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青蛇劫起》:会讲故事的导演,离不开会听故事的观众

  (摘要:《青蛇劫起》口碑两极分化,是导演没拍好,还是观众没看懂?)

  作为国漫中的重头戏——《白蛇:缘起》的续作,去年七月,《白蛇2:青蛇劫起》带着前作的光环,在观众的一片期待中登上了荧幕。然而,上映不久,口碑就遭遇了两极分化。夸赞这部电影的人不在少数,却也有很多人批评电影:将民间传说与穿越剧强行拼凑;剧情逻辑混乱;支线人物设定模糊不明。

  但就笔者在事先并不了解这“两派相争”的前提下看了电影后的感受来看,问题是有的,但没有那么糟,整部电影甚至是可以被划分到“好电影”的范畴当中去的。而后在看过那些批评的声音后,笔者不禁有一个问题:

  这样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国漫电影,究竟是导演没拍好,还是观众没看懂?

  画质粗糙、风格照搬、配音不专业、剧情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不丰满……这曾是无数国漫作品为人诟病的地方。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国产动漫的“硬件”——画风与配音得到了极大改善,制作精良的作品比比皆是。然而,国漫的“软件”——剧情和人物,却始终没有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

  简而言之就是,许多观众至今认为,我们的动漫,不会讲故事。

  其实,我们从不缺乏会讲故事的人。近些年,诸如《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一系列国产动漫电影都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只是,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鱼龙混杂的情景。优秀作品被众多平平无奇的作品夹杂着,让观众难以分辨。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失望,致使我们在面对一部新的作品时,但凡剧情和人物令人困惑,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结为故事讲得不好。

  但是,故事讲出来的反响不尽人意,不见得就都是讲故事的人的锅。

  仔细观察不难注意到,凡是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往往具备一个共性:剧情和人物有令人捉摸不透的地方,但你又无法一口咬定剧情人物的塑造是不好的。

  与其前作相比,《青蛇劫起》的叙事场景明显宏大了许多,内容和元素也更加多元化。庞大的故事设定必然伴随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叙事脉络,也更加考验导演组织人物、剧情的能力。稍有差池,整部电影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失败的故事。

  《青蛇劫起》的导演成功了——至少可以说,在没有出现明显逻辑漏洞的情况下把故事组织起来了。

  但是,讲故事的人讲明白了,还需要听故事的人听明白。

  很显然,故事做大了,一部分观众听不明白了。

  《青蛇劫起》这部电影的剧情在笔者看来,虽然复杂了些,但远远没有达到“烧脑”的地步。笔者也希望借由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解答观众对于电影的部分疑惑。欣赏一部影视作品,应当多一分个人的主见、少一分固执的偏见。

  想要看懂《青蛇劫起》,笔者认为,每一个观众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都应该至少问自己如下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影片开始前问自己:小青的“劫”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在影片结束后问自己:男小白和小白之间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一个直指电影的主题,另一个直指剧情发展的主线。

  电影开头出现的蒙面男,也就是最后的男小白,是影片除女主外最值得玩味的角色,也是带给不少观众以困惑的角色——最大的疑点就是,他和小白之间是什么关系?

  观众能从电影中直观看到的,就是小青堕入修罗城后的经历,或者说小青了却执念的过程——这是《青蛇劫起》的明线。但这个故事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小白一世一世寻找小青的过程——小白对小青的执念。

  解读暗线的关键,就在于男小白这个角色。角色定位不准,暗线就无法读懂,整部电影的故事脉络也就无法彻底缕清。

  一个最直观的解读,男小白就是小白的转世。即小青穿越黑风洞推倒雷峰塔后,小白的魂魄因为执念未了,最终在男小白这一世也来到了修罗城。目前为止这样解读似乎很合理,也没有违背“进入修罗城的顺序与年代先后无关”这个逻辑。

  但恰恰就是到了影片的最末尾,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了。

  电影中的小狐狸说过,执念之人的执念,都在执念之物中——换句话说,每一个执念之物,都附着一个有执念的灵魂。男小白的骨笛——骨钗的碎片,包含了男小白的魂魄,以及前世的记忆。

  当小青穿过如果桥,回到人间的时候,把骨笛,连同男小白的魂魄与记忆,也一块带了出去。最终,小青用碎片修复了钗子,钗子法力发动,把里面寄存的魂魄释放了出来——假设男小白就是小白,参照《白蛇:缘起》里许宣的结局,小白的灵魂也应当飘落到人间某个角落,投胎转世。

  但就在这时,意料之外的事情出现了。

  钗子里的魂魄刚被释出,小青就听到背后传来了小白的声音。

  明明灵魂刚刚飘走,更别说投胎,小白便如此迅速地出现在了小青身后?

  显然,男小白=小白这个假设,解释不了这一处情节。

  男小白必然与小白有关联。但如果他不等同于小白,他是什么?

  笔者一开始也有所不解。直到回顾电影中那支破碎的钗子,让笔者联想到一个词:残魄。

  也就是说,男小白是小白的一小片灵魂。法海镇压小白时,小白的这一片残魄没有被镇在塔底,而是直接被打入了轮回。小青最后见到的,是被残魄恢复了前世记忆的,小白的本体。

  把这个新的假设代入剧情,顿时,一切都合理了。

  看片名就知道,《青蛇劫起》的故事是围绕小青的“劫”展开的。

  “渡劫”,一个人尽皆知的词汇。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违背“天道”,历经磨难,突破自身桎梏,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用唯物主义的话说,是人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一个“逆熵”的过程。

  修罗道,六道轮回之一。众生凡是囿于执念者死后便会陷于此道,困在修罗城当中无法转世。

  修罗城中,处处都是“劫”。

  风火水气,四劫轮番涌现,每一次劫起还伴随着由执念与怨气化身而成的幽灵,时时刻刻意欲清除修罗城中的执念之人。比四劫更可怕的,是修罗城当中的帮派相杀,牛头帮主更是恨不得将其他帮派斩尽杀绝。

  电影告诉我们,落入修罗城中的众生,有三种归宿:

  第一种,忘记执念与前世的一切,投胎转世,重入轮回。走向这种归宿的人,或为“劫”所除,或跳入无池。

  第二种,被幽灵袭击,成为执念与怨气的化身,永世不得超生。

  第三种,进入黑风洞中了却执念,而后在劫起之时成功跳过如果桥。战胜重重磨难者,可以带着前一世的记忆,回到人间。

  这三种归宿,唯独第三种是违背“天道”的。修罗城中的“道”,就是要除掉有执念的众生。想要带着前世的一切离开,便是与“天道”作对,便是渡劫。

  修罗城中的“劫”,放到修罗城当中的众生身上,又是一个个具体的“劫”。修罗城中不愿放下执念、转世而去的人比比皆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都在渡自己的劫。

  众生之执念,为天道所不容;可作为人,我们离不开执念。执念不是欲望的代名词,它可以是最崇高的理想,也可以是最伟大的人情。

  渡劫,要么为劫所破,要么破劫重生。破了的劫,便是缘。

  修罗城中走过一遭,失去过亲情,经历过爱情,尝过了爱别离的痛,了却了未了之愿。直到与至亲之人重逢,发现自己寻找的人也在寻找自己,才明白世间情感种种,最珍贵的莫过于长相伴。

  《青蛇劫起》把小白和小青的千年之情,这份跨越千年的执念与缘分,推向了极致。也把小青这个在过往的民间传说中被边缘化的形象推向了高峰。

  它让我们看到,有一种爱叫作“我总会陪着你的”。

  它为我们讲述了小青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坚强而不失温柔的小青。

  小青与男小白之间的情感,给那些迷失在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爱情观里的人们指引了最初的方向。

  关于小白转性,一些观众认为是败笔,是有违伦理;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一记妙笔。因为小白和小青之间的情感,本来就很值得玩味。

  白娘子的故事流传到今天,民间较为普及的一个说法是:小青本是一条可公可母的蛇,为追求小白与小白斗法,修为不及,遂化作女儿身陪伴在小白身边。可以看出,小青最初对小白是有爱情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感逐渐从占有欲变成了相知相守。那么小白对小青呢?相伴千年,她对小青是否存在友情、亲情之外的感情呢?

  小白的一缕残魄转世成男性,正好成为了探讨其本心的绝佳机会。记忆残缺、性别也反转,仅凭着一丝模糊的执念,小白对小青会是怎样的情感呢?

  说有爱情的成分也好,说只是纯粹的亲情与守护也罢。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暗线交织的双主线叙事结构、多元且深刻的话题探讨、饱满的主角形象塑造,这些都是《青蛇劫起》剧情和人物上的出彩之处;然而,在国漫仍然面临褒贬不一的境遇的情况下,选择复杂的剧情处理和丰富的内容要素也着实为一步险棋。

  但如何讲故事,是导演的事情。作为观众,我们关注的应当是如何听故事。

  在前文中,笔者曾留下一个问题:对国漫的刻板印象是否限制了我们深入思考一部电影的愿望?

  是,然而又不全是。

  观察身边,总有这么一些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不由分说,一个劲地贬低电影;等到电影结束了,留下一句话:

  “所以这个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这是典型的未经思考就先入为主,没问问题就下结论。

  我们总是呼吁好的导演、好的作品。但我们可曾想过,有深度的作品也需要观众给予充分的耐心;我们可曾反思过,是否因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浮于表面,让我们不知不觉中错过了许多佳作?

  我们想要批评和抵制的是那些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电影;但倘若我们盲目地批判一气,只怕会让那些优秀的创作者们也不敢大胆地写故事了。

  说到底,国漫的未来还是由观众决定的。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才能筛出真正的金子,不断推动电影创作者们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相信,到那时,国漫也必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看过《青蛇劫起》的观众都说,小白和小青的双向奔赴,令人动容;

  那么国漫的世界,有了导演和观众的双向奔赴,也会变得更加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