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遍:年轻人一定得有一套大房子,别傻傻买小房了!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应届毕业,还是上班族,都喜欢往大城市发展定居,即使房价很高,能买得起的房子面积很小,也不愿意回小城市中来,并且还总不断安慰自己,现在的房子面积是小了点,但是自己还年轻,以后肯定能换大的,最后熬了很久才发现,小房子的房贷压力还在继续,根本没有机会去换大房子,工资每年上涨空间有限,还很励志的告诉自己工作不够努力。
身边一个的朋友之前在北京工作,好不容易熬了7年买下了一套两居室房子,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南方旅游,看到郁郁葱葱的景色后,毅然辞去现有的工作,卖掉了在京的房子,到二线城市中全款买了套四居室房子,还用余钱购买了一辆轿车,且不说这种转行方式是否正确,单单从他个人的工作、生活角度看,更像过日子了,不再是如同机器一般每天过着满负荷的生活,当然也有朋友会觉得他有些傻了,好不容易熬出头,怎么轻易的就过上养老日子呢?
买房时,亲戚朋友总会说买房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年轻人压力多大呀,没必要一下子就买大户型房子,不仅房子总价高,单单装修费用就多十几万,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经历过买房装修的过来人都清楚,将一套毛坯房买下来到入住进去,得耗费许多经历,装修一次房子后都不愿再去装第二次,所以能一次买个大房子居住,真的不愿意多折腾几次,所以聪明人其实都喜欢“买大不买小”:
一方面小户型的房子空间有限,并不满足中国家庭的居住需求,即使不考虑父母一块居住,按照人口不争不减来算,两个卧室也满足不了一般家庭需求,当然独生子女家庭除外,并且,即使能够满足自家人暂时的居住需求,按照国内的走亲访友惯例,连聚会也难以有留宿的地方,父母来一趟家里更是没有一个栖息的地方。
另一方面小户型的房子本身单价就比同等地段的大户型高,虽然总价较低,符合当下人的买房需求,但是从房子的金融属性来看,并不是投资的最佳选择,所谓的户型小好转手仅仅只是一个安慰语罢了,单价普遍高于大户型的10%,这对投资而言十分不利,毕竟二手房转手时,往往不全按照总价来衡量,更多时候购买方会拿单价作为参照物,这种情况下,小户型房子单价并不会有太多增长空间,相比起来,买一套大户型住房显得更加“划算”,其竞争力便凸显出来了。
再一方面小户型被作为房子的最佳投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受到投资者喜爱,特别是在大城市中小户型尤为众多,然而随着房地产迅猛发展,房价和小户型的价值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比如公寓、酒店不能够落户,不能解决孩子户口以及上学问题,再者大城市的限售政策有效避免了炒房行为,小户型住房地地道道的成为了烫手山芋。
不过从近几年房价增长数据来看,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普通三四线城市,正如gdp同样高速上涨一般,但是并不代表房价越高的城市就一定值得去追捧,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最好还是用另一个指标来衡量,也就是房价收入比,正常情况下,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收入,对于年轻人而言,每户家庭年收入其实就是两夫妻的收入了,以北京5万元每平方米的房价为例,买一套90平方米的需要450万元,合理范围内的房价收入比为4—6,也就是说两夫妻的年收入至少得在90万左右才算正常,每月的收入在7.5万左右,而实际上,北京的人均工资只是在1万元左右,与3.5万有着三倍的差距。
所以,其实无论房价增长多快,算上贷款购房的利息,普通人的压力往往超出预期的三倍,当然俗话说压力越大动力就越大,有压力才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应该努力,不过很多人总是分不清梦想与现实,总觉得自己是能中彩票的幸运者,不撞南墙不回头,好比高考一样,潜意识中都把高考当作实现人生理想独木桥,在这里,笔者却想多说一句,难道小城市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吗?
聪明人买大房子,无非基于这两方面考虑:
一是紧跟国家政策,坚持房住不炒,把小房子留给真正需要过度的刚需人群,自己则一步到位,省得以后再麻烦,加上国家对炒房现象的政策调控持续收紧,依靠炒房获利已不在现实,未来也不排除房产税和空置税会随时到来。
二是大房子居住更加方便,其性价比更高,符合传统家庭居住需求,当代人工作压力已经很大,既要培养下一代,又要抚养上一辈,让父母跟自己一起居住,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我们常说,人一辈子一定要购买一套别墅,别墅才是人生的终极置业目标,再不济也要往大平层靠齐,可如果是在大城市“苟且偷生”的活着,每天不断用毒鸡汤灌溉自己,又怎能凭借自身的能力买上大城市的大房子呢?当然并不是说退居到小城市后就一定能买得起大房子,就不应该去努力了,相反,追逐梦想的脚步照样不能停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