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区创新引领,“第一动力”激情奔涌
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创新,是时代的命题,更是老城转型突围的“华山一条路”。竞速高质量发展的赛道,站位“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坐标,玄武将创新视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科教重镇、资源大区的禀赋优势,以创新名城中心区为目标,坚持以最优环境集聚要素,推动空间载体提档升级,校地合作多点突破,创新生态优中提优。
看创新格局,徐庄高新区16年磨一剑,晋级省级高新区,铁北红山新城在老工业基地上再造一个玄武新中心,珠江路城市硅巷、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南理工科技创新园、南师大玄武科技园错落分布,“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在紫金山下串起“最美项链”。
看创新产业,高端商贸、现代金融和电子商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稳中有进,软件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率约20%,单位面积产出均居全市第一,产业链条扩容增肌,新增长极迅速崛起。
看创新生态,玄武把人才、资本、技术向创新“引流”。通过“凤栖玄梧 人才优服”体系,引育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等人才466人;联合知名专业机构组建全省首个企业并购中心;累计备案新型研发机构9家,孵化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南京选择创新,创新引领玄武。”2021年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玄武区委书记闵一峰的表态慷慨激昂,坚持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坚持走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创新发展的“玄武之路”,以奋斗创造历史,以实干成就未来,争当创新名城建设的排头兵!
空间再造,构建创新大格局
东延西进,南展北拓,“十三五”期间的南京,城市版图快速向外扩张,一个个新城新区拔地而起,强力吸附优质创新要素。反观中心城区,先发的优势逐步转变为进位的短板,在存量土地稀缺、人口结构失衡、产业转型滞后的多重压力之下,内城衰退带来的“发展焦虑”前所未有。
2018年5月,南京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玄武,为老城发展勾勒了清晰的蓝图:激活资源要素,突破空间瓶颈,做足山水文章,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集约、富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市委举旗定向,玄武大道直行。玄武区委区政府提出,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主城中心向创新中心、资源高地向创新高地转变,打造创新名城中心区。
打造“中心”、崛起“高地”,实现两个“转变”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创新人才有大展拳脚的空间,让创新项目有落地生根的载体,让创新资本有精准滴灌的土壤。
五年深耕,玄武梳理整合最稀缺、最优质、最成熟的资源,先后将铁北红山新城、珠江路城市“硅巷”、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南理工科技创新园、东大·南京设计名城纳入徐庄高新区统一运作管理,形成“一区五园”的创新格局。各大板块并非只是物理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孵化在街区,加速在园区,产业化在核心区”的发展路径,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打造高水平产城融合区、高端化创新产业区、高品质国际合作区。
分析玄武的创新布局不难发现,“1+5+N”架构的背后,既是玄武以创新引领老城更新的现实之需,也是实现区域内在平衡,构建全域创新格局的长远之计。
在徐庄高新区,苏宁易购、途牛、先声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软件与信息服务、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迅速壮大,精准医疗“百家汇”、复元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高度集聚,2000余家企业形成高密度创新矩阵。2018年,徐庄去“筹”转正,正式晋级省级高新区。今年省科技厅公布的省级高新区创新驱动综合排名中,徐庄位列第14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第一。
在铁北红山新城,曾经的产业“塌陷地”白纸作画,锚定“产城融合的典范,科技创新的引领”,整合铁北的交通、区位、环境和产业资源,用7年时间开垦出一个新中心。红山南路北侧,星河、北京电子城、复星和宝龙“四大金刚”织就一条科技创新带,率先完工的星河项目已经有30余家企业入驻。
在城市中心,珠江路短短数年完成了从3C卖场到创业大街,再到城市“硅巷”的蝶变。玄武围绕高校周边,激活创新基因,通过存量载体的转型升级,引入各类创服、创投机构,集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功能,打开“无边界”创新空间,促进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目前,玄武“硅巷”已建成30余万平方米。随着骐谷、骥谷科技产业园启用,玄武“硅巷”已从珠江路延伸至板仓片区。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玄武推动创新空间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向存量资源要增量价值,创新格局为之一新。翻开玄武“十四五”规划,中心城区在突破土地瓶颈制约上将继续先行先试,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放大主城“综合生态”优势,通过建设“虚拟园区”“产业飞地”“科创飞地”等,变全域创新为全面创新,在不增加消耗空间资源的情况下寻找新的增长点。
产业跃升,抢占转型新风口
从一季度的-6.8%,到全年的5%,2020年玄武GDP增速的这条跃升“大阳线”,振奋人心。
疫情突如其来,服务业成为首当其冲的“重灾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98%的玄武,何以逆势上扬,从谷底奋起直追到前列?宽幅震荡的表象背后,是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强化多元支撑的“玄武实践”。
商务商贸、现代金融是中心城区传统的强势产业,目前依然是玄武经济的两大支柱。但在城市多中心化的趋势下,老城的服务业优势被不断蚕食,急需找准新的发力点来对抗“空心化”。换轨变道,唯有创新。玄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融入全市“1+4+4”产业体系,聚力培育软件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新兴产业集群。
一场疫情,证明玄武眼光超前。全球生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以软件信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催生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迅速膨胀,资本技术纷至沓来。跟谁学江苏总部、麦当劳全球IT研发中心落户徐庄高新区;PNP“移动出行+”开放式平台、江苏铁塔5G产业基地在铁北红山新城扎营;帆软软件进驻南理工科技创新园……翻开2020年玄武招商成绩单,软件与信息类项目“阵容”豪华。凭借厚重的产业基础,玄武站上风口,引聚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
数字赋能,原本就是以软件起家的徐庄高新区,产业能级不断攀高。以苏宁易购、途牛科技为龙头,区区3.32平方公里的徐庄,互联网产值全省第一,软件信息产业收入增长率全市第一,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全市第一。
在生命健康领域,先声药业迎来“高光之年”——2020年恩瑞舒和先必新两款创新药相继获准上市,企业10月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13年风雨同舟,这家率先进驻徐庄的企业,全程见证了园区生命健康产业的成长。当前,先声药业与鱼跃医疗、华东医药、柯菲平、正大天晴等60余家企业形成徐庄的生命健康“产业方阵”,其中规上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随着英国CNUK、德国医谷、实担佰事等一系列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平台高效运转,更多国际前沿资源竞相涌入,技术转移、人才培养、项目引进的海外网络日臻完善,推动产业链条变粗拉长。
什么样的创新环境,就能孕育什么样的创新企业。
去年9月,农村商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汇通达成功上榜“2020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426位。这家诞生于五星系,扎根在玄武的企业,十年磨一剑,最终长成农村电商领域的“独角兽”。
去年6月,徐庄高新区企业矽力微入围“5G新基建先锋榜”,成为唯一入选的模拟芯片公司。依托技术创新,矽力微把庞大的5G基站缩小到一个普通行李箱的大小,增长空间不可限量。
去年4月,南京公布独角兽、瞪羚企业榜单,苏宁电子、开博科技、万邦微电子入选瞪羚企业,肯立科技等4家企业被评为“2020培育独角兽”。在“初创企业—高企—瞪羚—独角兽”的梯度培育体系下,玄武已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7家。
创新不休,转型不止。“以落实‘产业质效提升年’为契机,积极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规模,2021年主营收入力争达到600亿元、230亿元。”玄武区区长钱维透露,下一个五年,玄武将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机遇,主动融入区域现代化产业链,做大本地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在线经济、5G+工业互联网和精准医疗,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企业,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品牌。
资源重组,厚植营商好环境
日趋白热化的区域竞争中,能不能构建接轨国际的营商环境,有没有对标一流的创新生态,愈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生态的竞争。
空间载体与扶持政策都不占优势,主城区何以在这场“统考”中拔得头筹?玄武打破惯性思维,撬动高校院所、金融资本、第三方机构资源,精准对接企业和人才需求,优化创新的制度性供给,推动创新要素在老城集聚汇聚,奔流涌动。
翟虎渠、曹卫星等9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顾问;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融通农业、汇通达、卫岗、农芯研究院等企业主动加盟;中国邮储银行南京分行提供金融支持……去年11月30日,玄武区牵头发起钟山农业创新发展联盟,通过整合涉农资源,打造政产学研金发展共同体,实现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创新融合发展。联盟企业感慨:“站上这个平台,技术、资金、市场一步到位,还有院士级别的专家把脉问诊、定向导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法律、税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公共关系等多个维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职能部门必须借力第三方机构,提升服务水平。整合机构资源,玄武有先天优势。去年创新周期间,全省首个由园区发起的企业并购中心在徐庄揭牌,聚焦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由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清科集团遴选优质科创企业;安博克斯负责财务“体检”;锦天城律所提供尽调等法律服务;毕马威把关审计和税务;券商机构梳理上市企业的并购需求……徐庄振臂一呼,南京市场上最有代表性的专业机构火线集结,打通企业在IPO之外,进军资本市场的“第二通道”。
外部资源为我所用,有限的内部资源更应释放黄金效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是主城区的硬核优势。玄武创新推出“凤栖玄梧、人才优服”体系,在搭建“云平台+人才经纪人+服务圈”三维架构的同时,面向辖区内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发放“人才金卡”,持卡人不仅能按年度享受人才津贴,还能在医疗保健、文旅休闲、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由持卡人推荐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优先对接各类支持政策。
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投放市场,争取“首张订单”有难度。为加速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玄武区积极对接企业需求,以政府首购首用的方式帮助企业打开市场。南京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玄武区城管局在分类收运车上试点安装了一套带GPS的实时称重系统,既能掌握车辆运行轨迹,又可了解每个小区的垃圾产量。这套由辖区企业飞宝科技研发的系统,正是玄武首购首用的典型案例。
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一个更大的计划即将在徐庄高新区落地。“十四五”期间,玄武区将规划建设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将公共服务塑造成玄武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引领着产业的升级,决定着老城的未来。玄武立下“十四五”期间创新目标: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独角兽企业4家,科技型上市企业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50件,徐庄进入省级高新区第一梯队。
“玄武要发展,必须抓创新;玄武抓创新,必须争一流!”闵一峰表示,突出产业化导向,用好市场化手段,注重项目化落地,玄武将推动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源源不断的动能,争当创新的排头兵,走在发展的最前列。
本报记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