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2》解读:认真搞事业的人伤不起
文 | 张十巴仙
大家能联想到,电影《拆弹专家2》拆的不只是炸弹,更是在拆解人性。
#拆弹专家2#男主角潘乘风前后性情转变巨大,游走在正邪之间。这般人性探讨无疑给这部娱乐大片增加了深度。
电影开篇的潘乘风是一位优秀、专业、正能量满满的拆弹专家。
他会耐心安抚、引导情绪激动的小女孩配合转移手榴弹。
他会主动承担扫尾工作,让同事董卓文先离开拆弹现场。
一次任务中,这位完美的拆弹专家被炸断了左腿。不过,他并无惧怕、抱怨拆弹工作,反而穿义肢积极复健,想尽早回到拆弹岗位。
Δ 潘乘风在断左腿后坚持复健
谁料,警方拒绝了潘乘风的归队申请,不愿承担残障人士从事拆弹工作的风险。警方提议潘乘风去其他部门做文职。
潘乘风残疾复健后仍有超标准的体能表现,却仍不获录用,深受打击,充满憎恨。
警队表彰他受伤前的功劳,他却在表彰会上拉横幅指责警队对他用完即弃。
同事兼朋友董卓文劝他,他却说对方不站在他这一边,且与之闹翻。
Δ 与董卓文争吵
女友庞玲劝他放弃偏执,他觉得女友误解自己,便与之分手。
再之后就更夸张了,他竟然加入了恐怖组织,走到了人民和警方的对立面。
已经残疾了,潘乘风却还这么作,弄得失去更多,莫非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的不理智行为,虽可部分归咎于吃了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痛的药物)的副作用,但主要还是源于他个人的想法。
做不回原岗位,至于这么疯吗?
我们忽视了拆弹工作对潘乘风意味着什么。
影片中没表现他的家人,他单身一人,是拆弹工作陪伴他多年。
在与女友庞玲交往的两年里,他都没加把劲求个婚,生个娃,过上美满生活。
他的生活重心就是在拆弹事业上。生活dry些没关系,反正有拆弹工作充实;生活滋润不强求,但拆弹工作要保证。
拆弹一旦出错就会粉身碎骨。这工作如此危险,为何潘乘风这么热衷呢?
他向来专业、谨慎,拆弹不易失手;他乐观、勇敢,视危险如等闲。
他曾云淡风轻地说:“我们做拆弹的,哪次不是拿命拼呢?”
拆弹不怕死,怕死不拆弹。他断腿后都立志做一位“最有型的残障拆弹专家”。
对于重返岗位的资格,他也没怀疑过,大概认为拆弹主要靠头脑,身体是其次。
残与不残,他对拆弹工作的热忱不变。
让我们将“工作的三种目的”套用在潘乘风的拆弹工作上。
Δ TVB剧《大时代》中讲述工作的三种目的
拆除各式炸弹,与罪犯斗智斗勇,拆弹救人,获警队表彰,获媒体宣传,这些或实或虚的好处能带来挑战或满足感。
潘乘风曾暗示董卓文:如果自己还在EOD(爆炸品处理课)任职,升职请客的可能就是自己。可见,潘乘风很看重在拆弹工作上求表现。
学无止境,经验丰富的潘乘风仍有机会、有必要学习最新炸弹技术,满足求知欲。
至于赚钱,他的级别应该已超越了这等初级目标。即使转做文职能更轻松地拿更高薪水,他也不想为钱而迁就。
在潘乘风眼中,拆弹工作比文职呈现压倒性优势。
拆弹工作能在集体主义下实现个人英雄主义,有机会闪光,有拼搏的动力,而文职工作出不了风头,当不了英雄,缺乏激情。
让潘乘风转做文职,就好比让向来拍戏的艺人只拍综艺,让习惯打仗的军人只搞后勤。受伤不是他的错,警队却要将他“投闲置散”,令他感觉不被尊重,心理不平衡。
让潘乘风转做文职,等于让他年纪轻轻去养老。老来退休,好歹有长期的心理准备;而因伤骤退,落差太大,退得太早。尽管已断腿,但他年轻的活力无处施展,久而久之还不憋死?
Δ 断腿后的潘乘风对警队高层说,自己是拆弹专家,应该留在前线工作
若让他转做推理破案的重案组(也不适合残疾人),发挥空间大,他都未必肯做。拒绝理由可有很多:要么是不想令专业所学无用武之地,要么是觉得做擅长的拆弹工作更能出彩,又或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做过拆弹后爱不上其他工作。
回不到原岗,他宁可离开警队,自己干起了修车生意。但修车只是他的谋生手段,他仍心心念念回到拆弹岗位。
有志向的人,都想着实现自身的价值。潘乘风找到并爱上了一份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拆弹工作。况且,拆弹专业就业面窄,他进了EOD就不作他想了。
对认真搞事业的潘乘风而言,拆弹的岗位粘性岂能不强?
潘乘风身残志坚,已属难得;警队“剥夺”他的工作,令他的志坚显得尴尬、徒然。
不做拆弹老本行,修车工作也满足不了他,说他怀才不遇都不为过。他后来“跳槽”去恐怖组织当“炸弹专家”,一来能报复那个“欺负”他的体制,二来也能发挥专业所长,继续跟炸弹打交道。
我不想论证他黑化的动机有多合理,只想解释他在下岗后的情难以堪。
潘乘风被打碎的不是他的饭碗,而是他的尊严、精神寄托和梦想。后者才是最伤的。
认真搞事业的潘乘风实在伤不起。身体伤不起,不然会被警队嫌弃;内心伤不起,不然会变得不理智。
按照潘乘风的说法:“我不是疯,我是痛!”疯也好,痛也好,都呈现出他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小说和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59岁的欧维半年前丧妻,虽想过轻生,但因工作而继续活着。某一日,他遭到工厂解雇,被迫离开做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顿感了无牵挂,决定自杀。
欧维大概没有潘乘风的工作有意思、有前途,却与潘乘风一样都将喜欢的或习惯的工作当作了精神支撑。
潘乘风那种丢工作的心理落差是人之常情,而那种不理智反应却过于激烈了。
我们欣赏潘乘风对工作的追求,同情他因伤下岗的遭遇,也惋惜他下岗后的不理智。
如果能重选,他可以花点时间和耐心,毕竟人生还可以爱上其他工作,探索其他可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