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那些年,这些年|一石击二“鸟”
弹弓,是农家小孩的重要玩具之一,每个小男孩至少有一副弹弓在手。弹弓的“零件”构成也五花八门,弓架有的铁线扭成的,有的铁打成的,有的是木质的;皮筋有黑色的也有红色的,黑色的硬,拉着费劲,红色的软,拉着柔和;皮兜一般都是皮做的,有的找不到皮子就退而求其次,也用厚实一点的布。

恩久有一副弹弓,是由木弓架、红皮筋和赶集路上捡到的一小块牛皮组成。平常放学就用这弹弓一路上边走边打鸟。读五年级时,下午放学回家路上由于打鸟,二十分钟的路有时要一小时才到家,被阿爸阿妈教训了几次才没这样耽搁了。放学后去做什么事也是弹弓一路相伴。周末有时也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三五个一起“组团”去打鸟。但恩久打弹弓技术在同伴中也就最低的级别,命中率很低,基本就是重在参与。

身在农村的小孩,除了读好书外,大人还要安排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周末放牛、守地(把跑到自家地里偷吃专家的家畜、野生动物赶走)、捡粪,平时放学后去割猪草、马草等等,一般要到晚饭后才能看书写字。

五年级上学期的一天放学后,恩久约了同伴一起去割马草,背上背箩拿上镰刀走到村口,又遇到村小学刚放学也要去割马草的三个男生,大家一起有说有笑的往村子上面的包谷地走去时,有一个同伴急着说:“恩久,你们看!”大家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往下看去,埂子下面二三十米处,有一户人家要盖猪圈平整出来的地上,有两只大公鸡在“打架”,打得很投入,好像没听到恩久他们几个小孩的吵闹声和欢呼声。

就在此时,恩久悄悄的拿出弹弓,顺手在脚下捡了个小石子,装到皮兜里捏住,一拉一瞄一放,两只公鸡在原地头朝地扑腾了起来。“你们看,打中了!”几个同伴叫了起来。有人问:“谁打的?”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当看到恩久手里拿着弹弓时,惊愣的异口同声问道:“恩久,你打的?”恩久吓得满脸通红。有同伴说:“哦,你找了!闯祸了!”此时,主人从家里出来了,看到这场景,吼了几声让他们几个下来,同时主人进屋拿一个大簸箕出来罩在扑腾着的公鸡上面,用手拍打了几下簸箕,其中一只没事起来跌跌撞撞跑了。

不知是什么原理,活过来了,可能也只是真的打懵了一下吧。而另一只公鸡则再扑腾了几下就不动了,细看鸡头都是血。主人知道了这是恩久的“杰作”,就不准他走,要等他阿爸阿妈回来交给他们。其他几个同伴就这样嘻笑着一步三回头的上山割草了。

恩久阿妈回来知道这事,向主人赔礼道歉后,使劲揪了一下他的耳朵,嘴里狠狠地说着:“不听话!”又用细棍抽了几下屁股,领回家了。恩久用手摸了摸揪得发烫的耳朵,揉着被抽疼的屁股,眼睛里翻滚着眼泪,但不敢哭出声,乖乖的跟阿妈回去了……

几天过去了,恩久一直不明白,平时什么都打不到,那天怎么那么准,一发就中,还一中就中两只呢?为什么?
(敬请关注下一个精彩故事:他的那些年,这些年|不争气的地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