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走发财路不能当线人
景一鸣
插图 冯晨清 H126
马先生不太认同线人可以称之为职业。他当线人的主要出发点是兴趣,喜欢做这件事儿,把这件事儿作为业余一种充实生活的办法,还是不错的。“可千万别因为想走个发财路,踏上了线人的船,那可就越漂越远了。”
他在人群中很特别
“马先生长什么样啊?老是很神秘,听声音像个体形偏胖的人。”同事们说起线人马先生总有这样的议论。记者也是在去年的9月29日才有幸见到了这位热心的线人。
那天下午,马先生乘公共汽车路过工人体育场,再过几个小时,陈奕迅的个人演唱会就要在工体拉开帷幕了。马先生看到工体门前围了不少人,人群之中有一男子正在唱陈奕迅的歌。此人无论是外表还是声音都像极了陈奕迅,但对于马先生这样有新闻头脑的人来说,此人必然不是陈奕迅本人。于是,马先生立刻在附近车站下了车,一路小跑来到工体门前的人群之中,向这名男子的亲人了解情况。果然,这个“扮演”陈奕迅的小伙子是一位歌迷,他正在用这种方式向陈奕迅致敬。
这样的都市趣闻,怎能放过。接到马先生的报料电话,记者赶到现场。在人群之中,记者一眼就辨认出了这位线索人。
围在歌者身边的人大多数是歌迷,大家望着歌者都是目不转睛,而最前排有一位男士却很特别,表情有些严肃,而且不时回头朝后看,并清点着围观者的人数。
我上前一问,果然是马先生。他个子不高,圆脸,四十岁上下,体形略胖,跟大家猜得差不多。马先生三言两语将整个事件说得明明白白,几乎就是口述了一条导语,思路相当清晰,这种功力不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还真是很难办到。
找线索有时候靠运气
马先生说,几年前,他刚刚尝试为北京晚报提供热线新闻线索,一次经历极大地提高了他对寻找新闻线索的兴趣。
那天,马先生在路上发现一名男子被一辆汽车撞了,倒在了机动车道上起不来。马先生最初只觉得这是一条普通的热线线索,原本已经拿出了手机准备报料,犹豫一下后,还是决定上前把事情了解清楚再说。
这一打听才知道,被撞倒的男子并不是过马路时不留神被车碰到的,这人原来是抢劫了他人财物,逃跑时慌不择路,才让汽车撞了个正着。
“当线人有时真得有点运气,像这样离奇的事儿发生在身边,几率还真不大。”马先生说。
能指导记者的线人
“您打一下这个电话,是物业的,我已经问过了,确有此事。”很多记者发现,在接到马先生电话时,总能受到这样的指导,甚至有记者怀疑,如此专业,马先生会不会是一位退休的老记者呢?
马先生说,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也希望他所提供的每条线索都尽量靠谱。毕竟,对于长期为报社提供线索的人来说,信誉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从微博上发现某地有突发事件时,他经常会借助地图找到事发地附近的商铺,然后在网上查询这些商铺的电话,或者是事发小区物业的电话,旁敲侧击地向店铺、物业询问是否有事件发生,这样一来,线索便靠谱了很多。
马先生说,“给周围商铺打电话这些时间,如果用来搜微博,也许能找到更多线索,但我宁愿降低效率,把每个线索凿实!”
别想着靠当线人发财
“您知道线人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么?有时候能比记者还多呢!”甚至有人给线人算了个“便宜账”:一条新闻的线索费如果能达到100元,同时将线索塞给4家媒体,一天就挣了400元,一个月下来收入颇丰。
对于这样一笔账,马先生只觉得哭笑不得。马先生说,也许确实有人拿这当个职业来做,能小赚一笔仅仅是个偶然,但对于大多数线人来说,做专职线人可能会比较苦。
寻找新闻线索就如同靠天吃饭,北京城这么大,确实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值不值得登上报纸的版面还得另看。线人是不是每天都能找到这些线索就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虽然与报社的领导从未见过面,但马先生对于版面上的事儿似乎了如指掌:每周一到周五版面比较充裕,可以趁这段时间多提供一些线索;周六日版面减少,线索的采纳率肯定要比平时低。一条新闻线索不可以同时发给多家报社,如他所熟知的北京晚报非常注重民生,老百姓遇到的事儿对于“北晚”来说没有小事儿,一条民生线索提供给北京晚报将是非常好的选择……
马先生说,把这件事儿作为业余一种充实生活的办法,还是不错的。“可千万别因为想走个发财路,踏上了线人的船,那可就越漂越远了。”J168
“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潘先生为北京各新闻媒体提供线索已经有一年多的历史,从最开始的业余关注,到现在,每天寻找精彩的新闻线索,已经成了潘先生的主业。而无论是本报的热线记者,还是其他都市媒体的记者,潘先生的电话都早已存在了大家的手机中。
辞职干上职业线人
潘先生,今年40岁,重庆人。一年多以前,他从一本杂志中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在南方一些城市中,已经出现了职业线人,为媒体提供线索。这样的一条消息开阔了他的思路,在京打工之余,他便开始尝试为本报提供线索。从提供第一条线索到现在,他已经至少为本报提供了上千条线索。
潘先生说,起初并没有意识到提供线索带来的收入,能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因为一条线索的线索费并不高。最初选择做线人的目的也绝非挣钱,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但就在一年前,他觉得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太顺利,思量一段时日,算了一笔账,发现如果每天坚持寻找新闻线索,并送到各报,也许是一笔收入,虽不多但可以支应日常开销。于是他辞掉了工作,做起了职业线人。
天天“扫街”找新闻
平时,潘先生总是背着一个小相机“扫街”。
前些日子,他乘公共汽车经过刘家窑时,发现南三环上有两辆公交车发生了剐蹭,于是便拿起手机准备通知媒体。但因为自己在其他公交车上,对现场情况并不清楚。于是他便在下一站下车,足足跑了一公里路,跑回到事发现场,拿起相机拍了几张,把事实确认清楚后,才给各媒体拨通电话。
“7·21”暴雨后,潘先生在公交车上无意间听两位民工师傅说起,田村有一处路面塌陷,这件事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当即下了车,改乘其他公交车直奔田村。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站,却没有发现塌陷,四处一打听,原来这个路面塌陷的地方离公交站还有很远的路,而且只能走着。为了不无功而返,他又步行了几十分钟。
潘先生感叹说,通过这件事儿,他也知道了记者平时的采访有多么的不容易。
线索被采纳很有成就感
潘先生以往除了出门寻找线索,也会从各大论坛网站中寻找一些,但网站上的线索不一定准确,有的还带有很重的个人情绪,想在这些信息中去伪存真,实在不易。微博兴起后,潘先生开始在微博中找线索,“在微博中往往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很好的线索,而且有的人甚至会留下照片,有图有真相,微博的力量不容忽视。”
现在,潘先生每天在电脑前都要坐上五六个小时,每天向各媒体提供的线索有时多达十几条。虽说收入不多,足以支应生活。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挣钱,是一种美差。
潘先生说,“有时候为了一条线索会费很大的力气,但是当看到自己所提供的线索被采纳后,很有成就感,我很享受这个过程。”J168
景一鸣
(原标题:想走发财路不能当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