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考发榜后“危险72小时”

  24日是查询高考成绩的日子,各批次录取分数线随即公布。合肥一位考生疑因成绩不理想,查得分数几小时后,从27楼坠落。救援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但已经晚了,男孩永远回不来了。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据6月25日《安徽商报》)。

  对于很多高考考生和他们的家长而言,十年寒窗努力,只为高考榜上有名。24日开始,全国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发布,这既是他们急于想知道的结果,也不免有更多忐忑,尤其是对于不少平时刻苦努力、成绩不错,考场发挥又“自我感觉良好”的考生和家长,面对与自己预想差距很大的得分,心理上确实一时难以接受。正值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些孩子在父母亲人的眼里,期望值本来就很高,面对这一重大落差,会对父母的期望产生极大的愧疚感,很容易一时想不开。高考发榜之日,极少数失意考生出现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现象并不罕见。近几年考分公布之后,几乎都能见诸媒体报道。

  高考是一道关,这些年来,一届一届的高三学子包括他们的家长都在为过这道关而煎熬,考试前打气鼓劲,处处弥漫着“视死如归”豪言壮语。两三天的高考,几乎是全民参与而又全民避让,处处充满着“紧张”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会影响到学子的发挥。高考结束,刹那间又是一片欢乐放松,旅游、聚餐、谢师宴忙的不亦乐乎。但也仅仅半个多月之后,迎来“发榜”的日子,却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媒体忙活着追逐热炒各路“高考状元”,家长则忙着相互打听各自孩子的分数。唯有考分失意的孩子,他们仿佛被这个世界所冷落,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和同学诧异的面孔,甚至不堪回首曾经的豪言壮语,当尚未成熟的心理难以承受这种失落与无助时,就像合肥这位18岁的男孩,纵身一跳,将自己送到另外一个世界。

  18岁是从孩子走向成人的一个起点,大部分高三学生正处在这个年龄段,人生全部的精彩其实都在18岁之后,高考不过是这百米跨栏中的第一栏,无论是踢倒还是摔倒都不是人生的全部。在这一点上,不仅考生自己要有接受失败的心理,考生家长尤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现代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但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决不取决于这么一次高考。退一步说,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明年考不好还有后年,我国的高考政策并没有年龄限制。其实,对于孩子最大的压力不是考分失意,而是对父母所期望的一种愧疚感。在这个时候,考生的家长首先就要亮明态度,给与孩子最大的包容与安慰,父母脸上稍有一丝不快,都会给心理脆弱的孩子以“致命”的伤害。

  我们不知道这位合肥少年究竟考了多少分,更无法得知跳楼少年的家长对孩子“考的不理想”的真实态度。从报道为数不多的文字中就不难看出,少年就读于合肥的一所名校高中,可想而知,能够就读省城高中名校,父母家长无论是在经济上、精力上都有很大的付出,这与他“考的不理想”存在很大反差,形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报道说,出事前其父亲和爷爷也曾进行过劝说,“可惜没劝住”。笔者实在不想再责怪失去爱子的家长,但又不能不为这样的家长感到痛心,把孩子抚养至今很不容易,把孩子送进“高中名校”,希望孩子同样也能考出好成绩,甚至进入名牌大学,这样的心理谁都能够理解,但却恰恰忽视了孩子的心里感受,没有做好充分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上名牌高中是一种压力,父母的巨大付出是一种压力,平时言谈话语中所流露出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更是一种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尚不能彻底压垮考分失意孩子的心理底线,带有某种“埋怨情绪”的劝说,无疑让孩子彻底失去了重心,悲剧无法避免。

  其实,高考发榜,也存在着“危险72小时”,尤其是对于像跳楼少年这样的考生,如何度过这“最危险”的72小时,让孩子从极度悲观的压力中走出,家庭和社会都需要负起责任,家长切忌不要拿熟人家得分高的考生同自家的孩子比,社会尤其是媒体不要再去刻意炒作某些“高考状元”去刺激失意的考生。高考状元未必就是人生的强者,高考一次失意更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丢分,多鼓励得分失意的考生,激励其挑战失败的信心和勇气,远比为“高考状元”锦上添花对社会更有实际意义。(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