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人性之恶,何以如此
10年前看《让子弹飞》只是为了看热闹,并没有发觉里面的细节和隐喻。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来看一遍,早期的印象已经面目全非,剧中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阴暗。

电影讲述在1920年,靠捐钱当上县长的马邦德(葛优饰演)去鹅城赴任,在路上被麻匪张麻子(姜文饰演)劫持,张麻子决定代替马邦德当鹅城县长,而马邦德无奈只能做他的师爷。
他们一行到了鹅城遇到了当地恶霸黄四郎(周润发饰演),张麻子与黄四郎二人斗智斗勇,最终张麻子设计动员了老百姓将黄四郎推翻。

《让子弹飞》取自小说《盗官记》,蕴含着很多的生存哲学,却又完全保留了姜文一贯的风格。
姜文的电影是真诚的,这种诚意堪比小学生。他并没有说已经拿到公众的话语权,就可以不把事当事办。从这次作品的质量上,可以证实姜文说的那句话,“站着把钱挣了”。现在挣钱太不容易了,能“站着把钱挣了”,您乃神人。

张麻子兄弟七人来鹅城的初衷就是为了钱,人为财死无可厚非。张麻子和黄四郎,都是辛亥革命中的军人出身,中途发生变故,导致他们有的当了麻匪,有的则做了恶霸。
他们是有文化的流氓,或者是一些有正能量的暴力力量。这些暴力让人性的善恶变得模糊,让假仁假义无处遁形,让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受到重重挑战。

姜文电影里并没有好人坏人的分别,有的只是力量的对抗与博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每个人都遵从自己的行为规范。
同时他的电影又包含着较为广阔的中国经验,有着中国人想要的期望,又有着期望之外的荒诞离奇。

在去剿匪的路上被黄四郎设伏损失了老二和汤师爷,他决意返回回鹅城,这就有些负责了。我一度认为张麻子回鹅城是为了拯救人民,或者给兄弟老二报仇。但深层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这样的举动并非是由于某个原因,而是因为这么做有道理。这种道理成为人某些时候需要的一种成全,这样的成全至关重要。
至于道理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张麻子在第一次断案的时候对着武举人,说了一段话:“可惜你是个武举人,你要是文举人我让他给你磕100个响头。”这个时候他的手中是握着枪的,这说明教化无法化解暴力,以暴制暴才是解决问题最简单有效的。

他告诉干儿子六子:“你长大了要读书,别像我也别像你爸这样。等咱有了钱,我送你到东洋读两年,西洋读两年,再到南洋读两年。北洋咱就不读了,咱就在北洋。”再放着莫扎特的音乐,这样的情节成为影片意外的惊喜。
从张麻子老大到老七一共七人,最有机会接他衣钵的干儿子老六在中间就挂了。在重温了六子自杀那一局后,我带点儿“怒其不幸,哀其不静”的情绪,六子真的太善良了,就这一次社会的险恶,把这个整个故事唯一单纯的六子给吃了。

电影里这帮人,玩的是人心,斗的是人命,所以他活不长,但这也正是电影小说常常用的手段。
推翻黄四郎后老三带了头,拉了花姐和其他兄弟离开张麻子去了浦东,结尾最后一个亦真亦幻的镜头,马拉列车再次往右转,又有一个汤师爷上了车,列车灰尘散去,是孤身一人的张麻子纵马追逐。

老三和花姐车上的对话说明了张麻子革命的成果被投机者和“背叛革命”的人所窃取。而最后出现的汤师爷的形象,我认为这部分类似于某种“幻象”,他既是汤师爷又是黄四爷,可以说张麻子领导的革命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但最后张麻子依然追逐着马车,正说明他还是那个最初的革命者,虽然身边兄弟女人全走了,鹅城人民也只是墙头草,他仍将继续革命,这也正是电影的精华所在。

电影应该是酒”,《让子弹飞》算是认真地贯彻了这句话。酒跟葡萄汁儿的区别在于,葡萄汁儿,它闻着是葡萄味儿,喝着是葡萄味儿,进了肚里还是葡萄味儿;酒却不同。《让子弹飞》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不懂的人也能图一乐子,看得懂的人则是更能会心一笑。
“本文仅是寒川个人观点,感谢阅读,如有不同理解烦请给出意见。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欢迎关注寒川,我们一起解读电影“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