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军旅文学之窗》丨大哥

  央广网1月24日消息(陶光勇)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里有人参军,他(她)就是全家人的光荣和自豪。即便退役多年,他(她)的军人风骨,依然会影响着整个大家庭。今天的《军旅文学之窗》,播诵散文《大哥》,带您认识这样一位参过军的兄长,感受他的退役人生和军人本色。

  

  (图片自网络)

  我的大哥,是一名退伍老兵。18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到原38军某部,当兵几年练就了过硬的身体素质和钢铁般的意志。退役多年以后,每次提起有“万岁军”美名和“钢铁部队”之称的老部队,他总是满怀自豪,讲起他的军旅生活,更是滔滔不绝。

  还记得,大哥当年在部队时候,每次写回的家书,都会让全家老小兴奋不已。一撕开信封,他那饱含思念和亲情的文字跃入眼帘:“敬爱的双亲大人,亲爱的弟妹,你们好……”儿时的我们觉得,大哥的话句句都那么好听,每一个字都让我们浮想联翩。

  大哥探亲回家,当然是全家人翘首期盼的事情。在我们眼里,军装穿在他身上,总是那么好看,还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让我们着迷。有一回,他把那顶军帽戴在我头上,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我念高中的时候,探亲回来的大哥,还穿着军装来学校看了我,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大哥就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和希望。记得有一次,他给我和三哥一人一支钢笔,还有一张五元的纸币,鼓励我们好好读书,给我们内心埋下了发奋读书追求美好人生的信念。

  当年退伍的时候,为了多挣钱补贴家里,大哥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志愿要求去了高原艰苦地区——西藏昌都。

  虽然依旧还在外地,但他继续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那年,听说家里困难,他省吃俭用,特意从西藏买了化肥和木料运回来。从我考上大学开始,他还主动承担了我的所有开支,每月按时给我寄来生活费,还有激励我的书信。

  在昌都工作期间,大哥和嫂子结婚成家,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我的侄儿。随着侄子一天天长大,考虑到孩子上学的问题,大哥和嫂子才调回老家雅安。

  刚回来时,他在本地一家工厂上班,主要是开车,很多人都羡慕他,说他的工作舒服。也许是当过兵的缘故,大哥为人热情爽朗,人缘很好。一有机会,他常常会顺路搭上认识的婆婆大娘,顺路搭乘他们一段,下车时她们千恩万谢,有的硬要塞给他几棵青菜什么的,但他一概拒绝。

  30年前,我大学毕业了,在等待分配工作期间,我带着一个行李箱前去投奔大哥,吃住在他家里,直到找到工作单位。后来,工厂改制,大哥和嫂子进了县城,我留守在乡镇,彼此相距十来公里,我依然经常去他们家串门。

  在我看来,大哥一日从军,终生不改本色。他的家,总是干干净净的,从来不见任性的果皮或者不讲规矩的鞋袜。退休后,他每天忙完家务,也时不时去街上逛逛,不过,他逛的总是售卖《参考消息》或军事类期刊的书报摊。

  这么多年,每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国防时空”和“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收听收看。他说,这是部队当年的要求。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侄子的手机铃音都是《咱当兵的人》。

  受大哥的影响,我们俩弟兄在一起,谈话内容也都呈现半军事化,无论谈论什么话题,哪怕谈古论今纵览世界,最后的话题也都与军事相关。这么多年,在与大哥的话题里,一定是两个主题:爱军、爱国!

  如今,大哥虽然已经69岁了,但他依旧像军人那样目光如炬,说话爽快做事干练。只是,他已经有些驼背了。

  在退役以来的日子里,生活的重负并没有让他屈服,工作的困难也压不跨他的脊梁。几十年来,有很多事情,他都是默默承受,即便心中有苦,也从不肯向人述说。

  我的侄儿、他们唯一的儿子从小就有癫痫的毛病,他和嫂子这么多年一直没少操心,而作为兄弟,我也帮不上什么。侄儿成年后,待业在家,有人劝大哥走走关系,帮助孩子解决工作问题,他没有那样做。他说,我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拉关系走后门的事,我不能去做。

  后来,侄儿去大街上蹬三轮车。那个工作的难处可想而知,不仅苦累,而且还被一些人看不起。然而,蹬三轮的侄儿就像我大哥的性格一样,成天乐呵呵的,没有丝毫怨言。

  三年前的一天,大哥突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儿子没了。当时我不敢相信,再打了几个电话,才确定噩耗真的降临。原来,侄儿由于癫痫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去世了。

  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送别的时候,大嫂哭得死去活来,而我的大哥,眼睛有些泛红,流转在眼窝里的泪水,硬是被他生生地吞了下去……

  侄子去世后,大哥和大嫂带着孙子,支持儿媳妇改嫁。他说,即便省吃俭用,也要把孙子抚养长大,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就是我大哥,历经生活的磨砺和遭遇人生的重创后,依然忠诚和坚强的一名退伍老兵。如今,虽然这位老兵已经步入人生的暮年,但在我心中,他依旧是我们全家值得自豪和崇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