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圈子越来越窄,越长大越孤单”- 我们的交友能力在退化吗?
原标题:“圈子越来越窄,越长大越孤单”- 我们的交友能力在退化吗?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生活的圈子似乎越来越窄,与人深交的次数似乎越来越少。
我们的日常生活大多数时候都在忙碌地工作,偶尔想找人聊聊,却发现能找的人好像已经不多了。“越长大越孤单”似乎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感受。
有心理学家通过访谈发现,25岁以后,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会有所退化。
那么,朋友越来越少是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生活真相吗?我们该如何在成年后,依然拥有健康的友情生活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段友谊都是源于同学关系,也就是与我们最接近的人。
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接近性”,接近性是能提升交往的预期成功率。比如,我们不一定会喜欢高攀隔壁班出众的人,但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接近的人交往。
但是,慢慢地,好像我们生活中接近的人越来越少。
有学者调查发现,人的一生中平均会拥有64个朋友,其中一半是学校里认识的,而29岁是我们朋友最多的年纪。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用了29年时间交的很多朋友,在29岁以后,开始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越长大越孤单”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01
身份的改变拉远了彼此距离
有心理学家提出,我们成年后,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在其他关系角色中,对友情投入的时间和情感因此越来越少。
成年前,在学校和家庭中的位置,带给我们单一且明确的社会身份(孩子、学生等)。
成年后,我们的社会身份越来越多,员工、家长、领导等等。试想一下,我们白天作为一个“社会人”忙于工作,下班后可能要陪另一半和孩子,生活中能留给友情的时间和精力所剩无几。
除此之外,新的社会身份给朋友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造成了差距,给友情增加了同辈压力,朋友们会不可避免地比较谁混得更好、谁的婚姻更幸福。
02
共同话题的减少让我们变陌生
成年前,由于物理空间和生活的接近性(proximity),我们经常与同学、住得近的邻居成为朋友,和朋友很多的聊天话题都是从共同生活中而来。
以往我们的友谊,都是从共同的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建立和维持友情的成本都较小。不需要付出特别的努力去经营友谊。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成年后,每个人的生活各异,我们和朋友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友情陷入“没话聊”、“聊不下去”的窘境。
03
三观的变化使彼此产生分歧
有心理学家提出,成年前,我们和朋友在很多事情上都保持一致的观点,拥有更多的相似性能够减少朋友之间互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享受更舒适和成功的互动。
步入成年后,每个人的三观也在发展和改变,我们和朋友在很多事情上都产生了分歧。我们开始对朋友观念上的变化感到犹豫,也感受到彼此的互动不如从前自在。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虽然我们在人生的进程中会和一些朋友渐行渐远,但这并不代表成年后就无法拥有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拥有健康的友情状态呢?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一种健康全面的友谊三角模型:底层是积极性(positivity),两侧是连续性(consistenc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因此,我们想要保持稳固的健康友情状态,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01
创造积极性:让友情更快乐
虽然成年人的友情大多时候是一起吐槽这个世界,但是没有一个朋友永远想当对方的情绪垃圾桶。
除了约饭聊天、煲电话粥,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与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些新奇有趣的体验,或设定一个共同目标。比如约定每年去不同的地方旅游,为你们的友情创造更多愉悦感和新鲜感。
02
保持连续性:让友谊不断联
尽管成年后难以和朋友频繁地联系,但是可以创造机会保持联系。
适当投入时间和金钱,创造聚在一起的机会,从而了解彼此成长的步伐,感知朋友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通过给友情增添仪式感,让彼此在生命中留有重要位置。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3
展示脆弱性:分享内心真实感受
你可以试着分享一些心里话,交流彼此的脆弱和困惑,当对方看到你的真诚以及对友情的重视,同样珍惜友情的人也会与你进行深层次交流。
这并不是将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相反,是帮助你们厘清友情,增进亲密的机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