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改革开放;西藏农村;发展成就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通过列举自1978年以来西藏农村基础条件、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农牧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等发展变化的具体数据,彰显西藏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8)04-015-07
至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历经30周年。3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牧民群众尽情沐浴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无限温暖之中,正以崭新的姿态和激昂的干劲,载歌载舞,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平安和谐的新生活。
一、30年来西藏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0年来,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牧业经济,高度重视解决好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全区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西藏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2.1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20倍以上。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5.33亿元,比1978年的39亿增长41.8%;第二产业增加值96.57亿元,比1978年的14.93亿元增长6倍多;第三产业增加值190.29亿元,比1978年的14.4亿增长13倍多,整体呈现出增速加快的强劲势头。以青藏铁路通车为标志,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市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全区种植业连续20年夺得丰收。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3.86万吨,比1978年的51.34万吨增长82.8%;油菜总产达5.23万吨,比1978年的0.79万吨增长5倍多。1988年以来,实现了粮油总量基本平衡,大部分地区实现自给有余。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30年来,自治区根据西藏畜牧业基本特点和加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确立了“控制存栏、加大出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总体方针和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基本思路。2007年全区肉、奶产量分别达22.8万吨和28.9万吨,比1978年的4.71万吨和9.34万吨增长4倍和3倍。
“菜篮子”工程成效显著。30年前,全区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吃菜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土豆、萝卜、白菜长期占据餐桌,很多蔬菜品种靠从区外调运。从有统计记载的1981年看,全区蔬菜总产只有2.59万吨,人均占有量不足14公斤,到2007年,全区蔬菜品种达90余个,产量达45.06万吨,比1981年增长了17倍。
(二)农牧业和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30年来,国家对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广泛组织动员农牧民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先后在30个县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建设;在29个县实施了畜产品基地、防抗灾基地和牲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15个县实施了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在27个县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在19个县实施了牧区草原建设;在30个县实施了天然草地保护与建设项目;在30个县实施了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在10个县实施了优质青棵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了自治区农业中心综合项目等9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自2005年以来,全区每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保持在250万亩,改造低产田150余万亩,人工种草160余万亩,草场围栏2,200余万亩。
目前西藏284万人口中,80%以上是农村人口。近年来,国家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首要任务,不断加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过去5年,自治区对“三农”的投入达165亿元,比上个5年增长了1.3倍。
西藏自治区认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安居工程建设。截至2007年底,自治区政府为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3.16亿元,地县配套投入2.99亿元,全国援藏资金投入1.47亿元。完成11.4万户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受益农牧民达59万人,人均住房面积达36.4平方米,人畜混居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善。自2003年以来,通过改水、改厕、通电、通邮、维修乡村公路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共解决了106个乡镇、1,490个行政村通公路、102万农牧民安全饮水、111个中心乡镇通邮和3,712个行政村通电话的问题,解决和改善了65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新建78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这些均有力推进了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农牧业科技发展迅速
30年来,农牧业依靠科技从原始状态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迈进。全区农牧业坚持以良种推广应用为龙头,突出实施了种子工程、农机化工程、沃土工程、肉食工程、乳品工程等农牧业科技项目,引导实用技术从推广应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高效日光温室种植蔬菜、地膜覆盖,早作农业、种子精选包衣、复种套种、秸秆微贮、冻配改良等一批先进的农牧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大面积推行了丰产方、模式化栽培等新科技。各项技术措施的有机结合和综合配套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和乡村干部三结合的科技承包活动应运而生,使科技的综合增产增效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如今全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32%以上。
太阳灶早在农牧区普遍应用,而且自2006年以来,在5个地(市)、23个县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建成沼气池9,800多座,共有13,217户农牧民用上了清洁、环保的能源,扎实推进了以农村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
(四)乡镇企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
30年来,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坚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大力支持、多种驱动”的方针和“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四轮驱动的原则,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特产品加工业、建材工业、支农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能源有保证、交通便利、经济活跃的城镇集中,使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质量同步提高。“十五”以来,西藏乡镇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其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并且在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2007年,西藏自治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3.5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达30亿元,均比1978年增长12倍以上。西藏还加大培训农牧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全自治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48家,联系会员12.64万人。
(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0年以来,随着粮油肉基本自给目标的顺利实现,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调减低产劣质品种种植面积,增加高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加大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种植力度。全区粮经饲作物种植比例调整逐步适合增收目的,2007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长1.8倍多,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2倍。
特色农牧业发展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动力。从2003年开始,集中各涉农部门资金、技术力量,着手实施了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截至2007年,全区7地市共实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等383个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多元。通过实施特色农牧业项目,实现总产值7.08亿元,实现总收入5.31亿元,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10.9%来自特色农牧业。
(六)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作为农牧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一切工作围绕增收展开,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2007年的2,788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1倍,农牧民现金收入所占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开始呈现。
全区农牧民人均占有肉、奶产量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摩托车、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照相机、电话等高档和现代用品已经走进农家牧户;农区家庭住房普遍实现楼房化、玻璃化、彩色化,室内装修越来越豪华;人们的首饰服装越来越昂贵漂亮;饮食越来越讲究。西藏农牧民消费结构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2006年,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9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多。牧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方式得到明显转变,全区牧民定居、半定居率达90%以上。政府一直免收西藏农牧民的各种税费,并对西藏农牧民发放医疗、教育、化肥、农机具购买等各方面的补助。在过去几年中,西藏重点扶持人口由107万下降到27万人,农牧区“五保户”供养标准由2002年的588元提高到2007年的1,500元。2007年,西藏将农牧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特困农牧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牧民碘盐推广人口覆盖率达到40%。
(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局势稳定统筹部署、统一安排,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前提下,开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青壮年文盲率由1978年的40%下降到2007年的4.8%,“两基”攻坚规划确定的任务全面完成,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2%,初中入学率达到90.7%。“三包”学生补助标准由2002年小学生每生每学年600元、初中生每生每学年800元分别提高到2007年的1,200元和1,325元。基层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改建了58个县级卫生服务中心,新建553个乡镇卫生院;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由2002年的30元提高到140元;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取得重要进展,覆盖城乡的卫生医疗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健全;农牧区药品监督网络和供应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人口发展和优生优育工作得到加强。
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到2007年95%的乡镇和76%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已建成“村村通”广播电视站6,000余座,72个县(市区)中已有42个县(市区)全面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8%和86.9%,农村电影放映平均每村每月达1.6场;建成了乡村文化站(室)700余座,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村的五级文化网络;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常抓不懈,有效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农牧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2001年,西藏农民体育代表团参加全国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夺得历史上首枚金牌;2004年参加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夺得两枚金牌,获得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八)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成效显著
农牧业生产装备达到一个新水平。截至2007年底,西藏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9.8万台,耕、耙、播、收机具达9.6万台,场上脱粒机械达到3.7万台/部,牧业机械达1万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达1.2万台,农机作业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区完成机械、半机械耕翻面积200.7万亩,作业面积达63.3%,机械、半机械播种面积达205.3万亩,作业面积达68.9%,机收面积216万亩,作业面积达61.3%;同时,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抓好农机专项购置补贴实施项目,2007年完成农机购置项目总投资864.8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250万元,地方、群众自筹614.78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1750台/部;服务范围涉及22个乡镇,服务面积达19.24万亩,受益农牧户达10,537户、62,037人;农机化肥等补贴政策实施后,使全区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将机耕面积提高到90%,机播面积达到90%,机收面积达到70%,分别比2005年增力口20%、18%和33%,综合效益在500万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村发展和农村工作的基本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西藏农牧区所取得的历史性发展成就,令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面对这些成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
1978年以来,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座谈会的召开都带动了一次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西藏的改革开放工作。特别是自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深化改革:一是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确立了以家庭自主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二是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经济模式,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别是把乡镇企业、多种经营业的发展摆在了高度的战略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放开搞活农畜产品市场、流通,积极引导农牧业生产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四是突破单纯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工作模式,确立“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牧业的增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中央的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是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重大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工作。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兄弟省(市区),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西藏农牧业、农村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精神,把援藏工作重点向农牧业、农村和农牧民转移,在人才、资金、物资、技术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援和帮助。投资力度的加大和人才、技术援藏工作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科技含量,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农牧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
(三)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是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政策上对西藏农牧业和农村给予了重大倾斜: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明确了关于农牧业和农村的六项政策,在农牧民减负政策的落实上,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要求,确保了农牧民负担控制在上年纯收入的2%以下,使西藏成为全国各省(市区)中农牧民负担最轻的省份之一。
(四)深化改革是西藏农牧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30年来,西藏农牧业和农村经历的改革,每次都给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农村的发展变化。一是彻底变革了西藏的社会制度,废除了封建农奴主所有制,确立了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二是突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传统计划经济,确立了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给“两个长期不变”政筇赋予新的内涵;四是打破草场“大锅饭”,积极推行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初步实现草场“责权利”三结合、“管护用建”四统一;五是加强农业立法、强化执法。有关农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广大农牧区宣传实施,保护了农牧民的利益,并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西藏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祖国统一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放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局势稳定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做到了乡乡有党委、村村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真正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共奔小康的坚强战斗集体;二是坚持把农村的稳定作为全区稳定的基础,把维护农村稳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前提,在广大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达赖集团作坚决斗争,坚决抵制和打击达赖集团对农村的渗透;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治乱治愚为重点,紧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结合,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1992年,自治区党委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96年开始对全区寺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在全区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从2005年开始又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几次大的学教活动,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既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增强了基层干部群众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巩固了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科学发展观与西藏实际紧密结合是西藏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途径
选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发展,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成果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实际能力和行动的具体体现,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统筹发展,逐步改变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工业支持农业,城镇带动农村,关心农牧民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继续确保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30年;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西藏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R].2008—01—16.
[2]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计划草案的报告[R].
[3]西藏统计年鉴(2001)[Z].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西藏日报,2008—04—12(7).
[收稿日期]2008—04—14
[作者简介]次顿(1949—),藏族,西藏江孜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藏农村经济研究。(西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