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手吧,阿祖!外面是王千源
好久不见,阿祖快秃了,面相逐渐冠希化。
他也变强了,AK、手雷、水果刀全都耍得有模有样。他工于计算,踩点、抢劫、撤离,每个环节都天衣无缝;他心狠手辣,路人、警察、同伙,碍到自己的统统咔嚓咔嚓。
收手?
别逗了,这次阿祖演很坏很坏的gangster!
要不是他大意了,去澡堂没有闪……
要不是王千源有备而来……
一场兄贵の裸体格斗,拳拳到肉、肌肉碰撞,男观众荡气回肠、女观众春心荡漾,阿祖终究领了便当,人民警察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Salute!
以上文字不够庄重、或有戏谑?但正是看这部《除暴》的正确心态。
凑合着看,是因为它不能细品。
若不细品,我们自然而然要夸赞这部电影一番。
比方这部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题材有所突破、尺度有所提升,似乎意味着审核有所放宽,这对文娱市场发展是利好消息;比方这部电影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极具年代质感,从北方澡堂到南方骑楼,大到群像小到鞋服,让观众惊喜地回到了那个年代!
还有其他优点,会有营销团队及其他博主宣传,大家肯定不会错过相应解读的。
我这篇有限篇幅的文章,主要聊下观影后,我感到深深遗憾的地方!
也就是说,我给这电影7.0分的话,扣掉的3分主要扣在哪了。
最遗憾的,就是人物塑造。
很明显,导演刘浩良在张隼这个角色上,是有想法的。
张隼,原型是“湘鄂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首犯张君——这一点,在电影播放到张隼要给后代取名枭枭、雄雄时,就足以判断了,因为张君的两个儿子就叫张枭、张雄。张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组织作案十余起,杀死、杀伤约50人,抢劫财物价值累计600多万元,数次逃脱警方追捕,气焰极其嚣张。
原型张君,在性格上就富有矛盾的“魅力”:一方面,他唯我独尊、好勇斗狠、极其残忍,有鲜明的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他上孝下慈、注重教养和品味,至死都有同伙和情妇仍为他神魂颠倒。
这个人物来到刘导和吴彦祖手里,塑造成张隼这个角色,除了教同伙教养、品味的细节没表现到,其他的点都有相应表现。
但问题并不出在“有没有”,而出在“比例”。
张隼在组织内暴戾专横、在外出手狠辣凌厉、对待无辜生命甚至儿童都泯灭人性,这些人物性格里“恶”的一面,有大量的支撑戏份。但在表现孝顺母亲、对妻子温柔以待时,只有寥寥几幕,且并未用其他方式、戏码来表现其内心“善”或者柔软的部分。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张隼这个角色既不“干脆”,也不“复杂”。
何谓“干脆”?
《古惑仔》里吴镇宇扮演的靓坤就很干脆,《疤面煞星》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托尼也很干脆。靓坤对他老妈相当孝顺,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将他视为彻头彻尾的人渣;托尼自然也抛不开对家人、兄弟的爱,但这也不妨碍观众主要欣赏他唯我独尊、绝不服输的枭雄气质。
这两电影,在这两个角色创作上,是有档次差距的。
靓坤这个角色添加孝顺的一面,很显然,就是稍微丰满一下人物性格,别落下“脸谱化”的口舌;这样创作是比较“懒”的。托尼的创作就“高级”多了,这是个经典古希腊式悲剧的角色——悲剧是由主角的性格注定的,最终由主角自食其果——托尼自己、妹妹、好朋友的下场,终究是因为托尼的性格。
回到《除暴》。
如果导演不要想那么多,笔墨尽可能多花在张隼“恶”的一面,让这个角色变得被观众咬牙切齿,我相信这个角色将更成功。哪怕学《古惑仔》塑造靓坤,稍加一些孝顺母亲的戏幕,也不妨碍观众的总体印象。
但张隼还是不够“恶”,更别说让人咬牙切齿。
如果导演非要展开篇幅,塑造一个更复杂的张隼,那就应该果断再加戏份,更多地表现张隼内心柔软的部分。当然,光去表现柔软还不够,要支撑得住这个“复杂”,必须还要让观众信服。
观众信服其性格的复杂,通常有两个途径:
第一种创作方向,抓住“异化”或“边缘化”,让原本纯良的张隼变成后来的悍匪——这就势必增加一些角色过往的深刻经历,让观众感知到他转变的底层逻辑;
第二种创作方向,抛开“异化”和“边缘化”,直接将角色定性为带有反社会人格的精神分裂者——在此逻辑下,需要花篇幅展现角色两种人格甚至多种人格的兼容、冲突。
前一种创作太常见了,跟《除暴》一样两地合拍的警匪片里,就有《树大招风》这样的优秀榜样。林家栋、任贤齐为什么能演绎出非常出色的、让人印象颇深的悍匪角色,而吴彦祖这次就差点意思?80%的责任不在表演水平,在原创团队怎么创造这个角色的,有没有想清楚、想到位!
后一种创作也有好榜样,比如去年火遍全球的电影《小丑》,菲尼克斯扮演的亚瑟,本性的反社会人格让他成为社会边缘性群体,他体内产生的第二人格勉强帮助他应付社会交际、情感、归属感,他在两种人格互相否认的痛苦中凄惨生活,而他的所作所为,正是人格冲突、天性无法被抑制的必然结果。
总之,无论选择“干脆”的还是“复杂”的角色处理手段,无论选择哪种创作逻辑让观众信服于角色,张隼这个角色都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不上不下、不浅不深、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坦白讲,有点浪费张君这个原型的价值。
以上内容,写的是看完《除暴》电影感受到的最大遗憾。
再简单说说,另一个明显感受到的遗憾:
假如看电影什么都不思考,浮光掠影过一遍,你能用一个词总结出电影《除暴》的风格吗?也就是其故事、画面、音乐等一切,综合给到你的最强烈的审美感受,是什么?
很难总结吧?
就拿同类型的电影讲好了。
离《除暴》最近上映的罪案片是《风平浪静》,这电影的风格就非常强烈,我总结的是“克制的力量”,即这部电影处处让人觉得在克制,让人感受到未宣泄出来的力量。
再说一部和《除暴》更形似的国产罪案片,去年上映的《追凶十九年》。当时我给它的评价并不高,时隔一年,故事内容几乎记不起多少了,但我依然记得那种风格、那种感觉——强烈的“宿命感”。
《除暴》,缺乏风格美感,就像一个人,没有气质。
没有气质也就算了,导演还搞了些“城乡结合部”般的操作。电影很多地方,会呈现出纪录片的风格,而又有很多地方,明显带商业化的设计。土不土、洋不洋,没气质的姑娘还乱穿衣服,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