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90年记忆如何传承
五四青年节,一个年轻又年老的节日,说年轻是因为它是青年人自己的节日,说年老是因为它已经90岁高龄。光阴荏苒,当1919年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逐渐被人淡忘,当青年人不断被消费主义商业浪潮侵蚀,一些知识界前辈发出了当代青年“有青年,无五四”的担忧。
经过90年薪火相传,“五四”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集体记忆。青年人如何走近“五四”那段历史?青年个人如何以崭新的方式传承这段集体记忆?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关注一个90岁高龄的节日如何焕发新活力。

2009年4月28日,40名北新桥地区青年在北大红楼旧址重读入团誓词,并从红楼出发,沿天安门、东交民巷,历时3小时到达赵家楼遗址,重走了五四路线。记者王贵彬 李毅哲 摄影报道
记忆:90前的历史如何走近?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在集体组织中度过五四青年节的经历。五四纪念大会、杰出青年表彰大会、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等等。但对于每个人而言,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关于“五四”的记忆也不尽相同。
“1979年5月4日,我加入共青团。这一天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是班里的第一批,特别自豪。”
“印象特别深的是高三那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给我们这些年满18岁的学生举行成人仪式,宣誓之后,真有种瞬间长成大人的感觉。”
“大三的时候我参加话剧《青春之歌》演出,五四那天首演,当我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那句经典台词的时候,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太难忘了。”
然而,随着1999年五一黄金周长假的推行,5月4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却逐渐淹没在人们高涨的出行热情中。“有长假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组织过活动,我们也想过,但常常找不到‘组织’。”江苏大学的大二学生宗俊告诉记者。

2009年3月23日,展览吸引了大量中学生参观。当日,“闪亮的青春——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型图片展览”在香港大会堂拉开帷幕。翔实的历史图片及文物档案,将90年前这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再现于参观者面前。新华社记者 张凤国 摄
一位长期从事青年工作的高校团委书记认为,这几年,五四青年节给青年的印象不太深刻,很大原因还是被长假冲淡了。尽管从2008年开始五四青年节有了半天法定假期,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和企业只是把半天假当作福利,并没有举办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的活动。
一项对北京、上海、山西等地11所大学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有80%的受访大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五四运动,但主动去了解五四的学生不到两成。当被问到五四精神实质时,绝大多数人只选择了“民主”和“科学”,而“爱国”、“进步”和“个性解放”却被忽视了。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五四青年节并不陌生。”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大三学生戈升告诉记者,关于五四那段历史,高中课程都已经学过,考试也曾经考过。但进入大学以后,一些同学就不怎么关心了。“现在同学们更关心实习、考证、就业等话题,很少谈论五四精神这方面话题。”
———— 相关报道 ————
◎ 放假半天,能否拯救“五四”青年节?
25岁的公务员小张说,以前“五一”长假期间,他不是回老家看望父母,就是和朋友一起外出旅游,青年节总是很平淡地过了。往年“五四”单位也很少搞纪念活动,即使有活动,参加的人也很少。自己在“五一”长假期间,几乎想不起还有一个“五四”青年节。 【全文】
◎ "五四"不是历史的回声
“五四”并不是悠远的历史回声,也不是寻常的暮鼓晨钟,更不是被供奉的彩塑,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炽热地“活着”。活在人们的争论中,活在每一次历史的大变迁后的思考中,活在一代代中国人对五四代表人物历史命运的不衰兴趣里,也活在人们总是在用它来与现实生活的对照中…… 【全文】
纪念:集体记忆如何个体化传承?



2009年4月28日,河北省举办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歌咏大会,以“青春,与祖国同行”为主题,共分为“革命的青春”“建设的青春”“奉献的青春”三个篇章,通过《毕业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相信自己》等经典歌曲,歌颂各个时期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光辉历史和精神风貌。 新华社记者巩志宏摄
接受记者采访的很多青年人表示,在这个有着特殊含义的节日中,他们非常期待那种在集体中度过并纪念五四精神的仪式感,这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而言,都是不能忘却的记忆。然而,由于缺少集体活动的参与和支撑,加上现有的集体活动缺乏吸引力,青年人的个体化传承正面临危机。
“‘五四’是融入国人血液的集体记忆,需要集体活动作为载体来传承。”南京青年市民张荣生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参加过纪念五四的活动,似乎一毕业就感觉不是“青年”了。已经参加工作2年的他,非常希望以自己方式纪念五四。“我今年已经报名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打算5月4日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
记者走访南京一些高校发现,由于形式老套、缺乏新意,五四纪念活动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50年前是表扬先进、诗歌朗诵,50年后仍然是这些活动,怎么能够吸引现代青年人?”南京一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殷婷接受采访时表示,和父辈们相比,当代青年更个性,价值取向更多元,传统的纪念活动已经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求,高校和各级团组织应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活动形式。
2008年,五四青年节有了半天法定节假日,节日的过法随之有了更多的选择,围绕谁该过节、该怎样过节的讨论成了人们热衷的话题。然而,一些企业和单位并没有按规定放假。
“虽然国家有规定,但我们公司并没有执行。”在南京一家外贸企业工作的崔小姐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只放了“五一”3天小长假,并没有放青年节的半天假。“公司领导只注重过五一小黄金周,考虑的是如何组织职工出去游玩,如何组织大家开心度假。至于是否组织青年员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纪念五四运动,根本没有纳入议事日程。”
“我想国家这次规定的半天假期,不仅仅是对青年人的福利,更是释放一个信号,号召广大青年利用假期参与到纪念五四运动、传承五四精神的活动中来。”南京团市委书记邢正军认为,不管是参加集体活动还是个人活动,只要契合五四精神、有利于青年成长,都应该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