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相关杂谈

  这是一篇我3年多前写的文章,当年本来打算发贴吧的,但是后来忘了,没发到网上过。

  看了下文件日期,应该是17年4月13日写的。

  很多观点我现在回头看也不是很认可,觉得很局限。不过仔细想了下,门槛偏低,应该比较适合促进观众进行粗略的了解,信息传递效率可能更好。所以就发上来好了。

  在参考资料里随手多塞了几篇文章,区别不大就是了。

  现在就到B站专栏放进来试试水。

  ——————————————分割线——————————————

  1楼水:

  网络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思路奇葩的人,如:有些奇怪的人会以:“妹子都去百合了人类还怎么繁衍”为由进行找茬,碰到这样的人,如今许多人或许都会选择无视,而不言不语,省了力气,得了一时之安宁。却,留下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的言语永远的留存在了网络中,持续的制造着影响力。而若语,则要精确打击,并以德服人。

  而通过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或优雅或简单或粗暴的进行反驳:

  一方面可以从:“命题脱离实际”来言:“妹子都去百合”这一命题是一个高度脱离当代实际情况的假设,更何况有关人类社会存亡,作为人类社会中无数文化种类的一种,百合文化亦达不到如此影响力。

  一方面可以:人类繁衍问题有人类高层去烦恼,正如他们需要烦恼如何协调个人群平权问题一样,无需键盘侠忧心。

  而这些人忧心:实则反映的是他们的内心焦虑,对于无法觅得一伴侣的酸楚,对待如此心态,可一针见血的回之:“找不到女朋友是你自己没本事,关别人同性恋什么事。”

  以上三种思路亦远远不是全部,可见,想要在文字战斗上占有上风,想要很好的讲道理进而服众,是需要多看多学,充实自己的。

  现在,就让我们研究学习一番:什么是百合?

  2楼 目录:

  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百合文化”的由来;

  2.“百合”一词所承载的内涵;

  3.“百合文化”与“百合元素”的区别;

  4.“百合文化”的积极作用;

  5.百合作品性向分类;

  6.百合控群体分类(男女,洁癖与否);

  7.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焦虑心理;

  8.百合向(包括轻百合)呈增长趋势的原因;

  9.存在喜欢的对象不存在喜欢的性别理论;

  10.“百合”的发展带来了粉丝群体的增长。

  3楼:

  本文主要是笔者认为不错的资料的摘(复制)抄(粘贴)与笔者自身观点的一些简略描述,希望能与同好之人讨论的同时,也为不了解百合的人做一个引子。同样也希望百合控群体能以此为引,多加积极的吸收一些前人的研究与理论,认清自己,切实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想要参与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辩论中的辩论能力,在讲理时代讲理,展现百合控群体的积极性和可塑性,增加百合控群体内在的生命力,进一步甚至奢望百合控群体能以生产力确保百合文化产品的增长,且让其他反对势力闭嘴,而不是以过多的依靠消费能力。

  ·参考资料(其实也就是推荐目录,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结合了这些资料并熟悉百合圈的话,不难在结合事物发展历程的情况下更好的明确“百合”一词的定义。)(在“百合”词条来说,百度百科比维基百科做的好,以2017.04.10时间点而言。)

  《少女传承:日本动画少女作品的社会性别意义》——(彭卓锋,林丹娅);

  《台湾ACG界百合迷文化发展史研究(1992-2011)》——杨若晖;

  《男孩儿和女孩儿欣赏的百合作品为什么会些微妙的不同?》——机核网;

  《Alternative sexualities_intimacies_ Yuri fans community in the Ch》——Kai Yi YEUNG

  《百合迷族文化_新媒体时代的性别景观》——陈亦水

  《日本美少女动画的偶像化特征研究》——阮婧文

  《日本动漫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方嫣

  《女同性恋群体的网络化生存》——郑梦琛

  百合 (ACGN领域用语)——百度百科;

  百合 (文化)——维基百科;

  (两个百科的可靠度不高,毕竟一直在改)

  (话痨的笔者:有些部分单独看或许有疑虑,全部看下来说不定就懂了~希望大家能耐下心认真看完哦~)

  4楼:

  1.“百合文化”的由来;

  在讨论“百合文化”是什么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百合文化”从何而来?

  这部份最为基础,可谓是在讨论什么是“百合”之前最需要了解的部分。

  ——————————————————

  日本动漫作为日本重要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进行文化输出,如今动漫文化体现的已然是国家层面的一种软实力。

  而现在围绕动漫发展,过去以小说和漫画为基石的“二次元亚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逐渐的成为一种资本效益极高的主流文化:“二次元文化”,生产着主要以A(nime)C(omic)G(ame)N(ovel)为载体的文化产品。

  而“百合”作为一类型动漫的关键词,也在受动漫文化影响的圈子中,有一足之地。

  在此借一篇写的已然较为详尽的文章来铺述一番百合文化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百合文化的发展与作为源产地的日本近代文化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少女文化的发展(以下摘抄自《少女传承:日本动画少女作品的社会性别意义》——(彭卓锋,林丹娅))(摘抄时稍有增减与改动)

  一、少女溯源:

  在日本动画中,“少女”是一大频繁出现的主要形象,以“少女”作为范畴,成型与20世纪初期,呈现于少女文学,为当时的年轻女性在父权制度压迫下所作出一种集体的对自我身份的建立。

  日本少女作为一种女性的社会身份,可追溯到20世纪初。弗依德曼指出:“少女”诞生于20世纪初,她们是日本一种全新的年轻女性,她们既不是儿童,也未够年长,暂时毋须担负成人母职,她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全心全意的享受青春期,体验感情,毋须立即应父母之命结婚,直到年龄满足。

  这一段独特的青春期,在封建的江户幕府时代是匪夷所思的。然而,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基于文明开化的理由,本着男女平等的西方观念发展女子教育。学校的出现,令少女在毕业前得以脱离家庭责任而享受青春期。本田和子称少女们的这段学生时期为“延期偿付”时期,并指学校宿舍虽然是“监狱”,剥夺少女的自由,但同时也是“避难所”,保护她们免受外界的伤害,让少女们可以躲在学校宿舍内,编织梦想,有如把自己包藏在茧中,直到长大,被逼飞出茧外为止。

  少女们躲在学校,逃避随着明治维新在日本全国普及起来的父权社会制度。日本父权制度对女性的苛索,主要表现于家制度的普及与良妻贤母教育。1898年政府新民赋与一家之户主(通常为父亲)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包括了各家族成员之婚姻、入籍、离家的同意权以及指定居所之权力,通称家制度。「习这种制度在幕末时代本来只存在于武士特权阶级,称为家父长制,然而它却通过新社会的法律在全国普及起来。

  除了家制度之外,1885年政府亦宣扬儒家思想,把“良妻贤母教育”定为国策,在全国推行。「蟾多拉丝批判“良妻贤母”观念把女性困在家中,日本女性的地位从来不及她们的丈夫,并直指“少女”是年轻女性在文化上的自我建构,是她们逃避社会建制而为自己创造的自我形象。赤枝香奈子亦指出,当时结婚对女性来说完全是一种义务,夫妻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对等,但女性的主体性觉醒令她们别有追求,女校正好让这些年轻女性割断血缘和地缘的束缚,暂时逃避结婚义务。换言之,对当时的日本年轻女性来说,毕业后结婚嫁人是她们失去自我、被逼屈从于父权之时,所以有必要充分享受求学时期“少女”的自由身份,而“少女”的身份也因此融入了拒绝父权的涵义。

  二、少女建构:

  日本年轻女孩实践及建构“少女”身份的途径,在明治时期有三方面:

  (一)女校S关系:

  女校S关系,又称御目,指当时女学生之间流行的女同性爱关系,御目是女学生之间对爱人的称谓,起于学习院女子部,后传至东京女学馆,再迅速扩散到其他女校,包括东京第一高等女学校、三轮田女学校、成女学校等。女学生建立御目关系,通常由校内学姊提出,朋友做媒,丝带为记,学妹把丝带系在发上,即表示接受学姊的爱,然后以御目相称。这种女学生之间的女同性爱行为实践,不久之后即成为少女文学的常见主题。

  赤枝香奈子认为,比起义务的婚姻,御目或S关系的内涵更加贴近西方罗蔓蒂克爱情观念,这种关系没有任何强制性,能体现近代新女性的主体性,以及她们对永恒、自由和平等亲密关系的追求。换言之,这是一种以父权制度为他者的少女爱情关系。

  (二)少女杂志投稿交流:

  “少女”一词之普及,起于少女杂志,1902年《少女界》创刊以后,以年轻女性为读者的杂志陆续创刊。然而,少女杂志编采人员多为男性,编采方针以培养“少女”成为“良妻贤母”为主。

  然而,出乎编采人员意料之外,少女读者通过杂志内的投稿栏目,以文字与其他读者分享感情,竟促进了读者间另一种意义的少女身份的形成。磋峨景子指出,《女学世界》投稿栏形成少女读者们交流少女心思的网络,间接令刊物销量上升,《少女世界》投稿栏则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少女美文文体,辞藻美丽而感伤。少女读者通过投稿栏的文字交流,解构了“少女”一词原有的父权话语内容,并把“少女”建构成属于她们自己的身份范畴。

  巧合的是,少女读者开始积极参与杂志投稿,也是在1910年前后,与御目关系流行的时间非常接近。磋峨指《女学世界》读者投稿有不少是对其他投稿者表示仰慕的内容。从这一点来看,S关系已延伸至少女杂志。

  (三)少女文学:

  少女的文艺形象,最先确立于少女文学作家吉屋信子在《少女画报》和《少女俱乐部》刊载的短篇小说《花物语》。

  文字风格上,《花物语》继承了少女刊物投稿栏上的美文规范,文字富有叙情性和感伤性,故事上则讲述少女纤细的内心世界和同性爱关系,表述了少女长大成人,必须接受无可抗拒的命运的哀伤。基于本田和子提及的“延期偿付”功能,女学校往往成为少女文学故事中的主要舞台。

  事实上,吉屋信子本身是一位女同性爱女性主义者,对自己笔下故事的反父权意识非常清楚。她说:“少女长大,进入青春期的沙漠。一个黑暗的大海,名为现实,在等待她们。女孩们,作为日本的女儿,被逼拿起银色缝纫针。一艘称为因习的老船带着年轻处女的命,无目的地漂流。银色缝纫针比喻政府所宣传的良妻贤母女性身份,点出了女性命运的无奈。

  根据田迈圣子的资料,在1930年代后期,吉屋信子已成为日本最富有的人物之一,其收入比国家首相还要高出好几倍。由此可见,吉屋信子作品读者数目何其之多。

  三、少女意象:

  通过上文关于“少女”形成的讨论,可确认少女文学对传统父权制度的压逼有下面三方面的颠覆:

  1.少女意象,颠覆对象是良妻贤母身份,颠覆形式是以不愿长大、永远停留在少女阶段的愿望、悲叹少女时期短暂等形式,超越父权制为女性定下的良妻贤母角色。

  2.学校意象,颠覆对象是义务婚姻,颠覆形式是通过歌颂学校内青春而美好的生活,与婚姻生活的无意义做出强烈对比。

  3.女同性爱意象,颠覆对象是男性中心的异性恋,颠覆形式是向女性同性寻求欲望的慰藉和幸福,表达对异性爱婚姻的失望。

  “良妻贤母”、“义务婚姻”和“异性恋”是父权制的建构概念。“少女”、“学校”和“女同性爱”则是S文学为女孩建构,帮助她们超越父权制度压逼的艺术形象。

  四、少女百年:

  明治年间S关系的流行,一直延续至1933年而中断。当年,日本发生女学生投火山自杀殉情的三原山事件,并引发模仿效应。由那时起,日本女校严禁校内S关系,S文学也于1936年起被政府取缔。

  翌年,日本侵华,二战开始,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军事政权倒台,家制度亦于1947年遭到取缔,日本女性意外地因战败获得比战前更多的自由。S文学一度重新出现。

  不过,藤本由香里指出,战后日本男女校合流、自由恋爱普及化,以及寻亲故事兴起,S小说势头大不如前。毕竟,家制度和推行“良妻贤母”教育的政权消失,意味着S文学所针对的那种独特形式之父权制度也不复存在,S文学也就失去了对象,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S文学虽然没有再度流行,但事隔数十年,“少女”及与之相关的艺术形象却依附于新兴日本泛动漫产业再次兴起,只是姿态略有不同,其中百合类型动漫作品与S文学内容最接近,同样以女同性亲密关系为主题。

  “百合”是七十年代日本人为女同性爱者所取的别称,但凡文学作品或动漫作品以女同性爱为主题,即可归入百合类型。战后百合作品起于1971年由漫画家山岸凉子创作的《白色部屋之两人》,讲述两名女孩在女校寄宿所发生的爱情故事。韦尔卡指出该作品成为后来70-80年代许多百合漫画模仿的原型。

  1990年代,武内直子的大热漫画《美少女战士Sailor Moon》首次把女同性爱关系带进主流动画媒体。1997年《少女革命欧蒂娜》动画面世,被认为是百合作品中的杰作。作品制作团队BE-PAPAS有相当规模,反映日本国内庞大的百合读者群得到承认。

  (以下摘抄自维基百科)

  (「百合」一词是指女性之间恋爱的隐语,其语源有多种说法。最普遍的看法是,1971年,由日本男同性恋杂志《蔷薇族》的编辑长伊藤文学提倡,将「百合族」作为「蔷薇族」反义语而起。 1982年,因日活浪漫情色(日活ロマンポルノ)电影《水手服 百合族》(セーラー服 百合族)而广为流传,渐成固定用语。

  而伊藤文学选择「百合族」一词的背景,有种说法是:日本作家中条百合子(宫本百合子)(1899年-1951年)与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汤浅芳子(1896年-1991年)在1924年至1932年间同居,同时两人被谣传有「精神上」的同性恋之亲密关系。(源自维基百科))

  (以下摘抄自百度百科)

  百合是ACGN领域的概念,又称GL(Girl's love),指女生之间纯洁的爱慕关系(代指女性间的恋爱,但又并不完全等同于女同性恋)。在日本漫画界中,有专门的百合漫画派。

  传统意义上的百合即为“女生之间的恋爱”,在意义上基本等同于三次元的百合(女同性恋)。以描写女生之间的爱情为主的作品通常被称为正统百合或纯百合。但是,随着ACGN的发展,百合这个词已经在其领域有了新的发展。很多无男主的日常系作品也不断受到观众们的欢迎,集中体现为对女生间高浓度友情+暧昧的描写,在中国被称为轻百合(源自百度百科)。

  5楼:

  2.“百合”一词所承载的内涵;

  ——————————————————

  ·“百合”一词所承载的内涵

  在少女文化发展初期,其内涵有对父权的反抗,对平等关系的追求,对情感的感受等等。

  沿着百合文化的发展历程,到了今天,“百合”一词所包含的内涵极为丰富,

  在此略选几项较为明显的,稍作简述:

  -百合:GL,同性爱,少女爱,少女之间的情感,与现实中的女同性恋者有映射。

  -女权意识: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的需求,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的需求,对平等关系的追求。

  -性别意识:这关联到现实中的部分同性恋者,同性恋的原因有很多,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研究表明,同性恋或与基因有关,而自然界中同性接触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一层面上为什么存在同性关系我们暂不予深究亦无能力深入证实。而后天来说,则存在有性别认知与性别意识问题,即有人生理上为女性,但认为自己是男性,行为打扮男性化,且喜欢女性。这种情况的形成亦有天生因素,也有后天形成。后天形成的原因有多种,例如在婴幼儿时期,婴儿需要建立最初的性别认知,在此所有婴儿都在最先接触母亲时,建立对女性性别的认知,其次若家庭中父亲不缺位,便建立对男性性别的认知,最终在进一步认知母亲角色的过程中开始建立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不多加赘述,若感兴趣可自行搜索相关资料)

  -女性观读体验(提供女性主视觉的作品):女性以代入女主人公获得更多的阅读共鸣,提高观读文化作品的体验。

  -提供恋爱类型作品:普遍来说,恋爱类作品的看点与百合情感的看点是高度重合的,都是一种两人乃至多人的复杂难解的情感关系的一种逐渐清晰或者慢慢领悟,是人对自我感情探索的一种模拟训练。

  -提供轻松日常向作品:百合番所特有的对女性的着重描写,成为了萌元素的优秀载体,也有着强大的亲和力优势,过去类似类型的番剧就层出不穷,而近年来以《请问你要来点兔子吗?》为标志而出现的大量“萌要素动画”也在市场的需求下成为一大主要产物,在百合控圈子内习惯称之为“轻百合向”动画,在二次元圈子内通常称之为“萌豚向”动画。

  6楼:

  3.“百合文化”与“百合元素”的区别;

  ——————————————————

  ·百合文化与百合元素的区别:

  首先,两者之间是高度重叠的。

  百合文化:由少女文化发展而来,以女性为主角进而提升女性读者的观感体验,描述女性之间微妙的情感为主要看点的文化类型。

  百合元素:二次元文化中的一种元素,主要描写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微妙的情感。

  百合文化本质来说更像是恋爱类作品,以女性细腻的情感为一大看点,品味在细腻的女性情感之间产生的极为细腻和值得细尝的事物过程。

  百合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是与二次元文化存在高度交集的文化种类,百合元素则指一部作品中包含的元素。

  百合元素是二次元文化发展中吸纳的元素,其以女性为主要角色,以多位女性角色为载体,可以表现诸多二次元元素,诸如:少女元素,萌元素,卖肉元素等等,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所谓“轻百合”分类(也有废萌,萌豚等带有自嘲意味的叫法)便是以百合元素为主的百合要素作品,该类作品通常描述的是女孩子之间的轻松平常,欢快明亮的日常生活,整体内容基本没有剧情起伏,没有过多的深刻内涵,不带有过多的主观意象。以形象设计极为可爱的女性作为主要卖点。

  7楼:

  4.“百合文化”的积极作用;

  ——————————————————

  ·百合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此回避一些讨论,例如经济价值,这个时代以百合文化发源地日本为例,大量的女性虚拟形象,以女性为主的偶像,歌手,演员产业的高速发展,本质上是男权思维的惯性带来的消费激增,消费者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反映的是一方面女性在农业工业方面的生产能力的弱势,一方面也反映了一种需求与服务关系,这种讨论在思想变化的时期与地区实在是会引发过于混乱的争议,讨论成本太高。)

  1.百合文化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对感情的探索的优秀范本,自古至今人类都未曾停止过对自身情感的发掘的探索。个人感情是高度主观的,难以客观研究,量化分析。每个人都只能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阅读文化产品,在语义不对等的情况下吸纳他人的心理活动,以完善自我的情感。而百合类作品则由于是基于情感更为细腻的女性之间的描写刻画,则能更加抽丝剥茧的展现人的情感的变化脉络,帮助人类社会更高效率的获得能帮助社会发展的感性上的共识与个性化。

  2.通过了解未知使人们能够客观认识同性恋群体,尽可能正确的赋予每一个人社会价值,也可基于人人平等的主张推进同性恋平权。由于百合文化高度映射同性恋群体,此类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有助于帮助社会了解与学习同性恋现象。同性恋现象在自然界中极为普遍,人类有史以来也有大量有关同性恋现象的记载(古来中国就有杂谈,传记,诗词,戏曲对同性恋行为与同性恋现象进行描述与记载。具体哪些作品在此就不罗列,可自行搜索。),可以体现的是,同性恋现象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中都是有一足之地的,人类社会如此坚定的保留了该行为,那便不可否认其价值,亦不该无视其存在,了解与学习与研究便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3.加快人类社会两性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长期以来的父权社会带来的是对男性的丰富了解与丰富的涵义赋予,而女性方面则严重缺空,百合向作品通过高纯度的对女性的描写与刻画,既可以帮助男性读者了解女性的存在,女性的思维,女性的行为,亦可以帮助女性对自己进行了解,填补社会层面上两性平等的历程上的一种文化与心理的不对等。这一作用也辅助性的体现了百合作品包含了两性平权涵义。

  8楼:

  5.百合作品性向分类;

  ——————————————————

  ·百合作品性向分类

  在了解百合文化的发展历程后,其实不难发现,实质上女性长期以来都是百合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因为女性的主要消费对象在于一种情感脉络的变化,对于传统的男性而言,且对于普遍的男性而言,情感这样属于感性的事物,是不擅长的,不是最主要的。(背后有必然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时代背景。亦存在生物学基础,例如:女性普遍而言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更高,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实例就是:女性在对颜色的区分上,容易敏感的对颜色进行区分,红色可以分出玫瑰红,夕阳红,血红等等,而男性通常不会高度在意这红色的不同,实质上是在感性感受方面有先天的弱势或者说先天的不需求,这与男女性源自原始社会便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工不同有关,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以下摘抄自《男孩儿和女孩儿欣赏的百合作品为什么会些微妙的不同?》——机核网

  女性向百合,

  因人而异,同样存在着差别,以女性之间的恋爱为主线,注重描写情感交流的作品就是通常印象中的女性向百合作品。源自少女小说的女性向百合作品中总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发展也让观众与读者放不下心来。

  说到女性向的百合作品,往往大家都会想起《圣母在上 》、《青之花》、《Flowers》等以女校为舞台、讲述女孩儿感情纠葛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读者或观众很轻松的就能体验到校园百合题材纯洁与暧昧并存的气氛、 女孩儿之间的恋爱纠葛与悲剧式结局。在女性向的百合作品中,身体的接触与精神的交流并存,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往往是亲密接触的前提。

  因为人物更贴近现实与复杂(与男性向百合作品中的女孩儿们相比),所以萌元素也无法用直接方式表现出来。女性向百合作品大多称不上恋爱喜剧,更像是排除了男性的恋爱作品。

  女性向百合的精髓,说是“克制”也不为过。 复杂的人物性格感情的摇摆、苦恼与纠结,“有话不明说、想要的不去要”的克制表达方式与百合的作品暧昧气氛更是相得益彰。

  绅士们爱好——日常喜剧与风格迥异的美少女集团构成的男性向百合

  目前男性百合爱好者们中意的百合作品中,日常系作品数量占据多数。例如大家熟知的《轻音》、《摇曳百合》,近年来大受追捧的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New Game》等,在这些动画的内容由可爱女孩儿们的轻松日常构成,少女们的关系一般保持在好友以上,恋爱未满的程度。不但内容上偏向喜剧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直接的“福利”画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从发色、发型到各自的口癖与嗜好等,如同做选择题一般,观众们能从这些被称为“萌元素”的特点中轻松的分辨出自己嗜好的一款。

  更重要的是,这些有着类似性质的百合作品中,一定会避免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终极问题,日常向动画中的女孩儿们几乎不会有恋爱的困扰,也不会面临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即使是偶尔的烦恼也会用充满爱与喜剧的方式化解。

  9楼:

  6.百合控群体分类(男女,洁癖与否);

  ·百合控群体分类:(男女,洁癖与否)

  随着“百合”这一概念的常态化,迷群群体同样也在增长,很正常的便丰富了群体的多样性,难免分化出小圈子,加之百合一词的词义涵盖范围越发丰富,便是一种分类的过程。(出于长期相关类型作品的缺乏,圈子较小且不完善与低公开化,故只要是百合向作品或有所沾边,通常都能很大程度的覆盖整个百合控群体,在作品的接受这一角度来说分化并不明显,而近年来作品沉淀数量逐渐充足,百合控群体人数增加,新出现的百合元素或百合要素作品亦随市场消费力呈现增加状态,必然的会逐渐出现分化。)

  在此以性别与“洁癖”与否进行分类。(洁癖指阅读百合作品的读者所严正拒绝的一些事物表现,实质上存在于所有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接受的东西。)

  -男女(在此提前强调一下,正如存在两性差异一样,个体差异也是十分巨大的,以下所说的是一种普遍性,不代表不存在例外,不希望以因为存在例外为由而认为普遍差异不存在。当然两性互相学习的社会背景下,两性互相都越来越多的在获取对方的特质,这个变化过程不应该被忽略。)

  ——通过摘抄的上文,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男女性向的对百合作品的观看重点。

  其一些必然的原因:

  之所以是女性向——源自女性更为丰富的情感,更为丰富的情感需求,更为旺盛的探索情感的奥秘的欲望。源于对自身现实地位的反思,对自我性别的认同感的塑造,对身为女性对社会的意义的认知。故有情爱,纠结,克制,现实,互动,变化等关键词。

  之所以是男性向——源自男性直观的需求。视觉体验:男性对色彩的不敏感造成对强对比的丰富色彩的观看需求更直观且简单,男性因生理性的因素而对“美女”“福利”等画面的直接观看需求。长期的父权社会造成的社会惯性,使各个地区的男性或多或少在意识潜意识中都存有男权思想,与之契合的一些作品要素便成为了一种消费点,亦体现的是一种对于社会地位变化的焦虑情绪(变化带来的焦虑情绪其实人皆有之,其背后的生物学,心理学必然,就不细数了)。

  (不应否认的是,事实上在两性心理特征变化的今天,以性别划分实质上只是权宜之计,越来越多的个人不在符合曾经的普遍规律,仔细辩证起来,上述两者各自的特质亦不是无法融合。例如:女性同样可以需求“款式”鲜明的女性角色形象,同样可以需求萌元素,卖肉元素等。)

  (再次强调一下,正如存在两性差异一样,个体差异也是十分巨大的,以上所说的是一种普遍性,不代表不存在例外,不希望以因为存在例外为由而认为普遍差异不存在。当然两性互相学习的社会背景下,两性互相都越来越多的在获取对方的特质,这个变化过程不应该被忽略。)

  10楼:

  -洁癖与否的分类(在此强调一下,以下分类不带有褒贬色彩):

  高度洁癖者:只接受作品主要角色中只存在女性(更有甚者认为男性配角,路人都不需要乃至存在),确保一种必然纯粹的百合关系。(很大程度上存在一种不安全感要素,关于这个后文会进行讨论。)

  一般洁癖者:接受作品中存在男性角色,但是百合角色的百合关系必须得到保证,而男性角色不允许以任何形式介入百合角色之间(有些时候是友人关系,或暧昧关系,或直接肢体接触,或性接触,或明确感情关系),确保百合的纯粹关系的同时,有的人获得“百合关系是一种两性组成的社会上的常态化关系”的体验,有的人获得“百合关系是正当而异性关系应承受过去同性恋关系承受的不被正视的经历”的体验。

  不洁癖者:接受作品中存在男性角色,同时接受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存在各式各样的关系,接受程度与接受点取决于各个读者个人。强调读者主观认为的合理性。(这一点过于丰富,个人差异极大,在此就不多讨论)

  不认同洁癖的人:认为不管异性关系还是同性关系,都是作者描述角色的一种手段,属于正常存在的现象,实质上不脱离实际,亦存在可读性,认为不管是纯女性的作品世界,还是两性都存在的世界,都是可读,但不应该是绝对的。强调读者认为的客观合理性。

  反洁癖者:认为同性恋如果没有和异性接触的经历,就不会意识到自身是同性恋。处于高度旁观者的身份,将同性恋的个人视为一种随环境变化而有规律的事物,实际上是忽视了一些先天的因素与不可控的因素。

  -以上各类洁癖人群类型进一步分类(这一部分其实与异性恋之间的精神-肉体关系的分类没有过多不同。):

  1)存在只接受精神恋爱的(没有性接触,一种纯粹的情感互动,奉之为高洁,一定程度上是在反应一种对人类高层次交流的探索需求),

  2)接受以感情为基础的性接触的(符合现实最多数人的表现,因为常见的经验,而能获得最多的切入角度进行观看与理解,获取更多信息量与体验),

  3)接受开放的性接触的(性观念高度开放,认为性行为和情感关系可以分割,是两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标准),

  4)只接受性接触不能接受存在情感关系的(不认为同性之间存在情爱,认可同性之间可以取得性快感)。

  -而同种洁癖行为的心态同样存在不同:

  例如:愿意看到绝对的女性世界,有人是因为看到的是一种极为直观的平等关系,直接消除了“性之别”。而有人是因为一种占有的纯净性,因为想要女性,所以塑造纯粹的女性视界(这种占有欲望实质上存在于男性同时也存在于女性的意识之中,有的是感情的寄托,有的是情欲的发泄。)。

  (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比,还存在其他各式各样的心态,在此就不多言。)

  附:以性别区分小论

  根据需求,根据互相学习的时代背景,事实上女性向百合,男性向百合,并没有元素上的冲突,在二次元文化作品中,情感元素,恋爱元素,友情元素,萌元素,卖肉元素等(一些观众意识上或潜意识里认为,卖肉属于对男性观众进行服务的元素,事实上文化产品的描写的任何事物都是对每一个观众在进行服务,观众是在通过文化作品获得一些“非常体验” ,如果观念变化足够彻底,实质上不是不可以理性接受这种事实,同样的男性角色进行“卖肉”的作品亦是存在,固然存在目标受众,但是并非在制造两性不平等。如果大家能理性看待,自然不会引起不愿意看到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各个元素并非不可以统一,实质上的矛盾是源于观念变化过程中两性整体的需求的不对等,对二次元文化的消费受众的性别比例有较大差异,反应到市场便是对作品类型的消费能力的不对等,从而改变了作品中元素含量的配比,事实上存在商业化操作的二次元文化产品自然会被对应时代对应地区的市场进行选择。

  11楼:

  7.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焦虑心理;

  ——————————————————

  ·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焦虑心理。

  -由于属于少数,没有高度的社会认同甚至被社会不认同,从而自卑。

  -由于长期以来需求得不到满足,还存在预期错误(本质上如同信任被背叛)的多次体验,因此缺乏安全感。

  -男权到平权的社会变化的种种阻力+动漫文化发展而必然走向多元化同时百合作品亦出现多元化导致的,百合控,了解作品,并判断是否想要观看,的渠道不得不改变,从而焦虑(当然焦虑的因素极多)。

  (注:该配图出处不属于百合向动画)

  由于对比起整个二次元文化市场,百合向作品在长期以来,事实上是极为稀少的,很多百合控是无法被稀少的作品满足的,有人愿意改变而从各种形式的作品中汲取需求,亦有人发展“百合阅读”这样的通过少量的作品角色的互动进而自行想象其亲密关系的自我满足方式,基于原作这一足够大的背景在个人或小团队的能力范围内创作同人作品。

  而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二次元文化中常见的男性向作品“后宫”类作品(以2000年以来最盛行),或者异性恋中描述一男两女的异性恋三角关系的作品,常常在作品封面上会使用只表现女性的构图,甚至图中女性存在肢体或眼神(意识)上的互动,看起来十分的“百合”,而当以对封面的了解为基础去观看作品时,却发现实质上并非是百合作品,造成了预期错误的糟糕感受(当然也存在所谓在一男多女形式的BG后宫作品中或一男二女的异性恋中去歪读女性角色的互动的观众),故久而久之对于作品中表现的异性恋产生反感。

  进一步的是,很多动漫作品的高度的“娱乐消遣”属性,使得一男多女的这样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女角色以高度不现实的理由甚至毫无理由的疯狂倒贴;男角色高度无能或高度不现实的强能,女角色则各个容姿端庄能力丰富,等要素,一方面因为该类作品服务于广大的空余较多且社会生产能力不强或者没有社会生产力的青年男性,一方面也反应了男权社会结构在时代发展下逐渐被改变的事实(即女性能力强与无能男性的强烈对比以凸显一种男女性社会价值变化带来的两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平衡化。)。这些要素的表现使得含有 (或多或少的)女权色彩的百合作品 的 百合作品爱好者(或多或少的有平权意识) 产生异常感受,便是必然,加之后宫元素实质上是有封建色彩,不符合“一对一”的伴侣道德的普遍认知,无能的男性直观展现的消极作用等等,该类作品也在近些年较之以前而言逐渐式微。(也因为当年没有社会生产力的青年如今成长,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有了提高,有了自己的能力,便不再认同这种高度幻想的设定,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这群人也没有放弃对二次元文化的追求,在体验的同时,与网络同好交流,一方面占据了一大部分市场,一方面也影响了新生代的动漫迷,故类似作品虽然仍然有迷群群体,却难以再以极大优势占据主流。)

  (当然,亦存在一女多男的后宫形式,属于类似的但服务对象为女性的作品形式。相对少得多。)

  (同样存在同性恋的后宫作品,通常都是百合后宫,即一女多女的形式,在这一层面上,男性在体验这类作品时,和女性观看男同性恋作品实现凝视男性客体而逃避女性身份类似,男性在回避自己身为男性的事实,类似的心态如观看例如存在伪娘要素的作品,亦有存在在男性思维下,认为代入女主角便可行以男性身份不可行之事,实质上也有很多抱以猎奇心态在观看,包括上述提到的伪娘要素。而女性亦有猎奇心态的观众,更容易理解的是直接的代入感受。)

  (对“一男多女的BG后宫”和“百合后宫”的双标:本质上源于男性与女性两性在生理因素上的不对等,例如:生理上讲,男性的性需求得到满足便结束,而女性存在妊娠的可能,妊娠带来的实质性损失对女性巨大,而通常人们不会分割情爱与性接触,故在对比“异性接触”与“同性接触”两者时,必然会有不同的标准。)

  (两性生理上的不对等,也引发了人们产生对待异性恋与同性恋的态度必然会有区别,具体如何,各不相同。)

  (实质上后宫作品经常性的是在提供观众一种选择的权利,一种被多个对象需要的被需要感,一种自我认同感。)

  现今动漫市场仍然处于一个积极生变的阶段(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社会地位质变,日本本土文化产业到大力影响国际社会的变化),故实质上不管哪一个群体,属于二次元文化圈的人都或多或少会有焦虑心理。

  12楼:

  8.百合向(包括轻百合)呈增长趋势的原因;

  ——————————————————

  ·百合向(包括轻百合)呈增长趋势的原因

  二次元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百合”作为一大元素,必然是可以发展的一大点,一方面借了世界女权主义的势头,一方面借了世界同性恋平权化的势头。且方便融入二次元文化经典塑造了的少女形象,二次元文化创造的萌元素,轻百合亦切合二次元文化近年来较为明确的娱乐消费品定位,在暗示下保留了曾经后宫向作品中的“提供观众选择的权利”(延续了受众需求),而女性地位和女同性恋问题在“生产二次元文化的主要地区日本社会”也越发的得以曝光于讨论,百合向作品自然也就呈增加趋势。

  -延伸的一些杂谈:

  (如今反同情绪不再占绝对优势的一大原因便是人类不再靠大量繁衍而确保种族延续,从而不再“仇视”不为种族延续“出力”的群体,不难想象,当有一天近亲繁衍不再为社会带来负价值,那社会自然也是会接受近亲结婚的情况的。本质上说,道德是维持社会基本稳定的,伦理是保证人类社会能发展的一种底线,法律则是约束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效果的行为的。)

  (当有一天,同性之间生育的技术被推行,那又会如何?女性拥有天然的培养胚胎的空间与哺育后代的能力,且必然提供X染色体,后代必然是女性,高度自洽且存在自给自足,而男性则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那会如何?理所当然,男性和女性都不应该被社会抛弃,在这个基础上,同性生子或许是难以被允许的,最合理的情况便变成了没有性之别的种族构建社会了。)

  13楼:

  9.存在喜欢的对象不存在喜欢的性别理论;

  ——————————————————

  ·存在喜欢的对象不存在喜欢的性别理论

  有观看百合作品的读者认为:百合乃至现实中的同性恋者,实质上未必是同性恋者,真正理想且确实合理存在的情况是——有人并不是同性恋这一词义所描述的存在,而是简单的喜欢一个特定的人,而这个特定的人是同性。大胆的说,这是一种更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情况,同性恋运动中常见的一大指导理论就是“只有爱,没有性别”。事实上符合了理想的伴侣关系,反应的是人类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推崇,促进的是人类对发展个性,回归真我的重要本能的发展历程。

  14楼:

  10.“百合”的发展带来了粉丝群体的增长。

  ·“百合”的发展带来了粉丝群体的增长,男性向百合的增加导致更多男性入门百合圈,具体如何发展看个人。文化多元化,本质是因为生产文化的人本身就各色各样,每个个人都是不同的,亦有“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同样的文化作品对不同的人带来的影响亦不同。个人之见意见不同实在是正常不过,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常会抱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在交流之际,也应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避让,争论之间,点到即止。

  ·参考资料(其实也就是推荐目录,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结合了这些资料并熟悉百合圈的话,不难在结合事物发展历程的情况下更好的明确“百合”一词的定义。)(在“百合”词条来说,百度百科比维基百科做的好,以2017.04.10时间点而言。)

  《少女传承:日本动画少女作品的社会性别意义》——(彭卓锋,林丹娅);

  《台湾ACG界百合迷文化发展史研究(1992-2011)》——杨若晖;

  《男孩儿和女孩儿欣赏的百合作品为什么会些微妙的不同?》——机核网;

  《Alternative sexualities_intimacies_ Yuri fans community in the Ch》——Kai Yi YEUNG

  《百合迷族文化_新媒体时代的性别景观》——陈亦水

  《日本美少女动画的偶像化特征研究》——阮婧文

  《日本动漫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方嫣

  《女同性恋群体的网络化生存》——郑梦琛

  百合?(ACGN领域用语)——百度百科;

  百合?(文化)——维基百科;

  (两个百科的可靠度不高,毕竟一直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