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被老百姓骂?

  #2月财经新势力#

  

  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被老百姓骂?

  作者:萝纸臆

  作为一个不是专业研究经济的普通人,笔者不清楚,在国外骂经济学家的老百姓有多少。

  反正,在中国,经济学家被老百姓骂,已经是常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在做研究时不接地气——只在问题的表面上各种大放厥词,而缺乏具体的深入研究。

  说“不接地气”,有些太过笼统,表述不够清晰,也不够准确。所以,有些人可能还是无法搞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所以,下面,笔者就以经济学家们的“计划与市场之争”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中国这些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为什么会挨骂?

  近几年,在基尼系数高企的大背景下,网络上关于民营经济之争,一直是一个比较热而敏感的话题,某些大V籍此收获了巨量的流量,底层民众的种种情绪也籍此肆意宣泄。

  而在二十大后,“共同富裕”理念的重点强调,使得经济学家们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也成了一个小热点。

  对于经济学家们的这场争论,笔者个人的看法是,非常扯淡!

  所以,在这里,笔者就以一个农民的身份,用最简单的农民思维,来聊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 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的争论,都是瞎扯淡!

  所有的农民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想收获什么,就必须得种什么才行。

  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是文化决定制度,制度决定经济。

  就此三者的关系而言,文化是目的,其余两者只是实现目的的具体方法罢了。

  一个争论,如果不谈目的而只谈方法,不是瞎扯淡是什么?

  如果目的不确定,你如何判断,方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如果目的不符合逻辑,你通过什么方法能够将其变为现实?

  比如,如果你的目的是“按需分配”,你就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因为,如果你的“按需分配”是“按照集体所需分配”,就只能在原始社会这种外部生存压力足够大、人口数量足够少、物质供应极其简单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而对于当下与可预见的未来而言,即使外部生存压力足够大,你也不可能在人口数量巨大的条件下,把种类繁多的物质产品做到“按需分配”——人口越多、产品越多,所产生的不满意就必然会越多,不满意多了就必然会导致整个分配体系的崩溃。

  至于“按个人所需分配”,更是不可能实现——别说是物质产品的需求不可能实现,就是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不可能全部实现。

  即使,你可以在供应量上做到“凡是需求都可以满足”,但是在供应顺序上也必然会存在,先后之分的问题——总不能全部生产出来之后,再集中分配吧?

  况且,人类的科技再发达,也总会有某些产品,受资源有限和成本太高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按需满足。

  比如,如果你的目的是“均贫富”,你同样永远也不可能实现。

  因为,“强者多得”是人性中的自然属性,是由人类自身的基因决定的。

  所以,你最多是做到尽量缩小贫富差距,而永远也无法做到绝对的财富平均。

  就算,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以成为自身基因的主人,把这一基因进行改变。

  你也同样会遇到,上文中“按需分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人类的科技再发达,也总会有某些产品,受资源有限和成本太高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平均”。

  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原因,如果不谈文化,而只谈经济,就必然会因为缺乏确定目标,而在方法上出现前后反复、左右为难、表里相悖等情况。

  而要谈文化问题,在底层逻辑上你就必须得谈,人性需求和国家竞争。

  谈人性需求,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个个的单个人组成的,社会必须得满足某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才行——否则,人们为什么要凑在一起,组成这个群体?

  当然,某些人性需求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会形成互相对立的矛盾。

  比如,“强者多得”和“后代传承”都是基于个人的人性基本需求,但是这二者放到社会的动态发展中,就会与“机会均等”的人性需求形成矛盾。

  因为,身份与财富的传承,会在社会内部造成后代人之间的“发展机会的不均等”,从而产生社会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长期良性发展。

  虽然,这种矛盾无法彻底消除,但是却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缩小——这就是,人类社会制度演进的内在规律之一。

  谈国家竞争,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和平友爱的地球村,国家间的竞争是赤裸裸、血淋淋的——所以,任何方法的采用,都必须要考量如何才能在国家竞争中获胜。

  因为,地球人类选择了科技文明的发展道路。所以,国家间的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科技竞争。

  故而,考量一种文化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其是否能够比其他文化更能推动科技的进步。

  注:对人性需求与国家竞争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笔者在“科学儒家主义”合集中的系列文章。

  ? 计划与市场,真的是水火不能相容吗?

  所有的农民都知道,要想保证庄稼的茁壮生长,就必要在庄稼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在笔者看来,计划也好,市场也罢,都是一种管理经济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经济有好的发展。

  而具体要采取什么手段,既取决于你的目的,也取决于你的条件。

  对于目的而言,是永恒不变的——对内要不断提升,对外要超越他国。

  对于条件而言,是永远变化的——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手段,是可以满足所有变化的。

  就已知而言,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完美的,都是有利也有弊的。

  计划与市场,也同样如此——如果有谁认为,哪种模式只有利而没有弊,其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有问题。

  我们的经济学家们,整天在忙着争论,到底是计划好,还是市场好,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告诉大众:

  计划与市场,其好各自好在什么地方,其不好又到底有什么不好?

  到底在什么条件下,适合搞纯计划或纯市场?

  是不是,搞了计划就不能搞市场,或者是搞了市场就不能搞计划?

  如果,市场与计划可以并存。

  那么,到底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东西适合搞计划,什么东西适合搞市场?

  当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需要把计划调整成市场,或者是把市场调整成计划?

  计划与市场要想搞好,各自需要怎么搞,需要什么条件?

  是不是,计划就一定非得是自上而下的“按产供应”的行政计划,而不能是自下而上的“按需生产”的市场计划?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一个连农民都懂的道理。但是,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却没有一个深入研究这些,而是整天非此即彼的互相打嘴仗。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不能诞生真正的经济学大家的原因之一。

  ? 国有与私有,我们到底该搞什么?

  所有的农民都知道,自己耕种的土地在所有权上是属于集体的,自己拥有的只是承包权,并且还可以把经营权转让给别人。

  在经济学家们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到底是搞国有企业好,还是搞私有企业好?

  这个问题,在笔者看来,同样是一个很扯淡的问题。

  因为,国有和私有同样是各有利弊的。

  首先,在文化上,如果你的目标不明确,你就不可能有一个可以判断谁好谁坏的具体标准。

  其次,许多利弊的产生,与所有制并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而是具体的管理方法造成的。

  在笔者看来,国有、国管、国营应该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却全都一门心思的研究所有制,而对具体的管理方法却不闻不问。

  一个所有制问题,有多少可研究的,能研究出什么花样来?

  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哪些行业适合国有,哪些行业适合私有,原因是什么?

  比如,有的行业只搞一家国企独自垄断不竞争,有的行业可以搞多家国企共同垄断但互相争,有的行业可以搞国企与民企谁都可以干,等等。

  为什么不研究研究,不同行业的国企,是不是应该赋予不同的经营目标与考核指标?

  比如,同样是国企,有的应该是为安全(如军工、金融等)、有的应该是为惠民(如供水、供电等)、有的应该是为赚钱(如烟草、爆竹等),有的应该是为就业(如环卫、物业等)、有的应该是为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如关键领域的填补空白或占领制高点等),等等。

  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到底该怎么管理,才能避免或降低国有的种种弊端?

  比如,施行“国有民营”制,打破“铁饭碗”、取消“干部化”、杜绝“普通劳动高薪酬”,搞财务派出和统一管理制,改“任命制”为“竞聘+选举+任期制”,等等。

  总而言之,在笔者看来,国有也好私有也罢,是各有利弊的。并且,国有也不一定非要国营,国营也不一定非得照抄所谓的西方现代企业制度。

  如果,一个研究不是以达成目标和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总是想着学一个什么模式就解决一切问题,其后果不是误国误民,就是误人子弟!

  虽然,尽量不展开论述,并且还有许多话想说,但是文章的字数还是太多了。

  所以,最后就再说两句话吧:

  第一,如果一个文化在底层逻辑上不能明确和自洽,在其他问题上迷茫就是必然的。

  第二,中国文人几千年传承的风骨精神,被今天的所谓专家早已遗忘殆尽——百年之后,你们何以面对先人,又何以交待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