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的深,所以骂的狠!议中国脊梁

  读过鲁迅文章的都知道,鲁迅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而他骂起人来也是带着股狠劲,为何呢?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是因为鲁迅对国民和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爱的太深,以至于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激发着鲁迅,使其晚上也不睡觉,一直口诛笔伐到后半夜。据说,鲁迅逝世时,体重只有30多公斤,可见他为中国,为文学,为国民之未来,呕心沥血到何种程度。

  关于鲁迅的文章,就不用多说了,从小学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初中的《祝福》和《闰土》,再到高中的《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甚至到大学的《伤逝》,一路走来,我们的读书记忆总伴随着鲁迅的文字。今天,咱们不讲他的文章,而是分析下鲁迅的爱国心和至诚心,以及鲁迅文章背后的一些心理动机。究竟如何呢?一起跟随哲学诗画来了解下。

  一般人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比医治中国人的肉体更紧要。但很少被注意到的是,他在学医之前还学过采矿。鲁迅一到日本,就和一位同学合写了一本《中国矿物志》,献给当时在日的一个清朝官员。他希望让清廷意识到中国资源丰富,如果不加紧开采,就会被列强抢夺。后来鲁迅发现中国的问题,远不是靠挖掘资源可以解决的,于是学医,后又从文。

  从这点看,鲁迅从一开始就深刻且远见地关注着当时的中国,他的爱国心不仅深沉,而且富有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不少学者认为,鲁迅在人生规划上的两次转折,理由都是他对中国的爱。然而在大多数读者看来,鲁迅爱中国,但是也骂得太多了。这其实不难理解,鲁迅的“骂”和“爱”其实是一回事。因为爱的深,所以才骂的狠。在鲁迅看来,很多中国人想爱国,但是不知道怎么爱国。他认为,真正的爱国和读书有很大关系。

  鲁迅曾说:“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真正值得骄傲的,不是军舰多么先进,设备多么发达,而是在学术和文艺方面,有能够获得其他民族认可的东西,这才是达到爱国主义的最终途径。”

  作为一个作家,希望自己的文章传之久远、永垂不朽是很自然的。但是鲁迅并不希望这样,在《热风·题记》中,他表达了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速朽”。就是越早消亡越好,越快地被人们忘记越好——因为他的作品都是攻击时弊的文章,这些作品消亡得越快,说明社会变得越来越好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盈、清洁了,不再像阿Q那样自欺欺人了。

  鲁迅痛斥“消费主义者”

  鲁迅的另一个基本性格是至诚心。在鲁迅笔下,经常称一类人为“伪士”,并对他们进行彻底的揭穿和否定。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大规模输入西潮的时代,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话语、新主张纷至沓来。鲁迅看到,这些新名词、好主义,到了中国就仿佛掉进了黑色染缸里,原因就是那些伪士。

  对于伪士究竟是指哪类人,可以借用郁达夫的《血泪》进行解释。在《血泪》中,主人公在五四时期从日本留学归来,有个人建议主人公说有一个东西叫世界主义,马上就要到中国来了,你赶紧拜倒在它的脚下,会让你飞黄腾达的。

  从郁达夫的这篇文章中看出,这些人并不是真的在信奉、信仰这些主义,而是在投机和消费它们,这样的人就是鲁迅眼中的伪士。

  当鲁迅批判这些伪士时,正表明了他有一颗至诚之心,对那些虚伪的东西很鄙视和不屑。他总是不相信那些表面文章,总是对别人打出的旗号要先打一个问号,看看内在究竟是什么。用今日之眼光看,鲁迅绝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希望一个人的公开主张和内在真实的想法要保持一致性,不能嘴上说着“爱”,心里却不“诚”,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鲁迅对暴力的轻描淡写?

  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并没有描写太多暴力的场面,只是用“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概括性的展示了暴力的危害和强者对待暴力的态度。不仅这篇,鲁迅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有散文诗,有杂文,还有学术研究,这些不同文体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大写特写、花大篇幅的描写暴力。鲁迅在的那个年代,到处充满暴力和争斗,流血牺牲,军阀混战,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为何鲁迅对暴力总是轻描淡写呢?

  从鲁迅评价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看到,鲁迅一直将作家定义为“显示灵魂的深者”,而做到这点,要从人物的心理入手,而不是暴力场面。在完成《阿Q正传》后,当时留法学者敬隐渔将其翻译成了法文寄给了罗曼·罗兰。罗曼·罗兰马上请他回一封信给鲁迅,说感谢他写了阿Q这样一个人,读完后对阿Q悲苦的样子始终忘不了。

  鲁迅笔下的阿Q为何能如此震撼人心,鲁迅之前和之后,很多作家都喜欢对暴力极尽渲染,生怕写得不够具体、不够历历在目。虽然《阿Q正传》中也有暴力,但是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分渲染。比如阿Q调戏了吴妈后,被赵太爷打,也就是一两句话。孔乙己被吊着打,打到半夜,打折了腿,如此而已。还有在《风波》里,七斤嫂拿筷子照着女儿头顶扎下去。这些场面如果换成其他作家,自然可以细致描绘一番,大肆加以夸张,甚至可以添油加醋,但鲁迅却都是很随意地处理了。

  为什么鲁迅写暴力写得这么简单?因为鲁迅的中心不在于向读者展览身体暴力的场面,而是传达像阿Q这样的人,在被打后精神上的反应。所以我们知道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才那么深刻的记住了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这些人物形象。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最大悲哀就是不把人当人。西方社会把人看的很尊贵,丢了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在其他国家领土被弄死了,整个国家、政府都很重视,无论是实际,还是在舆论,都把人权给宣传到了极致。而反观中国,太多的贱民被踩在脚下,太多的草菅人命之事发生。他写孔乙己、阿Q、祥林嫂,都是既把他们不被当人的现实反映出来,同时还要把他们当人来写。从这点看,当时的中国,只有鲁迅那样的极少数人才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对底层民众的漠视和碾压。

  后世评鲁迅,认为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可以没有《中国小说史略》,而决不可以没有《阿Q正传》。因为,《阿Q正传》展现的是关于中国人的学问,至今无人超越。

  文学家、道德家和政治家都致力于改变人,但是政治家通过权力改变人,道德家通过训诫改变人,而文学家只是写出人的真实面貌,让人们看到彼此的真相,因此造成内心警醒后有所改变。

  鲁迅并不难懂——

  从1980年代,就开始流行起“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也渐渐形成了鲁迅是最难懂、最难读的印象。但是实际上,鲁迅并没有那么难懂。

  尽管鲁迅文章的成分确实很复杂,有文言文,有欧化文,还有他自己独特的创造。“但是不管鲁迅的文章多么深刻,真正读了之后就会发现它又是高度的口语化,很流畅。

  鲁迅自己也说过,他写文章,可有可无的形容词要删掉,只有自己懂别人不懂的更要删掉,直到最简单为止。

  尽管鲁迅自己认为已经在文字上做到了最简,但毕竟思想的深度在那里,当时已经有不少人批评鲁迅的文章不够大众化,对此他很坦率地解释说,自己并不是故意要弄得难懂,而是文章本就是写给中等水平以上的人看的。

  从另一个层面看,鲁迅的文章言之有物,而且有着一以贯之的思想和情感,相比于那些一部作品一个样十部作品十个样的作家,他的文章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相比于鲁迅的进入后出不来难忘记,今天不少作家的作品就太欠火候了,因为他们的作品虽然从文字上很容易进去,但读了几页就想赶紧逃出来。

  与其读他们的‘浅’,不如读鲁迅的‘深’。虽然鲁迅对于今天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但是经过一番努力进去了,你就会感到不虚此行,没有被欺骗,更主要的是能深刻认识到以前的中国人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最后,以鲁迅年轻时写的一首小诗,结束本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译文: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的射中,远离的祖国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前途未卜。寄语寒夜里的星星,让他转达我对祖国同胞的致意,虽然他们不一定理解,但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我的祖国)

  这首诗是青年鲁迅鸿鹊之志的写真,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哲学。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颗旅日青年的赤子之心,跳荡着一个伟大民族的英灵,也是中国脊梁鲁迅对我们后世亿万青年在精神上的感召和引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