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虫记》:儿童世界里的“虫壳”源于成人世界里的自我
劳伦斯.大卫的《卡夫卡变虫记》绘本改编于卡夫卡的《变形记》。相较于《变形记》,这本绘本少了成人世界中无情的抛弃和疏离,它的结局更加地美好和温情,带给人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当我们要求孩子学习,指责孩子不懂事,嫌弃孩子磨磨唧唧时关注更多的是否是自身的付出和情绪从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
我们是否把自身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那些“全都为了你”“我是为你好”只是一厢情愿的单向灌输,而从未问过孩子:“你是不是喜欢?你是不是愿意?”
我想这是大多数为人父母的常态:强调付出和结果的产出比,在表面的付出中刻意强调成果的取得,而从未关注过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内心需求的世界。
《卡夫卡变虫记》从卡夫卡变成甲虫之后一系列的行为举动以及外界的态度开始,描绘出一个逼真而现实的儿童成长环境,这个环境里少有人理解并发现卡夫卡外在行为特征的变化。
这个没有人“看见”的世界,孩子和成人就是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轨道中前行和奔跑。成人只要求孩子跟上他们的速度,却从未停下来看一下,孩子是不是愿意走这个方向。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带着各自的使命,我们的使命则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分析《卡夫卡变虫记》中关于“看见”的主题,从而更好地在为人父母的路上“看见”孩子内心的渴望,付出爱与包容,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
1、寓言深刻的绘本中孩子的变化和成人的自我
从儿童视角看到卡夫卡在变化中保持本心,寻求自我。绘本中,卡夫卡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刚开始超级不适和惊讶。在惊讶中,卡夫卡拖着甲虫的身子洗脸刷牙,再次确认后,发现自己还是一只甲虫。
在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后,卡夫卡在穿衣吃饭、上学中慢慢用四只脚拿盒饭,用六条腿做算术题,享受着新身份带来的好处。与此同时,卡夫卡在图书馆看百科全书,试图在书中找到自己所变成甲虫的样子。
在这个丢失自我和找寻自我的过程中,卡夫卡依然保持着本心,从未放弃自己,亦从未在新的甲虫身份中自怨自艾,相反地,他依然乐观而阳光。这正是儿童世界里的自然纯粹和对美好的向往。大人的世界复杂多变,儿童的心性简单明朗。
成人视角中的无视和自我我们看到成人在卡夫卡变成甲虫时的态度:
爸爸盖上饭盒,笑着说:“是啊,我还是一头大河马呢。”妈妈:“你一直都是我们家的小麻烦虫。”
在卡夫卡变成甲虫之后,大人的态度如出一辙:“看不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视。这种无视是维护成人世界的权威,保持着成人在孩子心中的崇高感。父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视角,俯视孩子的世界。
成人在貌似付出的自我感知里索取着更多来自孩子的慰藉:父母付出金钱,收获外界的荣誉,父母付出辛劳,收获别人的赞许。父母的权威不容质疑,在管教与服从的过程里,在成人的付出和儿童的回报里,双方永远是不平等的关系。
那些“我想要”“我渴望”“我梦想”统统埋在儿童的心里,不被提起,不被看见。这不仅仅是儿童的遗憾,还是成人的禁忌。
自我的成人和迷失的儿童,一个家庭,却造就两个世界。明明血缘牵绊,彼此内心却少有交集。
2、生活化的细节更加衬托出儿童内心的无助
《卡夫卡变虫记》将一个个生活中的场景融入到绘本中,从起床刷牙穿衣、吃早饭,下楼梯,到出门上学、坐公交车,课堂上学习、图书馆看书、操场上踢球。生活场景的绘画和描写,让卡夫卡在变成甲虫后的细节得以一一呈现。他的内心的慌乱和无助也被一点一点放大。
刷牙时的尖牙,穿衣服的四只脚,下楼梯时六脚朝天的无法起身,都能看到卡夫卡在变成甲虫后的惊慌和无助。这种无助是孤身一人的作战,无人看见,无人支持,无人理解。
也正是细节中的种种描写,才让我们得以在绘本中慢慢体会儿童内心不被理解的无助感和失落感。
那些“为你好”“全是为了你”在绘本的影射下,慢慢地变得微不足道,作为父母大概只想在合上绘本的那一刻,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给他一个大大的无言的拥抱。
3、绘本的寓意,在看见中给予爱与包容才是人生的主题
父母的态度:无视与看不见当卡夫卡变成甲虫后,问妈妈:“你知道怎么让我变回去么?”妈妈说:“放学后再说好么?”他又问爸爸,“虫子能当宇航员么?”爸爸只是笑了笑,拍了拍儿子的甲壳。
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表达悲伤难过时,父母会说:“别烦我,小小的孩子,知道什么叫难过?”
当我们想要迫切地与父母分享喜悦时,父母会不耐烦地说:“回来再说,好吗,没看见我在忙着?”
是的,就是这样的不理解和不耐烦把无数个“卡夫卡”推得更远,远到卡夫卡异化成为“虫”,可是忙碌中的父母依然看不到眼前的孩子不再是原来那个孩子。
我们都是卡夫卡,在无视中迷失,找寻,却又不是卡夫卡,因为很少有父母能够在这场成长的对峙中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交流。
朋友的态度:我理解你,因为我也是“你”在卡夫卡坐车的路上,上学的路上,课堂上,没有人发现他变成了甲虫。只有他最好的朋友迈克尔发现了他的变化:“怎么会这样?”“疼么?”
在图书馆,卡夫卡找到了那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虫子。迈克尔说,“当然了,我就是帮你找的。”
迈克尔之所以能够发现卡夫卡变成了虫子,是因为迈克尔也是另一个卡夫卡。相似的人总能够相互理解,因为我也是“你”,所以我能够感同身受。看到变异为虫的卡夫卡的迷茫和悲伤,看到他的无助和彷徨。
在儿童世界里,只有用孩子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才会明白孩子的喜怒哀乐。
你永远不懂我的伤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父母态度的转变当卡夫卡回到家,妈妈还是没有发现他变成一只虫子,卡夫卡想哭却又哭不出来。卡夫卡无助又无奈。在太阳慢慢落下去的过程里,卡夫卡倒过来看,却好像是日出。
日出是新一天的开始和希望,也暗示着卡夫卡父母在面对卡夫卡变成虫子的态度中的峰回路转。
最终,他们发现了在天花板上变成甲虫的卡夫卡,卡夫卡从天花板上爬下来,全家人紧紧地抱住他。
一瞬间的理解和支持就像一道光芒融化了卡夫卡一天的沮丧和悲伤。
爸爸对卡夫卡说:“对不起,我之前一直没发现”
妈妈说:“对不起,我没有认真听你说话。”
大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匆忙,当你慢下来,仔细观察和倾听,你会看到那个真实的孩子。他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小世界。作为父母,你只需要走进他,发现他,爱他,无论他是男孩还是虫子。
我们不难发现那个虫壳是卡夫卡在“无爱”与“无视”中的异变,那何尝不是生活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个人内心的写照和煎熬。
结语:劳伦斯.大卫将卡夫卡的《变形记》完美地融合到儿童绘本中,寓言式的故事情节像一面镜子照出成人的内心世界,那些所谓的爱和“为你好”在镜子里,成为欲望的贪婪写照。
曾经看《变形记》只觉得,我们都是卡夫卡,善良而单纯,在无助中付出,在期盼中成长。如今再看《卡夫卡变虫记》,发现我们都是那个视而不见的父母,在一次又一次的忽视和无视中,忘了初心,忘了原始的爱的模样。
《卡夫卡变虫记》是儿童绘本颇具警示寓意的故事,它像一口警钟,在成人的考场上敲击在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心房,从儿童世界到成人世界的转换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寻,需要爱,需要一双“看得见”的眼睛。绘本的意义在于,父母能够在儿童的世界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儿童能够在绘本里看到未来。但愿,我们在作为父母的考试中都能合格,拿到优秀的入场券。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