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豹2》将漫威英雄片引向了主旋律以外
  
星期五言:如果说五年前的《黑豹》是标准好莱坞科幻片模板出来的东西的话,那么如今上映的这部《黑豹2:瓦坎达万岁》则基本脱离开了商业类型片的束缚——导演在摈弃了“维护世界和平”主题的同时,弱化了故事性以及正反的对立性,转而向人物事物的内部展开挖掘;更甚者,整个电影的色调与节奏也随着主题的转移而变得更为低沉与缓慢,大量低照度下的对话戏其人物甚至连个满光脸都没有了,压抑感由生;就连那个背后默默扶持瓦坎达的美方代表罗斯,也甘愿从“千年老二”的角色退居到了“打酱油”甚至拖后腿的地位(另见链接:为什么美国人在《黑豹》里甘当“千年老二”)。如此看来,《黑豹2》独具了一丝“新好莱坞电影”甚至“美式艺术片”的气质!
只不过,它得付出遭那些看惯好莱坞大片以及不看外来片观众冷落戏谑的代价而已。
  
文:野人五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故事框架的转变
注意:几乎所有好莱坞动作大片都会走一个“游戏”的套路,即「接任务」、「攻关」、「与大boss对打」。
围绕这一套路(或者说框架)又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情节点出现——比如说在接任务之前通常会有个意外事故,让主角被迫从平凡平静的生活里跳到一个特殊地位上。再比如说攻关走到接近末端时会出现一个180度转弯,从而将大boss引出来……
  
▲《黑豹》剧照,2018
《黑豹2》你会发现这些套路消失或完全被弱化了——非但没有了什么接任务与层层公关的框子,就连传统商业动作片开端吸眼球的那五分钟东西都没了,取而代之的竟是一场“葬礼”!(那是瓦坎达国王的。而这个国王正是上一集《黑豹》的主角)
  
葬礼过后没有出现“领任务”与“公关”的故事线,取而代之的是“营救”与“复仇”。
而在这个过程里,正反角竟出现了含混而游移不定的转换,你根本找不到黑白分明的东西。
  
综上,此片虽尚存那些追杀、悬疑、动作、特效方面的大片元素,却俨然在讲故事上颠覆了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再或者说,创作者不那么重视“故事性”了。
那么去掉故事性这部电影还剩下什么?我们回到开端——可以说,那场葬礼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含蓄与压抑基调。
  
二、节奏与色调的转变
《黑豹2》几乎是在时长一半过后才真正展开攻守大战的,前面一个半小时基本是情感与人际沟通戏。或者说电影为了引出最终的矛盾冲突与对抗,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酝酿(跟《绿巨人浩克》有一拼啦),这种不急不躁层层递进的节奏绝对是反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了。
  
至于那些色调,又为人物内心情感做出了映射,比如说那个海底社会的整体幽暗、压抑与其海底统治者身世的相称互溶,比如说瓦坎达公主复仇之心与其色调的匹配。
  
  
而通常主旋律大片是很忌讳这种暗色调的,即便要表现悲伤,充其量也就是让演员来场哭戏,但暖光高光是绝对不可少的。
不得不说,《黑豹2》在用光上是很大胆的,也很反主流。
三、主旋律的转移与人设的颠覆
主流科幻大片基本上都在渲染爱、世界和平以及国家利益,《黑豹2》却避开了这些东西,转而谈起了复仇与寻找自我。
注意:这种仇恨与寻找是正反主角双向对称的。它颠覆了男主角+女配角+反角的人设架构。让人看上去没那么善恶分明。
另外,个人的仇恨心理决定了双方对抗的目的,已不再是维护和平,保卫家园的大义。于是在双方交战前各方表现出来的状态并不是斗志昂扬而是游移不定甚至分歧争论。
  
这种情况在商业片里不多见,或者说那是一种编剧上的颠覆。
电影主旋律的转移造成的另一个编剧结果便是“美国元素的弱化”!
没有了那些和平与爱国的主题,美国国家与政治层面的元素便无从插入,比如说那些美国特工、警察以及军方在剧中所起的作用。冲其量它们也就是个拖后腿逗乐的小丑角色,别无他用。
  
  
四、造型、服装以及配乐
最后说两句视觉与听觉上的东西。无可争议,抛开剧情与主题意义,去电影院看《黑豹2》将会得到纯视觉听觉上的超值享受——每个人物的装束、动作、以及它们使用的装备、武器、科技产品都让人感觉很酷,质感十足。
  
  
  
加之那些颇具实验、民族、电子类反主流的配乐,着实让这部电影具备了一定的超前性。
  
当然,前卫也好,颠覆与脱离主旋律也罢,它终归不能和受众群以及票房成为良性互助,更不能和网络平台的评分成正比,因此这种片子扑街受冷完全在意料之中。
索性去电影院一看,拿这部电影与我们的科幻片做个比较,或许能从中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