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昔日童星(组图)

  

  秀兰·邓波儿

      我们难以一一介绍国外那些沉寂了或者仍活跃着的童星,那个数量不是一个版面所能容纳下的。所以在这里,我们能做的是大致总结出不同的童星之路,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所有的童星,无论美满与否,同样的是,背着“童星”的沉重包袱踽踽独行在他们各自的成长道路上。    

      如同《彼得·潘》其实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童星也是在成年人的审美里创造出来的传奇,尤其是在好莱坞,在一个更加成熟的商业体制里,童星的命运更加跌宕起伏。童星不是一份可以做一辈子的职业,孩子必定要长大,秀兰·邓波儿后来不再是明星,麦考利·克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出现在大银幕上,娜塔丽·波曼也会感慨:“我觉得我再也无法超过我曾经的角色了。”金铭感慨不是每个人都是泰勒,但泰勒的童星时代其实并不辉煌,一直到她16岁以一组性感照片摆脱少女形象之后才深入人心。真正在童年一直红到成年的人只有迈克尔·杰克逊,但谁都不知道他的童年阴影,到底有多么深不见底。其他真正意义上的童星,在或许每个喜欢他的人心里,其实都企盼他永远不要长大。从这个意义上说,童星其实是一份悲哀的职业。    

      秀兰·邓波儿    

      在好莱坞当红的时候,国内无人识得她,但这不妨碍如今她的全集在中国随处可见。秀兰·邓波儿浓缩了童星的种种特点,脸蛋要胖乎乎的,眼睛要闪闪发光,但却要装得很像大人。看秀兰·邓波儿在一群成年人的陪伴下有模有样地跳起踢踏舞,以成年人般的敏捷与成年人对话,你会发现,成人津津乐道的童趣是一个幼小的身躯里装着介于孩童和成年人之间的思维,一种孩子的世故,却并非是一个真正懵懂的儿童世界。

      而等到秀兰·邓波儿开始真正发育时,成人却无法接受这个小宝贝已经发育的现实。1939年《小孤女》里她开始发育,自这部片起,她开始被她的观众所抛弃。之后她致力于从政和家庭,走上了另一条道路,甚至在1974年担任美国驻加纳大使,不可谓不成功,但人们愿意记得的,还是10岁以前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