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2022年第4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传媒观察》2022年第4期

  (总第460期)

  

  目录

  ↓↓↓

  卷首语

  俄乌冲突观察:

  战斗域的单向透明+舆论场的单向遮蔽

  沈  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俄乌冲突是一件大事,在舆论学上也颇多新的研究点。从舆论进程的各个环节来看,皆有其鲜明的新特征。此次俄乌冲突,战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单向透明,即强势方可以通过天基、空基、陆基等装备获得单方面信息感知优势,对战场态势了如指掌。对于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传播规律。唯此,才能达成更好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关键词】

  俄乌冲突;舆论学;舆论战

  

  本刊特稿

             算法认知战:

  俄乌冲突下舆论战的新范式

  方兴东?钟祥铭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Algorithmic Cognitive Warfare:Paradigm Shift of Public Opinion Warfare in the Context of Russia-Ukraine Conflict

  Fang Xingdong,Zhong Xiangming

  【摘要】

  俄乌冲突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的战争,是现实空间局部战争与网络空间全球一体化舆论战第一次高度融合的战争,标志着人类战争形态与方式的转变,也标志着舆论战范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社会信息传播范式的转变是舆论战范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网络的全球信息联动、全球民众的动员、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等,舆论战超越了传统宣传和民众动员,而转为更加复杂的认知战和混合战。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演进和信息传播机制的变革,梳理了大众传播与数字传播两种范式的舆论战演进历程,分析了这场混合战的特点与规律,并为我们未来更好应对相应挑战和威胁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俄乌冲突;网络战;舆论战;混合战;智能传播;范式转变

  

  俄乌冲突中

  社交网络传播的伦理失范及反思

  卞学勤?于德山

  (绍兴市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Ethical Anomie of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in Russia-Ukraine Conflict and Its Reflection

  Bian Xueqin,Yu Deshan

  

  【摘要】

  俄乌冲突是当下重大的国际热点事件,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全民参与、全程直播的新型社交网络事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社交网络关于该事件的传播存在明显的伦理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深度造假,媒介话语权争夺引发的信息传播偏向,媒介伦理缺失引发的虚假信息泛滥。由此,我们呼吁重视新媒体技术伦理,建立技术善治规范;关注媒介话语权平等,建立包容开放的国际话语体系;加强社交平台媒介伦理教育,建立平台主体责任制度。

  【关键词】

  俄乌冲突;社交网络;网络传播伦理失范

  

  社交媒体对战斗意志的影响与塑造

  戴辛夷?邵国松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Impacting and Shaping the Will to Fight

  Dai Xinyi,Shao Guosong

  

  【摘要】

  在评估作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时,除了关注武器装备、兵员数量、后勤保障、指挥能力等因素之外,还需要关注人的意志,尤其是个体和国家的战斗意志。具体到当前的俄乌冲突,我们发现双方均将社交媒体作为战时宣传的重要平台,但表现出不一样的结果——俄罗斯的战斗意志在内外话语博弈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而乌克兰则通过一系列凝聚共识的媒体策略使其战斗意志得到明显提升。这也是近两个月以来,具有明显军事优势的俄罗斯没有像许多人所预料的那样迅速横扫乌克兰全境,反而深陷泥潭、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俄乌冲突;战斗意志;社交媒体

  

  喻国明专栏

  算法即媒介:如何读解这一未来传播的关键命题

  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网络空间治理与传播创新实验室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Algorithm as Medium:How to Understand the Key Proposition of Future Communication

  Yu Guoming

  

  【摘要】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算法即媒介”的全新时代,算法作为全部人类关系的连接者和智能化的整合匹配者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眼下对算法的研究受传统思维框架的影响,尚处在比较狭窄的议题窠臼之内自说自话。本文试图为算法研究搭建更高的视点和更全面的框架,并从学科前沿发展的角度,为算法研究提供了五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

  【关键词】

  算法即媒介;未来传播;研究方法;分析逻辑

  

  媒介法规与伦理

  开栏的话

  特邀主持人:顾理平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和伦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媒观察》从这期开始,新设“媒介法规与伦理”专栏,期待从现实的个案分析和前瞻性的理论探讨两个维度,致力于研究智媒时代的媒介法规与伦理问题,力求为当代传媒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学术建议。同时,我们也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媒介法规与伦理基础理论的研究,惟其如此,这种对时代性问题的关注,才会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适当公正性”原则在英国广播电视监管中的适用逻辑及争议

  曹?然?李丹林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Logic and Controversy of the Application of "Due Impartiality" in the Media Regulation of the UK

  Cao Ran,Li Danlin

  

  【摘要】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英国通讯办公室(Ofcom)成为在传播领域拥有广泛监管职权和职责的机构,这在各国都不多见。英国针对信息传播领域的监管,除了议会的立法,还有Ofcom制定的《广播电视守则》。本文通过考察Ofcom适用《广播电视守则》进行监管的过程,特别是有关《守则》中“适当公正性”要求的监管案例,研究英国广播电视领域的立法和执法问题,进一步思考我国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程中如何防范法律风险,并提出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

  通讯办公室;中国国际电视台;广播电视监管;适当公正性;国际传播

  

  “公共善”:关于新闻侵权诉讼中的责任认定与利益平衡

  陈?科?姜译涵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媒介伦理与媒介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The "Common Good":Liability Determination and Balance of Interests in Press Infringement Litigation

  Chen Ke,Jiang Yihan

  

  【摘要】

  世奢会(北京)国际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诉《新京报》等名誉权侵权责任纠纷案,是我国少有的新闻报道使用匿名消息来源涉诉的案件,因对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报道内容真实性的不同认定而同案异判。该案涉及法技术领域的举证责任分配及新闻报道者特权问题;同时也关涉法感情层面新闻正义与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该案对报道是否失实、评论是否正当及报道者是否具有主观恶意等侵权构成要件的裁判,与新近施行的《民法典》对舆论监督及为公共利益等免责事由的系统化创新关联密切,是新时期司法审判工作在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公民权益保护的平衡问题上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

  匿名信息来源;举证责任;新闻正义;舆论监督;公共利益

  

  专家论坛

  “上手”到“在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化生存与反思

  陈羽峰?胡翼青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南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rom Ready-to-hand to Present-at-hand:On the Media-based Existe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en Yufeng,Hu Yiqing

  

  【摘要】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非遗”在平台媒介中被更频繁地表征,并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的参与。然而,在流量逻辑的支配影响下,“非遗”失去了文化繁殖力,原本意蕴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独特性也被消解,并进一步沦为被观看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山歌;媒介化;平台媒介

  

  现象级网剧《鱿鱼游戏》的符号隐喻分析

  张?伟?郑乐吟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博士学院博士生;比利时新鲁汶大学高等哲学研究院博士生)

  Symbolic Metaphor Analysis on Phenomenal Online Drama of Squid Game

  Zhang Wei,Zheng Leyin

  

  【摘要】

  韩国制作的、登顶美国奈飞(Netflix)平台排行榜的现象级网剧《鱿鱼游戏》是一部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网络视听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深刻的现实社会问题,将不同文化的多元审美诉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从视觉空间叙事、符号映射和政治隐喻三个层面递进式分析该剧,探讨这部网络剧集如何隐喻映射当今韩国财阀竞争的局面和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

  《鱿鱼游戏》;视觉设计;符号;阶层;政治;隐喻

  

  讲好故事研究

  新闻范式转换:

  从牛顿时间到相对论时间

  张立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News Paradigm Shift:From Newton Time to Relativity Time

  Zhang Liwei

  

  【摘要】

  新闻有双重时间序列:被报道事件的时间(客体时间)和报道的叙事时间(主体时间)。近20年,客体时间成为全球新闻界的默认范式,记者疲于奔命,报道因之呆板。记者的主体性是好新闻的必要条件,因此,亟需转换范式,以主体时间取代客体时间。通过错时、加速、减速、化时间为现场等,实现个体报道的生动活泼,促进总体新闻的生存生长。

  【关键词】

  客体时间;主体时间;错时;加速与减速;化时间为现场;传统媒体转型

  

  学术园地

  流水线式相亲:微信相亲平台中的择偶观念与社会交往研究

  罗逸琳?罗昊?黄静?李晓愚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Assembly-Line-Style Blind Dates:A Study of Spouse Selection Concept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WeChat Dating Platform

  Luo Yilin,Luo Hao,Huang Jing,Li Xiaoyu

  

  【摘要】

  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实践,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在相亲活动中的介入为现代人的爱情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通过对“本硕博联谊服务号”的参与式观察和使用者访谈,对“微信相亲”这一新的相亲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微信相亲呈现出高度“流动性”的特征,技术的加速带来了高速流动的社会交往方式,加剧了人们生活和情感上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格外渴望“安全的爱情”。微信相亲改变了青年一代对亲密关系和婚姻的看法与想象,人的情感需求也愈发被技术与效率所裹挟。

  【关键词】

  微信;相亲;亲密关系;流动性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bilibili网站的互动模式探究

  樊传果?邓思思

  (江苏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Bilibili Web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Fan Chuanguo,Deng Sisi

  

  【摘要】

  本文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bilibili视频网站的互动仪式链运行模式和运行特点。研究发现,B站独特的UGC内容生产模式助力用户在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交换的利益驱使下,形成了以B站up主创作的视频为虚拟互动情境,弹幕评论、留言评论为互动方式,三个不同类型的关注方式形成虚拟界限为互动条件,集体符号和群体感受为互动结果的互动仪式链模型;伴随互动身份的高程度匹配、较强的个体情感能量和互动仪式的延续性以及用户对平台、对up主的高黏性等表现特征,构成了B站互动平台的独特性。

  【关键词】

  bilibili网站;互动仪式链;up主;情感能量

  

  “幻影公众”的认知实践:后真相时代生活世界的真相建构解读

  冯?莉

  (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Cognitive Practice of the "Shadow Public":Interpretation of Truth Construction in the Life-world in the Post-truth Era

  Feng Li

  

  【摘要】

  后真相时代人们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赋权下得以进行更加广泛多元的表达与交流,从默不作声的“幻影公众”转变成积极建构生活世界的交互主体。后真相时代的主体认知特点出现了新的框架特征,主体的意向性和具身性不断拓展,同时也会引发事实碎片化拼贴和情感主导真相建构的负面影响。须从尊重公众的主体性并不断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和责任意识、积极转变媒体定位和加强服务职能、不断提高行政部门的信息处理和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幻影公众;生活世界;真相建构

  

  业务探讨

  空间叙事与情感互动:访谈节目形态的创新逻辑与路径选择

  牛慧清?田佳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Spatial Narrative and Emotional Interaction:The Innovative Logic and Path Choice of Talk Shows

  Niu Huiqing,Tian Jiawei

  【摘要】

  访谈节目对特定人物故事或话题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话语交流和观点碰撞呈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探讨价值与观念。主持人与访谈对象之间的话语交流是节目叙事的主要内容,如何通过声音、画面、布景和剪辑的多元调度,传递节目文化和多向度的价值取向,是访谈节目的关键问题。本文聚焦近年来访谈节目的叙事机制,基于空间叙事学和互动仪式链相关理论对当下人物访谈节目的叙事形态进行分析,梳理其创新逻辑。

  【关键词】

  访谈节目;形态创新;空间叙事;情感互动;后台前置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期刊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叶?萍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编辑,副编审)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Strategy of Educational Journals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Ye Ping

  

  【摘要】

  “双减”政策给教育期刊的生态环境带来新变化,教育期刊需要重新确立发展定位:凸显引领性、重视媒介性、增强服务性,同时施行新的发展策略。坚持引领自觉,在消除疑虑、误区中体现内容价值;在政策、操作、理念和文化中搭建沟通和转化机制,确立专业优势;利用信息化升级服务效能,创新经营模式。如此,教育期刊既为“双减”政策的推行落实添砖加瓦,同时也在“双减”时代踏上发展的新进程。

  【关键词】

  “双减”政策;教育期刊;发展;定位;策略

  

  

  墨色·纸本

  

  出茧记  |  杨志麟  绘

  中国水墨历史久长,历经汉之草创、唐之成型、宋之鼎盛,又经文人、佛家之陶研,上下沉浮终至晚清形成禁锢,而在上世纪初又重现曙光。近半世以来水墨又经“八五”水 墨、实验水墨、后实验水墨,间有新文人、新水墨夹杂其间,诸般反复、百样面貌,水墨力犹不尽,经久不衰。水墨之事,外仅形式,内及人性;人性不张则艺不可图。故执其彤管录身形之动静,顺其物理得彩色之滋润,上下求索,内外追循;捕风捉影,魑魅魍魉。今日后当代之当代,当以当下为时机、当前为时代,方脱前辈之桎梏尔!

  ——杨志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江潞潞

  

  传媒观察杂志

  媒媒与共。新闻人和新闻学人的家园。关注业学前沿,追踪融合发展,透视舆情热点。

  本刊投稿网址:https://cmgc.cbpt.cnki.net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