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日历》新审美:传统文化日常化
又是新的一年初始,迎新随书出版的日历很多让人眼馋:企鹅图书10周年纪念日历、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的珍藏版《红楼梦日历》,还有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研究小组编著的《2015年中国传统美食台历》。与其说它们是一台日历,不如说他们是一种艺术品,前衔历史,却又陪伴着每一天的普通生活。
而其中《故宫日历》独领风骚,因其强大的馆藏支撑与传统文化底蕴,掀起了新的文化风潮。
追根溯源:《故宫日历》的“民国范儿”
《故宫日历》初版于1933年,但只出到了1937年。封面和日期、节日、节气所用字体,除个别外,均采自院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每日一张故宫藏品图片,包括书画、陶瓷、玉器、漆器、青铜器、珐琅器等在内的珍品交杂穿插。
1925年故宫博物院落成,通过这样一本带有故宫珍宝插图的日历将曾经只有天子一人得见赏玩的艺术珍品使普通人也有“一见芳颜”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年间的《故宫日历》更像一本艺术读物,由文化平等可窥见人人平等的社会风向。据说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
1930年代的故宫博物院尽管只是新起之秀又处于动荡之中,但是已经在探索走向一个博物馆的现代使命——使公众有更多接近性,传播文化。 2009年,曾湮没在历史中的《故宫日历》被重新发现,并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复刻版”重见八十余年后的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