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成年节!

  20130603韦波读报

  南方都市报:奶粉质量改善靠手不靠嘴。说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奶粉质量安全,除了要严格生产经营监管,明确企业责任,开展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专项行动等之外,还明确今后将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并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体系。

  有人说给孩子们安全的奶粉是儿童节最好的礼物。确实用管理药品的办法来监管奶粉质量,措施规格之高,力度之大,跟以往的措施提高了不少档次。如果这些措施真的都能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到位,国内奶粉质量是能得到保障的,由此改变民众对国内奶粉的不信任也水到渠成。当然,提升到药品高度来监管咱们就能放心了吗?不一定,你看现在市场上伪劣假药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光有决心、光有制度是没有用的,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人的执行。不看华而不实的口号,只看切实有效的努力。希望这个关系到后代的生命健康的奶粉监管新措施,能够是老百姓美好期待的开始。

  期待是美好的,但现实也很残酷。政策措施再好,必须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好。

  京华时报:刷卡变“刷脸”更要严打。说是中央纪委关于“清退会员卡”的消息刚刚一传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出入高档会所的变相办法即迅速出笼。一些高档会所为保安全“刷脸”不刷卡,认人不认卡,只要人去了一刷就行。担心刷脸留下“痕迹”,那就认卡不认人,只要知道卡号,签个特定的名字,也是神不知鬼不觉,照样达到会员享受的效果。

  什么叫化神奇为腐朽?这就是。再好在政策到了这块善于为领导服务的土地上,一切的威力都有变成纸老虎的趋势。不能不承认,单一的退卡令,根本挡不住干部出入高档会所的脚步。你出一招,人家出十招,防不胜防。当然,清退会员卡无疑是对八项规定之后奢侈之风转向隐秘会所的跟进措施。总是跟在后边疲于奔命,最后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管人们坚信邪不压正,但担忧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引入社会监督通过媒体通过老百姓雪亮的眼睛时刻紧盯,才是最终解决之道啊。。。

  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辽宁鞍山特权车有照运营,可随意闯红灯!说是最近,有网友微博爆料,辽宁鞍山的警察协会向各理事发放所谓的“特权牌照”,还明确要求执勤交警在遇到持牌车辆时可给予多项“特别关照”,包括可不受交通管制、信号灯、警方盘查等限制。对此,鞍山公安局回应称牌照属实,并表示警察协会发放牌照没有经过市公安局批准,网友曝光后已责令警察协会将牌照全部收回,相关责任人也被责令引咎辞职。

  可这是特权牌照第一天上市吗?要是没有网友微博举报,当地公安部难道一点都不知情?如果不知情的话。交警又怎么可能遵照放行呢?特权车不是第一天出现,公众已经麻木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其实特权的不是车而是人!甚至有不少地方所谓的招商引资优惠,或者贴近服务企业给当地大中企业发放包括免收通行费、不罚款、不扣车等特权的车牌。不过鞍山的“特权牌照”更刺激,因为他是执法者千方百计把自己变成“法外公民”享受“法外特权”的努力。可想而知,在这些执法者眼里,法律究竟是什么呢?这样的法律意识和执法队伍领导们的法制水平不是一纸收回命令可以忽略不计的。

  现实中,特权就像一块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所以才在人人唾骂又个个向往的矛盾心态中大行其道,无处不在。这样看来特权牌照其实也许不算什么大事,但是背后的特权意识还是值得我们警惕。超越法律、法规、制度、道德之上的特殊权利,是对公平、公正、正义等原则的挑战,跟整个法制社会背道而驰。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之一就是要建立平等社会,可先辈们奋斗多年流血牺牲最后换来的依然是特权凌驾老百姓,让他们在九泉之下情何以堪?

  人民日报评论说,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出现纰漏不可怕;一些人脑袋里残存特权思想也不可怕。强化法制观念,尊重民情民意,敢于正视、善于应对,特权思想就不会有变现的土壤。事实证明,权力尊重权利,坚持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公信。

  南方都市报:“六一”成年节!说是周末是六一儿童节,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了一股大人“蹭过”儿童节的潮流。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集体怀旧,铁皮青蛙、竹蜻蜓、喷水枪、魔方、拨浪鼓等等这些早已淡出人民视野的“老物件”开始在网上热卖。微博上“成人如何过儿童节”更是受到热捧,比如“组织六一儿童节聚会”、“男生给女朋友买糖”、“一边唱《娃哈哈》一边跳舞”等等,不一而足。

  大人过六一,有人说这是“有童心”的表现,但也有人讥笑你这不是在“装嫩”嘛!想一想,一个30多岁的人,戴着红领巾招摇过市,没大没小、为老不尊,要放在过去,弄不好直接送精神病院去了。客观来说,现在兴起这股大过特过儿童节的风气,一方面跟商业文化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消费“兴奋点”有关,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一呼百应,集体表达、扎堆共鸣变得容易,一个人“装嫩”令人侧目,一群人装嫩,就变得堂而皇之,能登大雅之堂了。

  当然,说人“装嫩”也大可不必,平时生活人模人样都端着,借着过节找个借口。放下架子总比一本正经,绷着脸假正经要好得多。况且我们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在成人想装成儿童,而是总把儿童当大人来看。所以才有小孩嘴里说出“很黄很暴力”这样的话,“童言无忌”说真话倒成了最稀缺的品质。各种压力之下苟延残喘,大人过六一不仅是暂时释放压力,更显得眼下保有童真和趣味的艰难。而且六一每年不过一次,装萌扮嫩也就是24小时,六一一过,你还不是该交房租的交房租,该挤公交的挤公交,12点一过,马车变南瓜,公主变灰姑娘,你得瑟个啥?

  但是我们需要警惕,不能借口保护儿童,把成年人像儿童一样保护起来,成人扮弱智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整个民族的智力水平拉到儿童以下的水平看待。这是管理者需要改变的思路。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让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孩子们真正成长的经历。

  新闻晨报:交警在路口为马大哈学生准备红领巾解燃眉之急。说是在上海一个小学门口,有一个被学生称为“机器猫”的护校交警。当有小朋友因疏忽而忘了戴红领巾、绿领巾时,他会像变魔术般掏出红领巾、绿领巾,借给学生缓解燃眉之急。这个警察因此而被冠以“上海最有爱交警”头衔。据这个交警叔叔说,他当年就在这读的小学,当时忘戴红领巾要被罚写300字的记叙文和200字的说明文,每次都很头疼,所以对没戴红领巾的同学感同身受。所以才专门备了红领巾帮助同学们,不过他跟同学们约好,用完以后下午还回来!让交警叔叔欣慰的是,孩子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借出去的红领巾都及时归还,没有不还或者丢失的。

  用交警的话说,他其实就是想强化孩子们的诚信意识。借了他人的物品,用完后就要归还,这是基本的道德素养。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啊!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的培养似乎没有找到方向!

  南方日报:广州儿童参观福利院嘲笑孤儿玩的游戏傻。说是六一节刚好周末,40多个广州市民带着孩子报名参加广州市儿童福利院开放日活动,并向孤儿们表达节日祝福。一开始,福利院院长提醒大家注意要对孤儿们保持应有的尊重。但还是有城市的孩子冒泡了。在参观康复师用多媒体技术为孤儿设计的“打地鼠”游戏时,一名孩子挤出人群,大声嚷嚷“我才不玩这么傻的游戏呢!”羞得家长赶紧跟了出去教育孩子:“小声点,这些游戏是给有残疾的孤儿玩的。”还有孩子在展览室看到有球星签名的足球不由分说一窝蜂围上去左看右看,就差没拿来踢了。后来家长及时制止才没闹出笑话。

  福利院院长说了,其实父母带孩子跟福利院孩子交流是好事。但是年龄太小的孩子对到福利院参观的意义没有很清楚的认知,这些城里的孩子甚至不知道来福利院看什么,只想着是来玩的,自然把关注点放在了游乐设施上。而这事不能怪孩子,如果家长提前教育好小孩,保持对孤儿的尊重和礼貌,孩子们才不会把交流当成出游。。。

  京华时报:10岁小学生称遭“不公正待遇”患情绪障碍。说是在北京,今年10岁的小波08年在某小学就读。但是到11年,小波就被医院诊断为“儿童情绪障碍(学校恐怖突出)”,不停请假休养,后来只能休学。而小波和家长认为,小波之所以出现这些心理症状,是因为在校期间受到班主任老师“不公正及非法待遇”,家长多次找到学校、教委反映情况。但双方协商不下,家长向法院起诉要求学校和老师赔偿17万多元,并要求老师赔礼道歉。但是法院一审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老师存在违反师德的言行,也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存在。小波的情况跟学校老师教学活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驳回诉讼请求。小波及家长不服,提出上诉。目前二审法院正在积极请心理专家对小波进行专业辅导。

  情绪障碍对孩子来说比较少见,但不是没有,尤其在情绪表达受到挫折之后更加明显。虽然从证据上法律还无法得出因果结论,但是让一个孩子如此恐惧到学校上学,这本身就说明存在问题。因此哪怕最后学校不承担责任,但由此带来的反思和改进还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不仅仅是孩子,有时候他们的权利应该跟大人一模一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呵护!

  不过,孩子们有跟大人一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但并不等于他们跟大人一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每日商报:警方“诱拐”实验:零食、iPad骗走19名幼童。说是最近,浙江余杭警方在一家幼儿园做了一次特殊的模拟“坏叔叔”诱拐实验。40个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老师带到一个活动室里玩耍。老师交代了几句就离开了现场。随后,第一个“坏叔叔”走进教室,没有带任何道具,对一个男孩说:小朋友,我是幼儿园里新来的老师!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轩轩。”“你跟我去滑滑梯好不好?滑得好,就送你一朵小红花。”“好!”轩轩就这样被冒充男老师的“坏叔叔”抱走了。随后电动玩具拐走1个孩子,还跟出来1个;2部iPad就骗走4个孩子。半小时,“坏蜀黍”和“坏阿姨”拿着零食、玩具、iPad轮番上阵,骗走了19个小孩!这一幕让在隔壁教室的家长看得都哭了:平常在家里经常提醒孩子,孩子也记得很牢,应该不会上当才对啊。没想到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自信,真碰到坏人可怎么办?

  民警说:其实这个实验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幼儿对坏人并没有固定的印象,他们的世界是天真的。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提高警惕,做好防范。一个疏忽有时可能造成终身的后悔。

  现代快报:男子跳河发现没人在意,上岸再跳一次。说是最近在江苏常州,民警接到群众报警,说火车站附近的一条河里有一小伙子跳河自杀!民警赶到之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救起来。一问为什么要跳河,男子的回答让民警哭笑不得,小伙子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吸引父母关注,让父母多关心自己。而且当天他跳了两次,第一次跳河,因为没有引起别人注意,他只好游上岸之后,又跳了一次,这次总算是惊动路人和警察了。

  更让民警无语的是,电话那头小伙子的父亲并不着急,也没说要过来接儿子回家,而是很平静地告诉民警让儿子自己回去。没办法,不放心的民警只好把小伙子送了回去。最后一家三口总算谈妥了,父母说,这么大的孩子,总要找个工作,不能老是在网吧上网打游戏。小伙子也承诺,一定找一份工作,不让父母失望。

  拿生命引起别人的关注其实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冷漠。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看来父母和小伙子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谁都不能代替别人过日子,谁也没办法替别人过生活,父母包办不对,孩子依赖也不对。爱与被爱,关心还是不关心,其实都是一门学不完的课程啊。。。

  人生就是一本书,而生活更像是一个图书馆!五彩斑斓,个中滋味!

  长江商报:好友结婚无法出席,可以转账!说是最近,湖北武汉的蔡小姐接到一个报喜电话,原来是她的一位大学校友在六一节这天结婚了!而且是在襄阳办婚礼,邀请蔡小姐前往参加。从武汉到襄阳距离不短,考虑到来回路费,加上自己早有安排,于是蔡小姐最后发短信跟这个校友道歉,说没法前往,祝贺他们白头偕老!没想到校友回短信了:不来没关系,你可以直接把喜钱打到我发过来的账号上。蔡小姐顿时无语了!

  这样的份子钱,要是你,你愿意给么?不知道这样的校友同学,你是想要同学的祝福呢还是只惦记别人的份子钱呢?

  当代生活报:收费票据夹带广告单,女收费员和女乘客起纠纷。说是昨天中午,在高速公路南宁三岸收费站,发生了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纠纷:一名小轿车司机在交费时,女收费员在找钱时顺手夹带了一张广告单给司机,接着坐在副驾上的一名女子跟收费员就为这张广告单发生争执。女收费员说,那个女的动手扇了自己耳光,她不为别的,只要求当事人能现身向自己道歉;但是男司机却矢口否认同伴打人的事实,说只是用手指着收费员时,不小心碰了一下脸。不过蹊跷的是,关键的涉事中年女子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据说这事一直僵持到昨天晚上,连采访的记者都无奈撤退了,当事双方还在派出所里僵持。到底事实真相怎么样,但愿有更多的证据比如收费亭的监控录像等来佐证。但是为这样一件小事闹腾成这个样子,确实值得我们这些刚刚为孩子庆祝完六一的成年人反思,对于矛盾和纠纷,对待“不高兴”和“没头脑”,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相处。宽容是需要不断地修炼和培养的,对开车的两口子来说,不喜欢不愿意收广告单可以要求收费员收回去,大可不必翻脸争吵,哪怕现在没证据说打人,用手指别人也是不礼貌没素质的表现嘛。相信中年妇女自己也不愿意别人指着自己的脑门大骂吧;当然作为收费亭也不能强买强卖,硬塞收费单,如果是公益宣传还好说,要是商业广告这样的半强制由不得别人拒绝的做法确实有损一直以来我对公路收费微笑服务窗口的文明形象。作为主管领导,发放这样的广告单还是要经过脑子深思熟虑才行。

  当然,对于服务行业的具体服务人员,我一直认为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不高兴等等撒到她们身上,她们也是混口饭吃,发放传单也是她们工作考核之一,举手之劳帮助别人完成任务也是宽于待人的一种休养。哪怕你转身扔到垃圾箱里,但多少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在生活中打拼的人。有时候您的大度配合说不定就是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