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创作立场声明:文章不是复制粘贴,这是一篇有诚意的电影推荐贴!希望转载尊重作者,保留作者信息~

  科幻小说中,绝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勒·凡尔纳、阿西莫夫、海因莱茵、特德姜、刘慈欣等等科幻大家们,描写的未来世界也大多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展开的,但是在文学界,也有一部分科幻作品是基于社会科学展开的,比如众所周知的“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丽新世界》《我们》,都是对未来政治体制的幻想。

  不仅是在文学作品中,电影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这些电影虽然看起来并不那么科幻,也缺乏《阿凡达》《盗梦空间》的宏大场面,但骨子里却也是实打实的科幻电影。

  这里我抛砖引玉,为值友们推荐几部,希望能给大家的新年带来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我还有另外一个《冷门科幻电影15部》,感兴趣的可以过去收藏~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21世纪的今天,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在这过去的几十年里,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反思这场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

  人们已经认识到极权主义和独裁统治的弊端,当前世界已经很少有类似的政治体制存在了。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电影《浪潮》完成于2008年,在这部电影的开头,德国历史老师问他的学生们:“我们的社会还会出现新的纳粹吗?”

  学生们都嗤之以鼻,觉得老师是在开玩笑。

  这可是在德国,作为纳粹起源地,怎么可能还会有人继续追随纳粹呢?

  绝对不可能。

  于是,一场社会学试验开始了。

  历史老师带领他的学生开始这场试验,重温法西斯独裁统治。

  他们选举了领导了,制定了规范化的纪律,统一了制服。慢慢的,事情开始走向极端,走向失控。

  学生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全新的极权组织正在形成——一个新时代的独裁政权逐渐被孕育出来。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部电影在当下也有很重要的警示意义——极权主义和独裁统治随时都可能被激活。

  而且,类似的极端组织其实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传销组织、邪教组织、戒网瘾的组织等等,都是这些组织的雏形。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片,感兴趣的值友可以阅读美国社会学家埃里克·霍弗的著作《狂热分子》。

  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社会群体性运动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些运动的狂热分子。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部电影作为2020年的爆款,已经在抖音等社交媒体赚足了眼球。

  豆瓣7.9的评分也说明本片赢得了大多数影迷的认可。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电影以一场囚禁开始,主角醒来时已经置身监狱中。

  监狱的结构也是独具匠心,类似于环状筒子楼,每一层住有2个囚犯,没有人知道监狱一共有多少层。

  监狱的奇特之处在于,所有的食物供给都是从顶层开始的,食物平台会在每个楼层停留一段时间,你必须尽可能多吃,因为一天饭菜只有这么一次。

  冲突在于,随着平台下降,留在平台上的饭菜会越来越少,其结果是,超过200层可能平台已经没有任何饭菜了。上面的人每天都可以吃饱,但是下层的可能每天都在挨饿。

  你也别想着留点食物,系统有监控。

  整部电影类似于社会财富的分级,顶层人拥有社会的头部资源,而下层人民连饭都吃不到。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革命——片子给的革命是隔月对楼层随机调整,你当月在第一层,可能下月就到300层。

  当月享福,下月挨饿或者饿死都是稀松平常。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主角的作用是通过一己之力实现强制社会财富均分。

  自打自己到达顶楼后,手握钢叉,随着平台下降,要求每层囚犯只拿很少一部分食物,最终保证财富能流动到底层。

  但电影的结尾是,强制的社会财富均分制度下,你永远不知道底层有多低。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部电影还可以看到边沁“环形监狱”和福柯“全景式监狱”。

  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有兴趣的值友可以做更多相关资料阅读。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移魂都市》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

  因为它涉及到几千年中,先贤们不断思考的“自我同一性”问题:

  你怎么确定今天的你还是昨天的你?记忆被篡改后,你还是你吗?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我们自身很明确的知道“我”是存在的,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而且这种存在是有时间跨度的,不是说我只存在于一瞬间或者说一天,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同一个人。约翰·洛克为了反对笛卡尔把“自我”等同于灵魂实体,提出了人格及其同一性问题。什么是“同一性”,同一性意味着一件事物在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后还保持他自身。

  这种观点解释了在转移记忆后,电影中的人为何会把现在的自己和从前的自己看成是同一个人的,即便是他们其他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电影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小说中提到一个物理学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束光从空气进入液体时,会发生折射,但是这个折射角时固定的。

  为什么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它非得走那么一条路线?为什么非得拐一下,而不是直接直线前行?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1662年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德·费马提出了他的观点:光传播的路径是光程取极值的路径。这个极值可能是极大值、极小值,甚至是函数的拐点。最初提出时,又名“最短时间原理”: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你也可以叫它“费马原理”。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费马原理和《降临》有什么关系?

  还得从打头说起,如果地球来了一波外星人,我们人类如何与它交流?

  大多数粗制滥造的科幻电影都是默认外星人讲英语,好一点的就搞一个自动翻译机,全方位无死角告诉你,有个设备就可以实现人类和外星人的交流。

  那么,好好想一想。我们与外星人的第一句话应该怎么开始?

  我们如何与一个其他文明的生物打交道?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欧洲人当时踏上美洲大陆时,与本地人的交流也一定是费了不少麻烦。

  但是,因为都是人类,都活在一个小星球,都受着一个重力加速度的引力,都过着一天24小时的日子,都能看到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思维的基础是一样的。

  交流总是可以的。

  那么,我们与一个完全陌生的文明如何交流呢?

  是不是也可以用欧洲人和美洲土著居民的交流经验一样呢?

  不能。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外星人的语言基础和我们的不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先不说费马原理,先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决定思维。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种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构建自己的意识。每一种语言以不同方式人为划分对现存事物不断涌现和流动的意识。

  也就是语言和族群文化是有相关性的。

  《降临》中的外星生物的语言和其自身文化、思维紧密相关。外星生物的语言是满足“费马原理”的。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光从介质A离开的那一刻已经知道哪条路对于它来说是最好的。

  外星人的语言是环状结构,一个词就已经代表了故事的开始、过去和未来。

  所以,为什么原著小说叫《你一生的故事》?

  小说主角是语言学家,她以自身口吻叙事,讲的是她女儿的故事。

  但是,在这一切都已结束的时候,主角的女儿都没有生下来。

  只是因为,她与外星人交流的时候学会了外星人的思维,用异类的思维去远视她女儿的未来。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算是正面应对外星文明交流的第一篇有分量的科幻文章,得了星云奖。

  被改为电影后,不少文科生都扬眉吐气,终于我文科的东西也能拍出这么好的科幻片。

  片子的音效也是很不错的。

  如果对萨丕尔感兴趣,可以去看《语言论》,还算比较入门的一本书。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源代码》不能算是硬核的社科类科幻片,还是要把它放到自然科幻片中。

  因为全片都是不断地平行宇宙、时空倒流等等。

  但是,《源代码》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却是硬核的社会学思想试验。

  那就是“缸中之脑”。

  电影主角是知名演员杰克·杰伦哈尔,近年来他在多部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比如《断背山》《夜行者》等等。

  杰伦哈尔饰演了一个列车乘客,他需要不断重返恐怖袭击现场,找到炸弹,挽救车厢其他乘客。

  故事是比较简单的。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那这和缸中之脑有什么关系?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阐述的假想。

  假设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

  现在的问题是:“你怎么确定你脑中的一切都不是计算机虚拟的?”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是不是很熟悉?

  是不是有点像《黑客帝国》,或者《异次元骇客》?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源代码》就是基于这么一个思想试验展开的科幻故事,感兴趣的值友们一定不要错过。

  本片自上映以来深受广大影迷喜爱,目前豆瓣已经进入top250,也能说明大家对这部片子的喜欢程度。

  还没看过的值友,过年和家人可以一起看看。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2018年,黄渤的一部电影引起了国内影迷的关注,就是《一出好戏》。

  电影讲述了一群人马出海团建,被巨浪冲到一座荒岛后发生的故事。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因为不在当代文明管辖范围内,一队人马逐渐分化为理智派和野蛮派,最后发生惨剧。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作品。

  内容和《一出好戏》基本类似,讲述的一群小孩因为飞机试试迫降荒岛,为了生活发生的事。

  因为故事主角都是小孩子,孩子的纯真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对比,更具冲击力。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一个自身繁衍的组织,如何保证整体的运行,是靠理智来维护?还是由强权政治来统治?

  历史上的政治家们不断地给出不同的答案。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哲学王就是理智的代表,近代一些国家的独裁统治就是野蛮派的代表。

  社会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统治,会被什么样的政体统治,《蝇王》是一种小说体答案尝试。

  虽然,未有定论。

  但是,对于我们选择更好的社会也极具社会学意义。

  “蝇王”已经成为文化领域重要的名词,在社会学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小说本身也因为故事的典型性,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蝇王》于1963年由导演彼得·布鲁克改变为同名电影。

  近些年被CC重新修复,网上已有比较好的资源,感兴趣的值友不要错过这部社会学电影大作。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大岛渚的作品。

  这部电影不能算是严格的科幻片,在电影网站上,这部电影也不会被标记为“科幻”类。

  因为它和传统的科幻电影完全不搭边。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绞死刑》讲述的是一个囚犯的死刑。

  影片一开始就是突如其来的处决R氏,也没有解释原因。行刑之后R氏居然没有死,只是丧失记忆昏迷过去。执行死刑的一干人等决定先恢复他犯罪的意识,再执行第二次死刑。于是,一干人等当场扮演R氏身边的人物,试图唤醒R的记忆,甚至扮演R的教育部长把突然出现的姑娘杀了。被害姑娘苏醒后成了身穿朝鲜民族服装的中年妇女,被R唤作姐姐,并夸奖R的民族意识、责难日本帝国主义。影片后半部分描写了R的想象世界。死刑执行人们围坐着举行酒宴,R和女人躺在他们中间,两个人的谈话内容正是李珍宇与朝鲜女记者的通信内容。R恢复了记忆,但始终认为自己没有犯罪,检查官决定释放他。当R打开门的一瞬间,他似乎难以忍受外面的阳光。检查官指责他的无罪意识的空想性质,并把国家概念置于R氏的自由想象之上。最后,R氏返回站在绞刑台上。

  根据CC发布的电影花絮,这部电影其实是有故事原型的。把它列为科幻片的原因是基于一个伦理学问题:

  如果执行死刑的时候,所有人以为已经对死囚执行了死刑,但是一会死囚又活过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有必要继续执行第二次死刑吗?

  如果执行,我们是在执行第一次死刑,还是在犯谋杀?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大导演布努埃尔的作品。

  修女主角一直深受教会教育,她不自觉都会大发慈悲,关心劳苦大众。

  有一天她享有了一个富贵人家的大房子,于是她想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流浪汉与病乞,与他们共享大宅,维莉蒂安娜照顾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虔诚祷告,试图为他们提供神的帮助。

  结果是,可悲之人必有可悲之处。底层的这些人民逐渐霸占了房子,并对女性动手动脚。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部电影的社会学意义在于,救济者与被救济者,二者的界限在哪里?

  底层人是否完全是不可救药的无赖,完全不值得救济?

  乌托邦的社会能不能通过财富分配去实现?

  民众的贪欲能不能成为美好社会结构构建的障碍?

  再引申,如果神要救助众生,是不是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也可以享有被救赎的权利?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是一部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的电影,但是它基本没有任何剧情。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你想象一下,你在一所大学上班,有一天对面办公室和你相处20年的老马说他要搬家了,离开这个城市。

  你和他关系还算可以,老马一直就一个人,孤家寡人的。

  这些年打过几次牌,约过几次饭局。

  人就要这么走了,你想着临走前要不一起聚聚。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于是就有了一个饭局。

  酒过三巡,你好奇地问老马,这干好好的为啥要走?

  拉马又喝一口酒,说给你说个事。

  我不是说不想走,我是不得不走啊。你没发现我这些年相貌没啥变化吗?因为我长生不死。

  你觉得老马喝多了,在场的一干人等也觉得老马喝多了。

  大家开始起哄。

  来!你给我们证明。

  老马最后侃了几个小时。

  看完电影,我都开始相信老马确实是山顶洞人活到21世纪了。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1971年夏天,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叫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学教授,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对外征召了大约24名心智正常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为期14天的模拟实验。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些志愿者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12个人充当警察,另外12个充当囚犯。

  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监狱制度执行,囚犯分别被“警车”押送到监狱,然后被搜身,清洗消毒,穿囚服,右脚戴脚镣。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随着试验的深入,这个试验中的所有人,都被卷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

  无论是虐待者还是受虐者,都陷入其中,每个人原来的身份都被遗忘,只有警察和罪犯。

  甚至是教授本人也深陷其中,成为监狱秩序的维持者,成为一个法官形象。

  以上就是“斯坦福监狱试验”的内容。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该试验后来被多次搬上荧幕,2001年的《死亡实验》最为出名。

  10部另类科幻片,每一部都是不一样的科幻体验~

  这项实验证明了社会中,人们所处环境对其自身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这项研究发表后,斯坦福监狱实验对美国多地监狱发生的暴动和社会现象都提供了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

  2018年,也有媒体爆料,斯坦福试验其实是一个骗局,其本身就从未发生过。

  感兴趣的值友们可以搜索新闻,对于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10部社会科学类电影,喜欢科幻的值友们记得点赞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