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蓝皮书: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 杨月)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

  课题组发现,线上聊天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上网需求,联络现实社会的朋友成为该群体网络社交的主要目的。

  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在促进未成年人交往方面大多扮演工具角色,主要为与线下好朋友保持联系提供一种途径,线上结交新朋友比例低。在网络交友方面,超八成未成年人表示,网络好友大多为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关于网络交往,30.4%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与现实好朋友保持联系,9.2%认为能够及时了解好友动态,9.8%认为与好朋友保持互动能够提升游戏体验,占比高达一半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网络与现实好朋友建立联系。同时,在面对多元化的上网选择时,线上聊天也成为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一大需求,占比高达31.3%,仅次于在线学习和休闲娱乐,证明未成年人网络社交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

  同时,报告还指出,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进行交友占比较低,现实因素影响其网络交友意愿。

  调查数据显示,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友在未成年人中占比最低,为5.5%,这主要与未成年人个人的成长环境具有密切联系,而是否能与网友发展形成长期稳定关系则具有随机性,认为可能会和可能不会共占比55.3%。具体来看,男生通过互联网结识对象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和高中生,更愿意与互联网上认识的对象进行交往,乡村未成年人比城市未成年人更喜爱在互联网上结识新对象,留守儿童与亲子关系不和谐的未成年人更愿意通过互联网交友。

  专家指出,这说明互联网交往在未成年人群体中主要发挥一种弥补和陪伴功能,根源在于对现实关系的不满足。在认识网友途径方面,“一起聊天”“朋友的朋友”以及“一起玩游戏”占比位列前三,分别为42.2%、39.7%、36.2%,说明未成年人网络交友以现实关系、互动关系以及情感交流为主,主动寻求认识朋友比例较低,占比10.3%,这也说明未成年人在网络交往过程中自主意识还较弱,结识网友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同时网络新现象的出现也扩大了未成年人网络交友的范围和选择,包括网络游戏、网络送礼物、网络评论以及网络自主推荐等,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交友形式和交友渠道。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八部,集结了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有关区域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告。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社交、网络素养、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同时,对广西、山西、湖南、内蒙古、澳门等区域情况所做的报告,均是首次进行发布。

  本书还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有不少重要的研究发现,比如,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已近饱和,手机在众多上网设备中占首位;休闲娱乐成为未成年人主要上网目的,用网表现呈现性别差异;网络视频类应用成为当下热门,超一半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存在区域差异,但与全国水平差异不大;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之一,网络内容生态影响未成年人认知发展;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主要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结交网络新朋友有限;网络模仿行为较为普遍多样,网络职业进入未成年人职业选择范围;互联网后喻文化现象盛行,数字反哺成为普遍现象;“饭圈文化”泛滥盛行,对未成年粉丝群体应予以高度关注;网络素养教育不容乐观,城乡未成年人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比例均较低。

  同时,报告指出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一些主要问题,比如未成年人用网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未成年人用网能力偏弱;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人用网程度,代际围绕互联网问题存有分歧;学校网络素养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不利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网络沉迷、网络依赖问题显现,过度用网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课题组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关注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及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缩小城乡未成年人用网差距,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亲子关系,推动代际在互联网运用层面达成共识;优化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有效干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推进夯实网络平台责任的优化和精细化工作,提高政府监管的效度和效率,进一步培育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多元施策的网络素养提升机制,共商共治,共享共育,不断增强网络文化向上向善的动力,持续为未成年人构筑网络文明,提升其能力素养。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