这是一个年轻父母非常实用的工具。[2]

  ESAY模式具体指的是:

  a.饮食(E)

  b.活动(A)

  c.睡眠(S)

  d.你自己(Y)孩子4小时为间隔的喂奶作息循环记录|原创图片,禁止转载

  通过记录孩子观察他的一天是如何渡过的,我们会更加完整的了解他们。我们会发现他们吃睡的规律,按需哺乳,顺应他们的步调。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

  我们家的孩子属于慢热型,通过EASY模式的积极记录,我这张表里,孩子在4个月左右的那一段时间,他在早上9:00左右会有一次小睡。那么每一次快9:00之前,孩子的哭闹经常是因为表示他有些犯困,这个时候如果我提前带孩子去到小床,安静地拍拍他,他很快就会入睡。

  而如果缺乏观察记录,我们认为孩子是饿了,马上把奶瓶放入口中,这不利于孩子了解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办法发展自我入睡的能力。

  当然,EASY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增加记录的内容。(如洗澡时间、玩耍的内容等)每个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也会发生改变,我们能做的是放慢自己的脚步,找到当中的逻辑,适应孩子的变化。

  电子的表格工具包,可以私我(wx:116144296)或者在我的书籍里获取。

  为了更好的观察、了解孩子,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了解他们的“非语言信号“(Non-verbal Signals)。“非语言信号”(Non-verbal Signals),指的是声音、表情、动作。

  读懂“婴语”,不仅需要发展聆听的耳朵(判断哭声),还需要发展观察的眼睛(查看动作、表情的含义)。SLOW技巧,帮助我们停-听-看-查

  当我们看到睡梦中突然哭泣起来的的婴儿,很多父母是本能冲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我们很容易理解父母焦急着想要帮助孩子的心情,然而我们的反应却并不一定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停下来,先观察几秒钟,使用SLOW技巧,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给予孩子更合适的帮助。SLOW技巧指的是:

  --停(Stop):平复自己的心情,调整自己的觉察感知力。

  --听(Listen):停下来,揣度了解孩子想和我们“说”什么?

  --看(Observe):观察孩子的动作、表情,孩子的肢体语言想告诉我们什么?

  --查(What's up?):整合前面的三点,结合平时孩子的一日作息做出推断。

  需要注意的是,停下来并不代表我们任由孩子哭泣。我们可以发出声音回应孩子,让孩子看到我们的眼睛。这意味着我们不是不管不问,也不是将孩子立刻抱起,而是更加全身心的聆听孩子。停下来,主要有两点帮助:

  1.停下来,可以帮助调整父母的感知能力,更好的学习宝宝语言。常言道:当局者迷。

  当我们深陷情绪时,很难做出科学的判断。停下来可以帮助观察自己,这是观察孩子的基础。深呼吸3秒,当我们能看到更多自己对环境的反应,思考就会更好,我们也会更加好的了解孩子想和我们表达什么。

  2.停下来,帮助孩子学习自我安抚。

  自我安抚的能力是需要通过经验不断累积习得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我们能够相信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他们的“接觉”能力会不断提升。(注意:不是不理睬孩子)有时候孩子哭,只是因为他有想睡觉了而已。我们拍一拍孩子,他们翻一翻身就可以入睡。如果我们每一次都是强干预,孩子很容易就会丧失自我安抚的能力。四大方面观察和聆听孩子的哭声类型、动作表现,帮助父母积极回应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进食和排泄、睡眠情况、活动情况、环境温度,这四个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面向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孩子的哭声和动作,破解孩子的“摩斯密码”,更准确的回应他们的需求。

  1.进食和排泄。

  a.宝宝饿了引起的哭声和动作。

  许多的宝宝在饿的时候会舔嘴唇或者咂巴嘴巴,然后伸出舌头,扭头转向另外一边,并把拳头靠近嘴巴。宝宝的喉咙根部会发出几声类似咳嗽的声音,最开始比较急促,接着开始哇、哇、哇的哭,这种哭声都非常有节奏感。通常我们还可以通过前面记录的孩子进食时间表,推断孩子是否饿了。一般我们及时给孩子喂奶,孩子的需求被满足后就不会哭泣。不同阶段的婴儿喂食信号

  b.排便引起的哭声和动作。

  有些孩子排便时会哭,有些孩子不会。但绝大多数的孩子脸部表情会变得很严肃,眉毛会皱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全身似乎都在用力。不到一会,我们还会看到宝宝因为用力,导致眼睛发红甚至流眼泪的情况。一般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做过度的干涉,等宝宝排便完成及时清理即可。

  2.睡眠情况。

  睡眠对婴儿大脑的发展至关重要,越低龄的孩子睡眠时间越多。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曾发布过儿童最佳睡眠时间共识,列出了孩子推荐的睡眠时间。[3]

  如果宝宝过度疲惫、过度兴奋,也可能会让孩子入睡更加困难。

  a.过度疲劳引起的哭声和动作。

  最开始初级疲劳的时候,孩子表现出躁动不安,眨眼睛,打哈欠。(睡眠信号)如果不送孩子去床上休息,会开始蹬腿、抓脸。这时孩子的哭声经常是几声短促高昂的啼哭、一声长且刺耳的哭声。(短-短-短-长)如果我们抱起宝宝,他会把头和脸埋进我们的胸口。

  我们能结合EASY模式的记录,判断出这是孩子睡眠的准备时间。关注孩子的睡眠信号,就可以更好的回应孩子真正的需求,避免错判为孩子饥饿时的哭闹。

  b.兴奋过度引起的哭声和动作。

  兴奋过度的哭泣声和过度疲劳的很相似,不同的是我们会观察到孩子会自动把脸别到一边去,试图远离那些逗他玩的大人。

  3.活动情况。

  孩子的生活需要“动态环境”。这和大人的原理一样,如果一直呆在一个房间,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有些时候孩子哭泣,只是因为他在房间呆太久了,带他去阳台看看花草,或者去客厅走走,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同时让孩子保持对环境的兴趣度。

  a.“我需要抱抱”。

  当孩子试图发出这种信号时,他们通常初始音较低,微弱短促,听起来比较比较像撒娇的啜泣。他们的眼睛会四处张望,寻找父母的身影。一旦我们把宝宝抱起来,微弱的啜泣声就会停止,“我只是需要抱抱!”

  b.宝宝需要换个环境。

  当孩子发出的声音是不耐烦的咕咕声,并开始玩弄自己的手指,很多时候是孩子和我们传递:这里太无聊啦!(只能玩玩手指了)

  而如果我们抱起孩子换了环境,宝宝哭闹的更厉害了,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宝宝累了,他需要小睡、休息片刻。

  4.环境温度。

  我们还要注意四季和室温的温度变化,匹配合适厚度的衣物给孩子,体感太冷或太热都会导致孩子身体感觉不舒服。当感觉不好,本能的沟通方式就是啼哭。

  a.太热引起的哭声和动作。

  太热引起的啼哭声是烦躁的,又持久又大声,还会伴随着热到喘气的声音。我们可以摸一摸孩子的脖子的后侧,查看是不是出汗后湿哒哒的。再观察孩子的脸蛋,比起其他的哭闹,会显得比较红。

  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轻声和孩子说话,减少衣物,或者适当开点空调,(不对着脸直吹)会让孩子感觉舒适,停止哭泣。

  b.太冷引起的哭声和动作。

  太冷引起的啼哭最经常出现在给孩子换纸尿裤和洗完澡后。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打哆嗦,放声啼哭。细心的父母还会观察到宝宝的皮肤起鸡皮疙瘩,汗毛甚至竖起来。每次我们给宝宝换衣洗澡时,需要考虑室内的温度,26度是比较适宜的温度。(尤其是新生儿,环境要更温暖一些)

  在聆听和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蒙特梭利博士曾说:尊重意味着我们和孩子“一起做”,而非“替他做”。尊重意味着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照料,成为家庭的一员

  当我们给孩子换尿布时,我们会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宝宝,我们要换尿布了,这是你小脚丫,你可以抬起小脚吗?”如果从出生开始就这么重复,你会发现几个月的孩子,就能“听懂”我们的话,配合完成换尿布这件事情。尊重意味着了解孩子是拥有语言、感受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体

  我们要了解到每个孩子都有哭泣的权利,啼哭就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与世界进行互动和表达。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从出生就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质,我们需要放下脚步,真正的聆听他们,顺应天性,才能给予生命真正的辅助。荣格曾说:为了保持内外平衡,表达完整的自我是人的基本需求。

  生命的本质,是需要被看见。如果有云遮住,我们无法看见日出,但是如果我们想象“看到”云上太阳。 孩子摔倒了,不一定是真的痛了,但是他一直在哭。他只是需要妈妈看见,他摔到了。真正的倾听孩子,读懂他们的“婴语”,其实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辅助。

  PS:附上文中提到的气质类型九大维度判断的思维导图,自己一字一字对着文献翻译的。(自己都被感动)想要高清原件的可以私信我发你。

  我是@玫瑶老师

  《陪孩子走过生命中重要的前三年》书籍作者,专注分享蒙台梭利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接地气育儿干货。

  关注公众号【玫瑶老师】,每月一次公益领书。

  在语言生成之前,我们只有保存思想的脑文本的存在。脑文本转换为声音形态的过程,即是语言的生成过程。[1]

  声音形态和实时生成是语言的两大本质特征。正是语言的这两个本质特征,我们才能将语言、符号、文字、文本等概念区别开来。

  根据语言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婴儿的伦理意识产生之前,婴语即使发音正确也是没有对应的脑文本。比如,皮球很小的时候会发“丑”这个音,但不代表他们在吐槽皮球老爸很丑。

  婴儿同母亲的伦理联系表现为以母亲为对象的吸吮反射和寻乳反射,这是婴儿语言生成的伦理基础。但在脑中的伦理(或者说脑文本)构建之前,婴儿会通过其他介质来表达所想,不过所使用的介质不是像大人一样的音义结合的有声语言。

  研究表明[2],婴儿在0—12个月期间就懂得用不同的介质来表达:

  在前期主要是哭声(生理反应类),伴随相应的表情与动作,

  中期变成了有目的的哭声和伴随的表情与动作,

  后期又变成了有目的的哭声、简单元音、辅音、简单音节和伴随的表情与动作。

  如其他回答中,也提到了他们家宝宝会发类似讲话的音。

  12个月的前期,宝宝发出此类声音的原因,可能起源于表达自己意志的强烈愿望与发音器官还不完善这一对矛盾运动的结果,也可能是生理反应类。

  但是,宝宝的“咕咕”不一定是想和你说话。

  语言有两种形式1,语言表达。婴儿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表情、动作、声音发出信号,要求对象回应的过程,属于语言表达。2,语言表现。婴儿没有主动发出信号,也没有努力让看护人接受信号。只是它那些自我进行的表情、动作、声音被接收人当作信号接收,并进行了处理和回应。[3]

  月龄小的宝宝话,更倾向是第二种,大人主动发现的语言表现形式。

  有思考,才有意愿,有意愿才会想表达。

  人脑有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等能力。通过这些能力对传入大脑的信号进行进行二次和多次加工后,这些思考结果产生最终产生了意愿,再通过不同介质将意愿表达出来。

  17年国外有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用眼动跟踪技术(你看哪里,屏幕上的圈就在哪里)

  来研究6个月的宝宝听到大人说话后会看哪里。

  研究结果表明:当画面中出现了他熟悉的物体时,他才会去仔细观看,对无关的东西根本没有兴趣。

  比如,家里的勺子、帽子、床、衣服等等。虽然这个研究样本很少,但我相信宝宝是有思考能力,且想表达的。

  和人们常说的“孩子是人精,他什么都懂,就是不会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

  婴语的真的是太复杂了,但因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难归拢成为一门语言学科。

  比如皮皮和球球,两人表达方式完全不同。饿了、冷了、热了、病了、要抱、肚子痛、中耳炎、肠绞痛、喉咙发炎、消化不良、胀气等等,都有不同的哭声、表情或动作。

  只有自己亲自带孩子,多相处,细陪伴,才能听懂孩子们的婴语,那是用爱才能学的会的语言。

  最近又看到一篇关于婴儿对不同短句的研究,

  所以多交流,用词越丰富,频率越高。

  宝宝婴语水平越高。

  更容易明确表达,也就是说话。

  我是皮球老爸,在母婴领域中努力深耕的双胞胎奶爸。

  建议 关注 点一下~

  万分感谢球球的思考

  我大概做过两次实验。一次是把宝宝自己自言自语的话录下来,然后过几天播放给他听。

  如果录像的时候他心情不错,那么再次听到当时的自言自语,他会很开心,即使看不到画面。

  如果录像的时候他心情不好,比如在哭或者刚哭闹过,再次听到当时的自言自语时他会撇嘴想哭。

  这说明虽然我们听不懂他的自言自语,但他是能明确自己在说什么的。但同样的视频,放给别的小朋友,没有这种现象,说明他的这个表达逻辑,是自己形成的,不能在婴语界通用。

  第二个实验是,当他通过说话发出指令时,如果你搞明白了却故意不配合,他会尝试换种说法,如果你配合了,他就会修改原来的说法,改用新的说法。比如给他买了个小飞机,一开始他要的时候,就是指着飞机说:哦(尾音很长)。

  后来我装作听不懂,他突然憋出来一个“呜呜”(模拟飞机的声音),我配合他拿了,他就一直用呜呜代替原来的哦了。

  另外,他对自己每个表情的含义也有记忆。

  最后放一段我跟他胡扯的片段,他在家经常会无意识地碎碎念,甚至有骂人的时候,因为当我把他很凶说我的录音给他听的时候,他会生气,并跟手机还嘴。

  来,让我晒个娃!

  我女儿一两个月的时候,也是特别喜欢咿咿呀呀啊咕咕说个没完没了。

  这个时候,只要你嗯嗯啊啊的回应,她就会特别开心,不止是积极地回应让聊天继续,还会激动地伸展小胳膊小手使劲儿蹬起腿儿踢。

  当然,拍下来的都是她开心的瞬间。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一般会拉着长音哼哼,有时候还会带着哭腔,身体动作也不那么欢快了,而是显得有些急切烦躁,好像在说:怎么还没有人来抱本宝宝呀??

  每个宝宝的表达情绪的方式都不一样,天天守着娃的肯定都能很快判断出来她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是饿了还是闹觉或者是开心地想跟你聊聊天。

  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地关注她积极地回应她,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都告诉她。或许她还不能全部听懂你说的全部内容,但你跟她交流时候的动作语气还有关注她的状态,都能给她带来感官的刺激。

  我家哥哥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嗯嗯啊啊地跟我聊天,我做什么都会指给他看说给他听。学习语言,足够的输入是输出的前提,他三个多月开始无意发出baba、mama的音,8个月能非常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奶奶,一岁已经能说很多短句子了,可能也跟我们从小开始大量聊天有关系。

  陪他们聊天的过程本身也是安全感建立亲子联结加深的过程,说来挺神奇的,我女儿出生时候不会哭,后来再助产士刺激下又哭的停不下来,可是当助产士把她放到我身上那一刻,她立刻安静了下来。

  现在她四个月多月了,非常话痨。睡醒从来不哭,而是嗷嗷啊啊把你叫过来。四目相对的那一刻,马上会谄媚地笑出声,声音也由着急变成兴奋。这时候要是你一直看着她而不去抱她或者去她身边躺下,就要准备哭给你看了...

  更新一个可可七八个月期间叫妈妈的视频

  每天看着她咿咿呀呀的,这就是养娃的乐趣吖!

  @知乎亲子

  我好热,身上起了小疙瘩我还挠不着,好痒,我妈妈却没发现,我需要怎么提醒她一下呢?

  嗯,虽然我不会讲话,我会啊古,啊古啊。再皱个眉头,嗯,这样她一定能猜到我怎么了?

  太棒了,她过来了,快来给我脱件衣服吧!

  糟糕,她抱起我来边走边拍,喂,我不需要抱啊,我只是很热!

  我再扭一扭吧,怎么还在拍?

  算了我还是哭吧!一哭她就知道了!

  哇哇哇哇哇哇哇!!!!

  诶,奶奶过来了

  奶奶说:孩子哭了,赶紧喂奶呀!

  哎哟,一个大奶塞进我的嘴里,啧啧,温热的奶水流进我的喉咙里,虽然我不饿,但是吃一点也没什么吧

  诶哟,肚子好涨啊!有点疼!好难受!而且浑身越来越痒!有点喘不上气!

  我不想喝奶了,我想脱衣服!!

  哇哇哇哇哇哇哇!!!!

  终于把奶拿走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围了上来

  他们挨个抱我,就是没有一个人关心下我热不热,身上痒不痒,肚子涨不涨。

  终于,奶奶发话了:孩子是不是穿的不够,再给穿一件吧!

  呃呃呃呃呃呃!!!愚蠢的大人!!!热死我算了!!!

  哇哇哇哇哇哇哇!!!

  来家里做客的王大妈看我哭的厉害,跑过来热心的指点:

  孩子哭了就赶紧抱,不行就喂奶,不能让孩子一直哭,这样会没安全感的

  哦!我的天哪!谁能发现我真的真的好热啊啊啊啊!

  除此之外,还有

  

  

  宝宝心里苦

  宝宝说不出

  大概就是宝宝们最真实的写照吧

  新手爸妈最头疼的夜醒频繁、哄睡难、宝宝哭闹不止、胀气、昼夜颠倒,想要彻底解决,可以关注我的专栏:尊重式育儿:新手爸妈这样做,宝宝超好带

  希望以上可以帮到你!

  看完三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些帮助,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1. 点赞,你的赞同会让更多人看到这篇内容。2. 关注,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共同成长。3. 关注公众号【诗遥一妈育儿】,第一时间阅读众多新手爸妈掏心掏肺的独家育儿经验分享加入一妈天使妈妈家庭,进一步学习尊重式育儿与规律作息的更多内容! 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