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大师》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剃头大师》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剃头大师》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

  一、生字组词

  表biǎo(表兄、表弟、表示、手表)

  胆dǎn(胆小、胆量、胆子、提心吊胆)

  鬼guǐ(鬼怪、鬼子、魔鬼、小鬼)

  理lǐ(理发、理由、整理、道理)

  夺duó(抢夺、夺走、争夺、夺门而逃)

  骂mà(责骂、打骂、骂人、叫骂)

  仇chóu(报仇、仇人、仇视、仇家)

  差chà(差别、相差、差等、差了点)

  付fù(付钱、支付、付款、一付手套)

  倍bèi(双倍、成倍、加倍、精神百倍)

  虽suī(虽然、虽说、虽则、虽复)

  件jiàn(文件、软件、条件、事件)

  二、易错字

  “表”的上部是三横一短竖,不要把竖画写成竖撇一笔拉通。

  “鬼”的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刀字头;竖弯钩里面是撇折、点,不要写成点。

  “差”上部是三横加竖撇,注意和“表”字区别;下面是“工”,不要写成“王”。

  “倍”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右下部是“口”,不要多加一横写成“音”。

  三、多音字

  处chǔ(处理)chù(到处)

  折zhé(折磨)zhē(折腾)shé(折本)

  仇chóu(仇人)qiú(姓仇)

  四、近义词

  抗议——抗争 锃亮——闪亮 摆布——操纵

  折磨——煎熬 央求——恳求 处置——处理

  天分——天资 清除——消除

  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五、反义词

  胆小——勇敢 抗议——遵守 痛苦——快乐

  折磨——享受 倒霉——幸运 被迫——自愿

  坑坑洼洼——平平坦坦

  六、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七、句子解析

  1.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夺门而逃:表现出小沙一进理发店就小沙十分慌张的样子,甚至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逃跑。作者通过对姑父的“押”“执”“监督”动作描写,衬托出小沙害怕剃头的程度。

  2.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

  “锃亮”老师傅的剃刀经常磨,反着光发着亮。因为小沙骂的“害人精”,老师傅听不清;而那“锃亮的剃刀”又最容易让人做噩梦,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头儿摆布。

  3.最痛苦的是,老剃头师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老掉牙”的推剪“咬住”“不放”,表现了小沙由人摆布的痛苦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

  4.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元钱。

  “折磨”联系上文,指的是一绺头发被咬住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让小沙遭受痛苦。“央求”形象的表现出小沙对去理发店的惧怕,对我能替她剪头发的渴望。

  5.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头发。

  “这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一刀”体现出“我”剪的很随意,为后文作了铺垫。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父的大睡衣比成熊皮。

  6.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

  “可惜”“遭”形象的表现出我的慌张,心理已经乱了,不知所措。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沙的坑坑洼洼的头比成了梯田,生动的描写出我的胡乱剪的结果。

  八、问题归纳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4.“害人精”是一个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也是日常口语,这类词语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且生命力强。我知道这样的词语有:马屁精、精灵鬼、替罪羊、墙头草、马后炮。

  九、课文主题

  本文讲描述了小沙怕去理发店剃头而央求我为他剪头发,结果剪成梯田样,最后被迫剃成光头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十、教材课后习题

  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老剃头师傅: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我”: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

  ◇“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1.“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害人精”是指剃头师傅。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是“剃头大师”。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所以称老剃头师傅是“害人精”。

  2.因为表弟小沙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可以在他头上随意乱剪,只要能把头发剪下来,没伤到耳朵,小沙就觉得满足,所以“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因为课文讲述的是童年的趣事,主要内容是写表弟小沙不想上理发店理发,而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自认为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旨在表现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凸显童年的快乐。

  李白诗三首

  预习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大诗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的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李白在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作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2.《行路难》、《月下独酌》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复杂的精神世界,《送友人》则是一首送别诗。这三首诗显示了李白诗歌联想丰富,想象奇特,情真意切的特点。

  【原文欣赏】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正音正字】

  樽zūn羞(同馐)__ū直(同值)zhí箸zhù

  【课文分析】

  《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朋友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要是在平时,李白一定会为美酒佳肴和朋友盛情而“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李白不是那种软弱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达了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情绪。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想到两位始穷后通的人: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垂钓碧溪”,终于遇见文王而成就大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特殊经历,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李白回到现实中来,又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路在何方?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自己一定能像刘宋时宗悫说的那样,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歌行中只算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这似乎是一次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显示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旋即又恍然神游千载,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速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了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

  【原文欣赏】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文分析】

  《送友人》,是李白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全诗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开头,先写明送别之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朋友远行,李白远送,两人骑着马,并辔来到城外,放眼远望:青翠的山峦,如画的景色,使即将远行的朋友忘记了征程;而近处:波光粼粼的流水缓缓地向城东淌去,似在代替李白述说着悠悠的别情。一、二句不但对偶工整,而且色彩明丽,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郭外送别图。

  三四句,紧承一、二句。出句,点明题目。对句,交代这位朋友是孤身在外,如今又要远行他乡。孤蓬是一种随风漂转的荒草,这里借喻远行的朋友别后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逝,踪迹难寻了。

  五六句,不仅写得十分工整,同时寓意也十分丰富,用漂浮不定的“浮云”和无限伤感的“落日”表达双方此时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思。天空的一片白云,随风变幻,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已是任意西东了;而天边那一轮如火的残阳正在徐徐落下,似乎对即将告别的大地恋恋不舍,正好贴切地传达了李白对朋友的惜别之情。结合前文,在这山青水丽、落日衔山的背景下,与朋友分手,怎不令人愁肠百结!

  七八句,友人挥手告别,这是全诗中唯一涉及行人的具体动作。这一动作再一次打开了作者内心感情的闸门。但是李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此时的感受,而是宕开一笔,用“萧萧班马鸣”这一场景来结束全篇。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就是离群之马。诗人和朋友在马上连连挥手告别,而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意,临别时忍不住同时仰天长啸,这不期而至的“马鸣”,使全诗笼罩在苍劲而又有几分悲凉的气氛中。

  【原文欣赏】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课文分析】

  《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苦闷与孤独的内心世界。

  开头写“独酌”的场境。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人物只是他一个,动作是独酌。诗人突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了。

  尽管诗人盛情邀请,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及时行乐吧!诗人已经渐入醉乡,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倾听佳音;舞时,身影转动,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一往情深。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它们毕竟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作为自己结交的对象,可见诗人内心是多么孤独啊!

  复习

  【思考问题】

  1,《行路难》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难”?

  ( “不能食”、“冰塞川”、“雪满山”、“多歧路”。)

  2,《行路难》中,哪句比喻了人生道路障碍重重?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如何理解《行路难》的结尾二句?

  ( 经过前面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通过这样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行路难》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即使人生道路充满荆棘,也不要放弃,对前途要充满信心,始终执著追求人生理想。 )

  5,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你的启示。

  ( 身处困境,不能悲观绝望,应执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相信总有一天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

  6,《送友人》中,“孤蓬”“浮云”“落日”“班马”对表达离别之情有什么作用?

  ( “孤蓬”“浮云”,使人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落日”“班马”,本身就暗含了离别的愁苦。离别之情寄予这些景物中,情景交融。)

  7,《月下独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与月、影为伴的孤寂,表达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尤其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孤寂与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诗歌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热闹场面衬托孤寂苦闷的内心。)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查字典网小编精心整理的《荷花》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花》优秀教案(精选5篇)

  《荷花》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二)教育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发展目标:

  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四、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触发语感。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谜底:荷花)

  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荷花》。大家齐读课题。从古到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今天,我们就到荷花池,看看那里的荷花是什么样的。(播放课件)

  3、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这一池的荷花,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多美的荷花啊!老师也和你们同样的感觉。清晨,漫步在池边,闻着阵阵清香,欣赏这一池的荷花,多美呀!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想作者都写了什么?注意要读准字音。

  2、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小组内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和读课文的情况。

  师生合作检查生字和读书情况。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谁愿意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呀?(课文写了荷花的样子,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

  3、作者不仅写了荷花的样子,还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读一读,也可以读给周围听课的老师。一会儿我们再交流交流。

  老师发现有些同学表情特别美,一会儿咱们要比一比,谁读的时候表情美。

  你喜欢哪一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等一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的,看来全班同学都非常喜爱作者笔下这一池的荷花。那作者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了什么?(一幅画)

  2、板书。

  画

  ①(出示句子)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句子。

  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画上都有什么?

  ③那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把课文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读一读?

  ⑴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⑵好在哪你能说说吗?

  ⑶你能像他这样也把对荷花的喜爱读出来吗?

  ⑷齐读。

  2、荷叶就是这样一片挨着一片,挨得那么紧,绿得又是那么鲜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荷叶是这样,那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谁来把描写荷花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①自己练习读一读。

  ②我们想象一下,荷花还有哪些姿态呢?

  3、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还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要画出这样的一幅画,画家的本领可真是了不起,这不是一般的画,它是怎样的一幅画呢?(活的画)

  4、板书。

  活的

  ①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让这一池的荷花活起来。

  ②你觉得他把这荷花读得活起来了吗?哪读得活起来了?还有哪儿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③板书:露出

  破裂

  全都展开

  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四、领悟语感,背诵段落。

  1、想不想把这幅美丽的荷花图留在你的脑海里?你们先自己试着背一背。

  2、看屏幕,老师把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去掉变成了填空的形式,我们试着来背一背。

  3、我们不看课文,看图试着背一背。

  五、总结。

  现在学了课文,你能再说说现在的感受吗?

  六、板书设计。

  《荷花》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词句的描绘,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荷花的图片,看到画家笔下的荷花姿态是那么美!通过学习了课文第1自然段,知道荷花的味是那么清香(板书:闻、清香),吸引了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板书:看)美丽的荷花又引起作者哪些想象呢?(板书:想)让我们和作者一同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

  2、用最简单的词概括你所看到的。 板书:叶 花

  3、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地来说说你看到的荷花、荷叶是什么样的?

  (1)出示: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具体说说荷叶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a. 哪个词说明荷叶多?(挨挨挤挤)哪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碧绿)哪个词说出了荷叶的形状?(大圆盘) 板书:多、绿、大、圆

  b.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c.谁来把你看到的荷叶用朗读告诉大家。

  (评价:你看到的荷叶真多、真大、真绿)

  d.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更美。那么,他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呢?

  (3)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好?(冒)可以换成哪些词呢?(指名说说)(长,钻…)

  b.如果你是这荷花,你会怎样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演一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冒出来?(为什么冒得这样快?为什么冒得这样慢?为什么心情那么高兴?)(冒得快的可以体会到其蓬勃的生机和急切的心情;冒得慢的可以体会到荷叶的多,钻出来的艰难。)

  c.一个“冒”字包含着那么多意思呢!谁能把冒的含义读出来

  d.过渡:从这些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4)具体说说你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

  a.荷花开了不少了,荷花是白色的。

  b.千姿百态的荷花,课文写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姿态?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看图片)

  板书: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初放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盛开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含苞欲放

  指导朗读,这些荷花你喜欢吗?

  指导背诵,你能把它们画在脑海中吗?

  d.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呢,结合图片欣赏不同姿态的荷花。

  4、引读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白荷花,——。看看这一朵,——,看看那一朵,——。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句中的“画家”指的是谁?(大自然)表达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大画家,我们再来欣赏这一大幅活的画。

  (板书:活的画)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闻着那淡淡的清香,看着那一池姿态各异的白荷花,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板书:仿佛

  2、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作者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边听边想。

  3、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雪白:表象了荷花颜色的美丽。

  翩翩起舞: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

  静静地站在那:表现了荷花的静态美。

  多美的荷花呀,连蜻蜓、小鱼都被吸引过来了。想象:还有谁来了?干什么?

  4、让我们再一次来美美地回味这一幕吧!师生配乐共读第四自然段。

  5、引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真是看得津津有味啊。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作者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你喜欢这些荷花吗?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出示“荷花,(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3、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它美丽高洁。古今文人墨客喜爱荷花,留下了大量咏荷的诗文。

  4、读读《补充习题》第六题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第4、5题。

  2、背诵课文。

  《荷花》优秀教案3

  一、教学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想象描写。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根据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对荷花静态美的特点描写部分。

  2、体会想象部分中出现的景象及其动态美的叙述。

  教具准备:放大的一张荷花图或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荷花盛开时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教师揭示课题:16。荷花

  二、观察挂图、了解图意。

  1、先从整体上引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觉得这池荷花怎么样?这池荷花在什么地方?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从局部观察。

  荷花的叶子和花朵是什么样子的?图画上除了荷花,还画了哪些景物?看了这幅荷花图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初读课文,拼读生字。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图上的荷花的呢?

  2、学生自学,勾画

  3、检查自学情况。

  4、指名初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是图上有的,哪些是没有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荷花的?

  2、综合学生的回答,围绕闻看想这一顺序组织教学。

  (1)学习1自然段。

  A、指名朗读。

  B、一......就......这个词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

  C、哪一个词表达了我去荷花池看荷花的迫切心情?(赶紧)

  (2)学习2、3自然段。

  默读课文并讨论:

  A、我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B、作者着重观察描写了荷花的哪部分?

  C、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叶子呢?他们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D、作者描写荷花时,抓住了哪三种不同的样子来写?请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E、在2自然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把荷花写活了?

  F、面对满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流露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看出?

  G、为什么说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呢?

  讲述:课文前三段描写了荷花的香、多、美。

  指导朗读。

  (3)学习4、5自然段。

  A、从哪些词看出是作者的想象?

  B、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的时候,面前起了什么变化?

  C、我仿佛变成了荷花以后,蜻蜓和小鱼有什么表示?

  D、让学生合理想象

  E、默读4自然段,看共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意思?

  小结:这两段写作者被荷花的美景陶醉了,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过了好一会儿,才回到现实中来。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指名读全文,其它同学看图听读,展开想象。

  六、回顾全文,理清思路。

  《荷花》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荷花》主要写了两个内容:

  ①荷花清香、形态各异的美。

  ②“我”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了,陶醉中,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朵荷花……课文共两课时完成,这里主要是对第一课时,也就是对上面的第一个内容的教学进行了设计。

  重点、难点

  (1)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词句。

  (2)看荷花的图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荷花。

  三、教学对象分析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资源设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并发布到校园网上。“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荷花文化”、“课文学习”、“荷花图展”、“荷花知识”、“网上资源”、“荷花论坛”。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课文学习”部分集文字、图片、影视、动画、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荷花图展”与“荷花论坛”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一)网络导入 设境激情

  1、【导入】“荷花,因为它的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受到不少人的赞美,课前,不少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找了一些资料,老师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放在我们的?荷花小站?上,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荷花文化?,找出你喜欢的片段读一读。”

  2、【网络课件】快速浏览“荷花文化”中的诗歌、文章。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文章片段并与身边的同学分享。

  (二)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同样写荷花,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喜欢的或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投入。

  (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

  2、【音乐】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听老师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要求

  学生边听边思考,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表达对荷花的感受。

  (三)品味词句 感悟语言

  1、布置学生进入“课文学习”部分,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好词、好句,说说好在哪里。

  2、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3、【网络课件】学生进入网络课件,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与旁边的同学交流看法。(借助动画、影视、图片等自主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把朗读训练、看图想象、词语欣赏、动画演示、师生评议有机结合起来。)

  5、【提出读书要求】这些荷花各有怎样的姿态?找出来读一读。

  (在学生朗读时随机出示富有立体感的荷花贴图。)

  6、【提出背诵要求】在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中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感情背诵。

  7、【音乐】【贴图】学生借助贴图通过摆摆、指指、移移理解词句(如挨埃挤挤、饱涨等),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图片欣赏 论坛发言

  1、【网络课件】让学生进入“荷花图展”,一边欣赏荷花图片,一边展开想象,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把荷花的美描绘出来。

  (学生欣赏图片,展开想象。)

  2、【网络课件】进入“荷花论坛”描写荷花。(论坛提供参考词语)

  3、【网络课件】师生评议修改句子。

  4、学生小结写好句子的方法。

  (五)配乐朗读 升华情感

  1、【导读】看着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由衷地、情不自禁地赞美,他发出怎样的赞美呢,我们读第三自然段。

  2、理解“画家”指的是什么。

  3、【音乐】和学生一起配乐感情朗诵第三自然段,表达对大自然,对荷花的赞美之情。(喜欢读的同学出来站成一排和老师一起配乐背诵)

  (六)布置作业 拓展知识

  上网下载一幅或多幅荷花图,可以用一句、几句、一段或一篇来描述,体裁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记叙文等,形式不限。作业上交方式:可以发邮件,可以打印。

  《荷花》优秀教案5

  【设计理念】

  “美”是大自然绚丽多姿的真实体现,也是人对大自然情意的自然流露。

  《荷花》一课以优美的语言赞扬了大自然的景物──荷花的美。本文教学时旨在以读为主,“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感知美,细读品味欣赏美,情感升华想象美,课外拓展延伸美。以达到“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阅读优秀诗文语感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

  2、欣赏荷花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美,并能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从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宋代周敦颐写过这样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意思是说从淤泥里出来不被污染,用清水洗过,它粉得似霞,白得如雪,美丽极了,但它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你们猜猜这是在赞美哪种植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把课题齐读一遍。预习过这篇课文的同学举手。那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的读音。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自由读读这些生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文,读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美)

  2、学生交流感受。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内容,看看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三、细读品味,欣赏美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荷花的?

  2、你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出来的?形容一个人的心情很急切的,除了用急迫以外,还可以用什么词。你能把作者这种急迫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他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看到荷花呢?

  (板书:香)

  指导朗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作者迫不及待地来到荷花池边,看到荷叶是什么样的,荷花有是什么样的呢?

  1、小声地读这一段,把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做上不同的记号。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出示第二自然段,读读这几句话,你认为哪个句子美,把你的原因说给大家听听。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美读课文。

  6、欣赏荷花池美景。

  学习第三自然:

  1、自由读文,看看谁在真心诚意地夸奖荷花。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呢?

  3、在文中找出赞美大自然的句子读一读。

  四、情感升华,想象美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配乐读文,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自由读文,师生配合读。

  3、联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这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师小结。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学完这一课,你想对荷花说点什么?

  2、你准备给自己设计哪些作业?

  【板书设计】

  荷 花

  荷叶: 多 大 圆

  美

  荷花: 香 冒 姿势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荷花》优秀教案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背影是很经典的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同学们将会在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学习到,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述了什么内容?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 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背影 》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A纵观全文,找找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亲对儿 子细致入微的爱。

  B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 :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找 出来并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

  2、细节中悟父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 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 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文背影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比较阅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些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

  3、感动中谈父爱

  “背影”成了父亲 最好的诠 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课堂小结】:

  教师赠言: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 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如果你们对父母、亲人心存感激,就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趁他们还爱着我们并能接受我们的爱的时候,珍惜这份爱并好好地表达出来吧。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哪怕只是给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盛上一碗饭……有关亲情,有关爱,老师没有确切的答案给你们,今天的课只能算是一块“砖”,抛给你们,希望引 出你们对家人爱的“玉”来。

  《剃头匠》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趣,引入本文。

  同学们,“剃头匠”这个词与,对我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因为我们现在叫发型师或者理发师。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常很多词语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样说:一个词语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本文的作者是在怀念一种理发方式呢,还是在怀念一个时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了解作者,掌握知识。

  陈震(1948—— ),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注音

  烹( )调 疮疥( ) 忙不迭( ) 揩净( ) 臁( )疮 睡酣( ) 蹊跷( ) 装潢( ) 怅然( )

  2、释义

  不厌其烦 钟鸣鼎食 词不达意 将错就错 并无二致

  如释重负 小心翼翼 明访暗察 引车买浆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并以剃头匠、理发师为轴复述课文内容。

  五、合作探究,理解对比

  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认识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剃头匠

  理发师

  对

  待

  顾

  客

  温和、殷勤

  麻利、周到

  不吝惜物品

  不吝惜时间,极认真

  目中无人

  爱理不理

  冷漠

  吝啬水,应付差事

  理发技艺

  精湛

  不行(一般)

  收???费

  低

  不额外收费

  高

  额外随意加收

  其

  他

  方

  面

  设备简陋

  免费为他人按摩、开药

  内心美

  装潢华丽

  只图外表美

  作者(顾客)的感受

  亲切、舒服、尊贵

  恼火、惊恐

  要求:分成小组,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各一人,把讨论结果记录,准备发言。

  六、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作者把过去的剃头匠与现在的理发师作了多方面的对比,除了追忆当年的剃头匠,还有什么目的?你怎样理解作者的“怅然”之情?

  提示:作者怅然之情是对当代人情的一种失落、失望,他希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对理发师的冷漠表现感到悲哀。

  七、交流体会,品味语言。

  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具有讽刺性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试作品味。

  提示:

  1、我想,假如现在还保留砍头的刑罚,一定不叫“斩首”而称“理头”罢。(由前面的新文化推理而来,语言风趣幽默,引起读者兴趣。)

  2、而今这家铺子早换了主人,因此也换了格局。它叫做“美利坚”,或是“爱迷你”,也可称作“艾米丽”发廊罢。(形象的写出现代发廊的华而不实,有强烈的讽刺性。)

  3、付钱出门,我刷着肩膀上的乱发对自己说,老兄,你真够机敏,总算省了刷发屑的钱!……(用自嘲的口气讽刺理发师只向钱看。) 《剃头匠》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生词,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作用。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

  【作者】

  陈震,生于1948年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发表的散文、小说、译文、评论等曾被《新华文摘》《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刊物,并收入各种选本。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著有长篇小说《知更鸟罗兵》。

  【讲解】

  1.文章开头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现实生活的调侃,从而为下文对剃头匠的回忆做铺垫。

  2.作者一开始不喜欢剃头,但为何后来又喜欢上了?

  剃头匠的服务周到、细致,有情有意,态度温和、谦卑。技艺精湛;剃头铺里天南地北地闲聊。

  3.文章为什么要多处提到梁实秋先生以及他的关于理发的文章?

  梁实秋对于理发师描写的文章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方面可以唤起读者美好的回忆和审美愉悦,另一方面用梁实秋的文章来印证或纠正自己的感受或者读者已有的印象从而建立起对剃头匠真实客观的评价。

  4.本文中的“我”,为什么“心底怅然,不由追怀起当年的剃头匠”?

  新老理发师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差别太大;当年充满人情味的和谐人际、良好风尚令人怀念,如此风尚有所缺失令人怅然。

  5.当年的剃头匠有着怎样的形象?现在的理发师呢?

  剃头匠:善良、憨直、热心、重情义、敬业。

  现在的理发师:麻木、势利、冷漠、敷衍塞责。

  6.本文词语运用的特色。

  生动形象传神、风趣幽默。

  《剃头匠》教学设计

  课题《剃头匠》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说出什么是文眼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情感目标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教学重点运用''抓文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计划课时二课时课型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 第一课时

  一,讲歇后语,优化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认读生字,正音.

  2,解决预习时不懂的问题.

  三,读课文 抓文眼 悟主旨

  1,讲解:什么是文眼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找出本文的文眼.

  3,提问:①你认为''怅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②是谁让他''怅然'',又是谁让他''追怀''

  (明确:理发师让他''怅然'',剃头匠让他''追怀''.)

  ③从全文来看,作者在写他们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的手法)

  4,请同学们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做了对比,并制作一个对比图.

  (出示学习方法及要求:①研读课文中有关描写剃头匠和理发师的段落.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作一个对比图.)

  5,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6,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五,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分层作业.

  1,必选作业

  请家长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小组作业

  ①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写几个新文化浸润的词语.

  ②查阅有关理发的民俗文化.

  ③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装潢( ) 怅然( ) 高跷( ) 脚臁( )

  谦卑( ) 疮疖( ) 揩净( ) 殷勤(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并无二zhì___ 小心yìyì___ ___ 花团jǐn___簇 不yàn___其烦

  词不dá___意 如shì____重负 yōu____默有趣 百治不yù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

  钟鸣鼎食:

  ②他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那么轻率。

  鲁莽:

  ③我喜欢像摘帽子一样便当。

  便当:

  4.文学常识填空。

  《剃头匠》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当代作家。

  5.读完全文,作者笔下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有什么不同?

  点击思维

  1.注意揩和楷读音的区别;跷殷是多音字,此处分别应怎么读?

  2.注意并无二致不要误写为并无二至,小心翼翼不要写成了小心奕奕。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钟鸣鼎食这里是指贵族大户生活奢侈豪华。

  4.陈震,1948年出生,当代作家。

  5.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提炼概括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的区别。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小时候:不喜欢剃头 最堪信赖

  过去的剃头匠:热情周到 工作认真 富有爱心

  如今的理发师:冷漠无情 工作敷衍 唯钱是尊

  2.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通俗易懂而又饱含深情,再加生动贴切的描述,可谓情文并茂。例如:往日的剃头师傅都快成了你的一门亲戚了。对剃头师傅的赞许,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深情,全都浓缩在亲戚二字里了。又如:他们的剃刀决不会落在你咽喉管道上,而是准确无误的掠过你的脸皮,就跟风吹过水面一样。刀锋掠过的惊险,却化作风吹水面般的舒服,比喻奇巧而确当,给文章添色不少。

  3.把握重点:

  全面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课重点。小时候,作者不喜欢剃头,因为讨厌被剃成和尚头。后来剃得次数多了,才知道剃头师傅最堪信赖人到中年,总喜欢在剃头铺逗留,因为剃头师傅殷勤的侍候,谦卑的态度,使顾客觉得自己十分尊贵,所以他们的人缘极好,使剃头铺成了新闻中心。作者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还觉得不够具体,就把他熟悉的剃头匠叶天士介绍给大家,让读者充分领略剃头匠的热情周到,心地善良。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而今的理发师的冷漠无情,服务不周,还为捞取钱财而巧立名目,与过去的剃头

  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过去剃头匠的追怀,正是对那种亲情般的服务的呼唤。

  4.攻克难点:

  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文章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小时候写到现在,但又无不是围绕着剃头、剃头匠来写的。通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有作者对剃头匠感情上的变化对比,有剃头铺的今昔对比,最重要的是过去的剃头匠和而今的理发师的对比。通过对比,表达作者对拜金主义的批判,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呼唤。

  5.质询疑点:

  作者为什么感到心底怅然?

  一方面是因为理发师的服务态度与以前迥然不同。过去:亲切、殷勤、周到、仔细,而今冷漠、敷衍了事。所以作者心里很不痛快。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世风的担忧。一是人际关系的愈来愈冷漠,二是拜金主义的抬头,金钱代替了人情。作者追怀当年的剃头匠,可以说是对那种互相关心,互相信赖,充满人情味的人际关系的呼唤。

  主干知识

  1.huáng chàng qiāo lián bēi jiē kāi yǐn

  2.致 翼翼 锦 厌 达 释 幽 愈

  3.①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贵族大户生活奢侈豪华。

  ②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

  ③便当:方便,顺手,简单容易。

  4.《散文百家》 陈震

  5.过去的剃头匠:热情、谦卑、富有爱心、工作认真。今天的理发师:冷漠、工作敷衍,为取钱财,巧立名目。

  《与众不同的麻雀》一课有9个生字,其中有3个词语:“妨碍”,“谴责”,“继续”和3个单字“与”“毫”“刮”。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读文强化识记3个词语,并通过形近字“妨和仿”“ 得和碍”“ 谴和遗”“ 继和断”“ 续和卖”“责和负”进行区别识记生字。

  生字“与”因为笔顺容易错,课上通过记笔画的方法进行教学,它的第一笔是横,最后一笔也是横。

  “毫”在数学课上早就认识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识记。

  “刮”字要引导学生注意它的读音是一声。

  另外,在识记生字后出示含有这些生字朗朗上口的小韵文,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的能力。韵文如下:

  礼貌歌

  见到老师要敬礼,见到同学要问好。

  与人相处要和睦,做错事情先道歉。

  妨碍别人最无礼,尊老爱幼人人赞。

  谴责他人要有法,毫不谦让是恶习。

  学习要有持久心,刮风下雨勇向前。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理想》预习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预习目标

  1、 朗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饥寒ji 离乱 luan 缀连(zhuì)远行__ng 倔强(jué jiàng)洗濯:(zhuó)玷污(diàn) 扒窃 paqie 诅咒(zǔ zhòu)浓阴 yin 海天相吻 wen 浪子回头 lang 碌lulu碌终生 绝处逢生 feng 可望不可即 ji寂寥(liáo)

  (2)解释词语

  饥寒:饥饿寒冷

  离乱:战争、叛乱、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亲人分离、社会混乱的现象。 ...

  缀连:联结。

  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洗濯:洗。

  玷污:弄脏,比喻辱没。

  扒窃 :从别人身上偷窃(财物)。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浓阴 :茂密的树阴 浓郁阴密。

  海天相吻:天空与海面互相连接合为一体。

  浪子回头 :二流子。不务正业的人改邪归正。【

  碌碌终生:形容人事务繁杂,辛辛苦苦度过了一辈子。

  绝处逢生: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3、 了解作者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课文中抒发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含义。

  ②学习诗中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

  ③学习本诗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④培养朗读兴趣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②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揣摩感情基调。

  ③通过启示、点拨和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抒发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含义,把握作者高超的语言能力和修辞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

  二.学习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与本课有关的常识。如作者流沙河的人生经历、诗歌的朗读技巧等。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抒发的真情和深意。

  3.通过评论、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人生理想的认识。

  4.通过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和深刻含义。

  2.本文是如何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的?

  3.本文是如何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的?

  4.培养朗读兴趣与能力。

  四.教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在山的那一边》这首诗,诗中说“在山的那一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百折不回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把握语气、节奏。

  注意:第⑴—⑹节,注意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第⑺—⑻节,要读出悲壮、沉思的语气。第⑼—⑾节,要读出劝告、警醒的语气;最后一节要读出欢快、奋发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 ,把握诗意。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诗歌共12节,第1—6节从正面歌颂理想,第7—8节写理想的复杂性,第9—11节写要坚持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理想,最后一节以“理想开花”、“抽芽”、“春色正好”、“太阳正晴”等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重新获得理想之后的欢快心情以及要为理想而奋斗的昂扬意志。整首诗回环起伏,具有动人的旋律。

  三、研讨诗歌主旨

  投影讨论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订正。

  ①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②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年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理想有时代性,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③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④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⑤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这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这节诗的大意是:理想给人力量。

  ⑥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即便是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⑦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以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当然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另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板书设计:

  石 温饱 珍珠 闹钟

  歌颂 火 文明 罗盘 肥皂 有理想生活才有意义

  理想 灯 安定 获得

  路 繁荣 船舶 牺牲

  四、课外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理想》预习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今天小编给大家发布的是《童趣》预习学案,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累词语

  一.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1.读课文,试着给下列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稚( ) 藐( ) 强(jiáng) 唳( ) 怡( )

  凹( )凸( ) 砾( ) 壑( )庞( ) 虾( )蟆( )

  2.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使之冲烟而飞鸣

  (11)蹲其身,使与台齐

  (12)以草为林

  (13)神游其中

  (1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二、.再读课文,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资料链接: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三.上课稿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3.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并积累。

  4.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5.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品析文章中的“物外之趣”,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学习方法: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四) 检查预习。

  (五) 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并注意停顿。

  2.学生再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3.学生听读,找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分小组创造性地译述。

  1假如这件事是你的亲身经历,你在译述时需加入你自己的感受。

  2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你就要以“童年的伙伴“为创造性的译述课文。

  3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母、老师),你就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译述课文。

  4.品析趣意 文章中有趣的地方很不少,找出一处,说说趣在哪里。

  5.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六)小结 《童趣》是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辞简约,韵味隽永,我们的童年呢?

  (七)当堂练习

  1. 作者 ,字 ,清代 。留传下来的主要作品是 。

  2.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能张目对日

  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⑶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以背诵导入

  (一).学生读课文,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1找出文章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2找出文章义同字不不同的字。

  3找出文章字同义不同的字。

  4找出文章中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5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6找出文章中的省略句。

  (二)理清叙事顺序,探究感悟意趣。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首句叙写自己童稚时获得的“物外之趣”,依朗读时对句意层次的把握,分析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课文第3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3第一段中“忽有庞然大物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句中“庞然大物”指什么?所拔之山,所倒之树又分别指什么?

  4课文分叙部分部分描写了儿时的哪些“物外之趣”?

  4文章中有哪些神态的句子?表现出儿时的作者怎么样的心理变化?

  2.文章是围绕”趣”字着墨,展现了一幅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图。那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呢?

  (三)拓展延伸 我们的童年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吧,想想说说,让本组同学先分享一下。

  (四)小结:《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只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

  (二)当堂练习

  1。解释词语 项为之强 鞭数十

  观 昂首观之 时 余忆童稚时 作青云白鹤观 故时有物外之趣

  2.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依次分别是 、 、 、 。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童趣》预习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散步》预习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