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量最大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伊尔76五十岁了

  在运-20诞生之前,我国军用大型运输机还是那20多架分几个批次引进的伊尔76

  (英文:IlyushinIL-76,俄文:ИльюшинаИл-76,北约代号:Candid“耿直”)

  ,其中不乏二手机,如果2004年那份34架全新生产的伊尔-76MD、4架伊尔78加油机没有因多种原因落空,那伊尔76可能到现在还是顶梁柱。

  在运-20研制成功量产装备之后,无论是载重量、货仓尺寸、机载设备水平都远高于上世纪60年代末研发的伊尔-76,不过伊尔-76作为世界航空史上产量最大的一型大型军用运输机,从军后履历辉煌,我们还是要祝贺一下它的五十岁诞辰。

  

  1971年3月25日,第一架伊尔-76原型机在莫斯科霍登场的伏龙芝机场进行首飞

  1971年3月25日首飞的伊尔-76是苏联第一款采用涡扇发动机的军用运输机,此前无论是伊留申还是图波列夫、安东诺夫亦或雅科夫列夫这几个苏联研制运输机的设计局,产品都是涡桨动力,美军装备的C-141是世界上第一种涡扇动力战略运输机,1965年服役,在越南战争中,从美国本土横跨太平洋(经停夏威夷、关岛等基地),往越南投送兵力物资,令苏联非常眼红。

  

  美军的C-141运输机

  当时苏联的航空工业部长杰缅季耶夫对伊留申设计局说了句名言:我受够了那些’风车’了,运输机要更快速,高可靠、高质量、易操作和维护、自持能力强、耐用并且适应简易跑道......你们可以做到,干吧!

  这位苏联航空工业部“终身部长”的确老道,一口气就说出了军用运输机的标准属性。虽然有图波列夫、安东诺夫等好几个设计局搞运输机,但研制涡扇动力大型运输机的指令直接给到了伊留申设计局,苏联给伊尔-76定下的指标当时可算最严苛的,载重量40吨,6小时内飞5000公里,能在简易跑道起降,在-70-45摄氏度气温下,并缺乏保障基地的情况下,能使用90天,正常起飞和着陆重量下,起飞滑跑距离不超过900米,降落低于500米。

  

  从1966年6月苏联起草新型运输机项目,1967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下令研发,到1971年3月25日首飞,速度非常快,两个月后就直飞巴黎参加了当年的航展,和军中前辈安-22(载重80吨飞行5000公里)相比,伊尔-76载重只有一半,但伊尔-76服役后,安-22就停产了,只生产了85架。苏军还是有眼力的,在其后苏联多次作战行动中,伊尔-76的表现都不负众望。

  

  飞往阿富汗的伊尔76机队

  70年代服役的伊尔-76当然不能不提及1979年12月开始的苏联侵阿战争,12月25日-27日苏军伊尔-76和安-12、安-22一起承担了空运突袭喀布尔的任务,伊尔-76飞行76架次,安-22飞行66架次,安-12飞行200架次,将7700人、894件武器和1062吨物资运进阿富汗。苏军回忆大量伊尔-76降落的场景,“每架伊尔-76之间降落间隔极短,飞机刚刚停稳,后舱门就打开了,伞兵跳了出来,1-3辆BMD伞兵战车或火炮也被快速推出来,卸载完毕立刻滑跑起飞,全程发动机不熄火。”

  

  “阿富汗降落法”

  著名的“阿富汗降落”和“马苏洛夫护航”也正是在阿富汗战争中被开发出来,由于受到阿富汗抵抗力量的肩扛式防空导弹攻击,伊尔-76等运输机被迫改变降落方式,在对准跑道之前,飞机保持在3500米“毒刺”导弹最大射高之上,对准跑道后,飞机做大角度俯冲快速降低高度,在距离跑道1公里时,降至100米左右随后着陆,这种降落方法,大幅缩短了降落时间,增加了下降速度,使得“毒刺”导弹难以锁定发射。

  

  “马苏洛夫”护航

  伊尔-76等运输机每次降落都会打光96枚热焰弹,干扰毒刺导弹。同时,每次运输机起降,苏军都出动两架武装直升机护航,它们会用火箭弹等武器对周边可能藏有抵抗力量的山头进行轰击,在热焰弹未能欺骗毒刺的情况下,它们将扑向毒刺,牺牲自己保护运输机,这就是“马苏洛夫”护航,名字来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位保护战友而牺牲的士兵。

  整个战争10年当中,伊尔-76一共执行了14700架次任务,运送了整个空运量的89%的人员、74%的物资。

  

  我以前一直以为伊尔-76是款将就用的老飞机,但好几个接触过伊尔-76的飞行员朋友都跟我说,这是一架好飞机,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款大型军用运输机,时至今日,它的总产量接近1000架,有38个国家使用过或仍在使用。

  相比而言,同一级别中,美国C-141总量也就280架左右,性能和声誉都不错的“环球霸王III”C-17总产量也只有279架。现在只有中国的运-20在大量生产,但能否达到1000架的产量还值得期待。

  

  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

  伊尔-76生产线苏联时代设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该厂生产最旺盛的时候,年产50架伊尔-76,这里一共生产了944架伊尔-76,包括52架伊尔-78加油机和30架A-50预警机机体,苏联解体后,契卡洛夫陷入了困境。2005年,倒是有机会和共青城飞机厂一样起死回生,这一年中国下了34架伊尔-76MD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加油机的大订单,没想到,契卡洛夫以按协议价生产这批伊尔-76/78会亏损4亿美元为由,拒绝与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的签合同。

  

  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明星飞机制造厂正在制造新的伊尔476

  俄罗斯随后将生产线搬迁至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明星飞机制造厂(Aviastar-SP),经过改进并换装PS-90A发动机的新飞机被命名为伊尔-476,俄方称该机使用寿命为30年,包含3万小时飞行、1万次降落,其他改进项目包括玻璃化座舱,新的飞行导航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机翼也经过改良,运载能力提升至60吨,可运送225名人员。

  

  俄国防部要求从2020年产量3架逐步增加到年产10架,俄军将计划采购100架伊尔-476,并升级100架老飞机。但伊尔-476颇为遗憾的是,机体尺寸无法改动,只能维持长25.5米、宽3.4米、高3.45米的货仓,无法运送较宽较高的货物,比如宽度重量比较大的主战坦克等,这种状况可能将维持很久,俄罗斯无力研发全新的这一级别的运输机,订货100架,并升级100架老飞机也说明了这一点。

  

  伊尔-476

  伊尔-476的PS90A发动机,是苏联时代D30KP的换代产品,1979年启动研制,装备在伊尔-96-300、图-204等飞机上,推力达14.5吨,比D30KP多出2吨,同时也更省油,但苏联时代的设计仍存在维护性和可靠性问题,现在彼尔姆发动机制造联合体已经在全力研发新一代的PD-14发动机,伊尔-76的后代很可能用上它。

  

  伊尔-76天生有张笑脸

  伊尔-76无疑是上个世纪苏联飞机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新制造的伊尔476已经能飞到本世纪50年代,飞机也是有运气一说的,像同级别的美国C-17大型运输机,性能比伊尔-76好,也有不少国家采购,偏偏只生产了279架就停产了,貌不惊人的伊尔-76却有肯定超过千架产量,当初老伊留申

  Сергей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Ильюшин(1894~1977)

  肯定想不到。

  

  《联合防务》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