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诈骗之手伸向未成年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随着使用量的逐渐增大,现在网络诈骗不法分子也盯上了未成年人。孩子的心智不成熟,缺乏独立辨别是非能力,极易被骗。

  现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手段多样、案例多发,对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国家开展“清朗”专项行动以来,网络环境得以有效整治,除了日趋完善的顶层设计,广大未成年人及家长也要增强防范意识,方能得到全面保护。

  “熊孩子”偷偷充钱的事情屡见不鲜,并发生多起以“扫码领取明星福利”“赠送游戏皮肤”等理由,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未成年人最易上当的诈骗手段有哪些呢?

  一、网游虚拟交易诈骗

  不法分子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典型案例:2022年3月,重庆市马某某(12岁)在快手刷短视频时,看到免费领取游戏装备的信息,便根据指示加入某QQ群,在客服引导下领取游戏装备。随后客服以账号被冻结为由,要求马某某转账进行账号解封。马某某先后转账5笔共计4300元,事后发现被骗。

  二、“明星粉丝QQ群”诈骗

  不法分子经常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

  典型案例:2022年2月,陕西省秦某(14岁)经朋友推荐加入某“QQ追星粉丝群”,通过群内管理员介绍参加刷单返利活动。秦某扫码进行刷单操作后,管理员以秦某为未成年人为由,要求进行身份审查,并缴纳8000元的审查保证金。秦某便用其母亲账号扫码支付,事后发现被骗。

  

  涉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屡禁不止,且这些常见的诈骗手段用在未成年身上屡屡得逞。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让其不受诈骗侵害?其实,家庭、社会、校方、平台等各方都应肩负起责任。

  给孩子树立反诈骗意识,家庭教育的力量是很重要的。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可能存在的网络风险,向未成年人讲解防骗知识和典型案例,强化其自我保护意识,家长要做好小朋友们的防骗教育:不贪小便宜,不相信陌生人,不转账汇款。另外,家长也应注意关注自身账号和信息安全,切勿将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及密码等告知未成年人,或者同意未成年人随意绑定、使用,关注自身及未成年人相关账号的使用情况,防止未成年人轻易转账。

  学校开展反诈宣传刻不容缓。学生除了放假,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这需要学校及老师共同引导,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帮助孩子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明辨哪些是属于网络诈骗并远离它们。

  

  从打击网络诈骗、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平台自律最为关键。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供给方,应依法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实青少年模式,通过技术手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升自我监管水平,及时监测平台信息,对可疑账号进行查封,对可能涉及诈骗的内容传播尽早干预,完善包括实名制、诈骗举报、安全防控等一系列机制,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欺诈行为零容忍。同时,相关执法机构也应对平台监管存在漏洞而未能履行责任导致严重后果的进行严厉追责。

  

  在防范未成年人诈骗上,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筑牢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防护网”,确保孩子们享有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