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天堂的另一面不是成人世界,而是你的同学

  最近流传着一篇热文,是《世界周报》采访美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戈德曼的访谈录,戈德曼是个立场站在西方的知识分子,他谈了很多中美之间的矛盾,特别谈到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其中有一点是这样说的:中国,是一个由14亿名皇帝组成的国家,每个人都想当皇帝,每个人都努力为自己和家族捞权力,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公共事务,没有那种奥古斯丁式的共同的爱,所以国家不是靠友爱团结在一起的,使中国团结的是人们的抱负。所以选贤任能制度务必做到公平公正,这是最重要的 。

  少年-丛林世界?

  这段话,也许同样充满对中国的误解和蔑视,但在看完《少年的你》之后,却是一段最贴切的概括。

  少年们所在的世界,真的是一个没有友爱、只有抱负,没有共同体、只有家,没有仁慈,只有正义的世界。每个考生都代表着一个家庭阶层跃迁的希望,但学校怎样,却没人关心。学生们都在疯狂地背题,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同学能够帮你考上北大。同样,高考是对所有人公开的,但是对于小混混,他们只能呆在社会的底层卖“苦力”。

  电影一开始,就有一个女生被校园欺凌,跳楼自杀。而周围的人,看不到任何同情和悲痛,有的只是好奇、惊讶,甚至觉得很热闹,手机不停地拍。生命就这样凋落,他们看了几眼,又回到了试卷的海洋,因为高考还有60天而已。

  只有周冬雨扮演的陈念,走过去用自己的衣服盖住了她的脸。但我们也知道,她也是半个凶手。她一直知道自杀者被别人欺凌,却不敢告诉老师、不敢告诉同学,甚至是不愿意,因为在高考面前,一切都必须让步,不能让别的事务耽误高考。

  就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而大家的生活依然继续,高考倒计时依然每天变换着数字。

  暴力笼罩的青春

  而整部电影讲的,是另一个鲜活生命的折磨,或者说,两个边缘少年的折磨与抗争,一个是成绩排名前十的三好学生陈念,一个是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小混混小北。小北的生活,我们可以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到,他们的生活除了打架,就是打架,浑身罚写不完的荷尔蒙。而陈念的生活,我们可以在《青春派》里看到,除了做题就是做更难的题,所有的压抑和不自由都留到高考后再说。

  按理说,这两个人是无法产生交集的,两个人属于不同的青春片类型,但是因为校园欺凌,因为少年暴力,他们走在了一起。陈念需要小北的保护,而小北,没有钱也乐意这么干,是因为需要陈念的陪伴、关怀乃至爱。小北是那种表面蛮横内心缺爱的人,陈念的一吻让他感到温暖,而平常的关心之语,对于这个无父无母的混混来说更是久旱逢甘霖。

  两人有不同的行事法则,对于陈念来说是忍耐,对于小北来说是暴力。陈念想过报警,甚至为了朋友的自杀选择了报警,但警察的到来却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打击,班主任调换、自己被围堵,文明执法的警察并不能带给她及时的帮助。小北的出现给了他力量,他直接的暴力让她感到温暖、安全,也让她能够熬到高考。

  无解的救赎之路

  但是校园欺凌的残酷远远不止于此。两次巧合断送了陈念的美好生活,一次是小北意外被警察拘押,导致陈念没有人保护,被魏莱带着一伙人凌辱、剃头、拍裸照,一次是魏莱各种纠缠,侮辱,让她一气之下推她滚下阶梯,直接摔死(可能没死,但也近乎断气)。陈念熬到高考的计划已经失败,为了挽救他们的“未来”,两个少年来了一次黑色的“合谋”。

  小北一口气揽下了所有的罪行,强奸罪、杀人罪、逃逸罪等等,虽然是少年犯,罪行也要做很多年的牢,而陈念则伪装成被强奸者,顺利参加高考,逃离这个可怕的世界,可怕的校园。警察发现了可疑之处,想尽各种办法,苦肉计、攻心计,试图瓦解他们的防线,可怕的是他们不为所动。

  这一决绝而可怕的“阴谋”,是少年在饱受欺凌之后唯一的抉择,以暴易暴,以恶抗恶,道德已经无法判断他们,从常识来讲,他们却让我们感到同情。

  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灵魂的挣扎,他们无望的反抗,他们在“罪”之下的“罚”。

  在《狗十三》里,我们见识到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冲突,父亲代表的理性的成人世界,压抑着年轻人自由的追求。而在这里,我们见识到了另一种更可怕的冲突,未成年人会带来另一种非理性的伤害。中国少年承受着考试工厂的压榨,同时,他们也面对着同龄人的欺凌。

  小北觉得,这个世界读书没用,要么欺负人,要么被人欺负。陈念的出现让她觉得,也许上大学真的能改变命运,能进入到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用欺负人,也不欺负别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陈念,用江湖上的“舍命为君子”帮助陈念。

  而陈念,却背负着道德上沉重的罪与罚,爱与痛,踏上了一条名牌大学之路。她用小北的青春献祭,换取自己的未来,这种负罪和亏欠,比父母的恩情都要沉重。

  电影最后,她选择了自首忏悔,也许这是中国特色的电影结局,但即使她真的进入了大学,是否能够像小北说的那样“我保护你,你保护世界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