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活在当下

  社会学家马克思曾总结一条真理:“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生活一天,就一定会与他人交往。

  回想自己与人交往的经历,发现冲突很难避免,从中产生的烦恼让人像站在焦阳下,浑身充斥着烦躁。

  而在网上见到某位知乎专栏作家高调称赞一本书,说它是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它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全书是以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把难题层层剥丝,拔除问题最深层次的毒瘤,把萦绕头顶的困扰全部吹散。

  完全印证里面这位哲人所说的: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你的烦恼都是你自找的”

  书的开端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小故事,读完让人醍醐灌顶,一时惊觉烦恼的产生原来都是自找的。

  青年某天下午去咖啡馆看书,服务员从他身边经过时,不小心把咖啡洒在了他的新衣服上。

  那是青年攒了好久的钱狠心买下的好衣服。

  看着满是污渍的衣服,青年没有忍住朝服务员大发雷霆,愤怒的声音传遍咖啡馆的每一个角落。

  他把自己这件事告诉哲人的时候,还说自己平时从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

  但哲人对他的反常反应,一点不觉得惊讶。

  因为他知道青年当时的行为,绝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大发雷霆震慑服务员,而生出怒气;

  并非是因为真的生气了,所以去大发雷霆。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与他人争吵只是为发泄情绪,而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了解到这样一对夫妻。

  丈夫约翰和妻子玛丽刚开始在一起生活时还很开心,直到后来发现妻子身上的小毛病。

  玛丽每次从卫生间出来,里面都是一片狼藉,即使多次提醒她,要为后面使用卫生间的人考虑,她也是草草回复一句:我一会就收拾。最后不了了之。

  约翰看到妻子的行为,更加生气,便开始语气生硬地督促妻子去收拾。

  最后这场因为打扫卫生间的小事,演变成了妻子认为他不爱她。

  甚至两人决定,相处不下去,就分手。

  当我们出于发泄情绪的目的,和别人交往,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但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不是去追究已成定局的原因,至少不会因此徒增烦恼;

  清晰问题出现时,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解决它,从目的出发,我们就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不让它伤害别人,也不会让它反噬自己。

    你的烦恼,是因为“多管闲事”

  哲人说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烦恼,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做到“课题分离”。

  意思是说总想干涉别人的想法,比如父母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一生,但孩子的人生课题属于他自己,而不是父母;

  父母过度的干预就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

  《寻梦环游记》电影中的一幕,在现实中也经常发生。

  米格出生在一个视音乐为洪水猛兽的家庭里。

  从小家里不允许出现任何和音乐有关的器材,也不允许出现任何歌声。

  但米格恰巧是一位热爱音乐的小男孩,他有着音乐家的梦想,第一次登台唱歌就吸引了全场人的注意。

  有一天他大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里人,可想而知的是,全家人包括自己的祖母都极力反对,还说他的未来应该是继承家业,做一名鞋匠。

  因为米格的家人对他的未来干预过多,在起初两代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不过到最后,米格的家人们明白了对家人最好的爱,就是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做到了“课题分离”。

  生活中有些烦恼的产生,也是因为没有做到课题分离。

  比如我们真诚对待朋友,但没有得到相同认真的对待,觉得伤心难过。

  但我们如何对待朋友是我们的课题,朋友如何对待我们却是他自己的课题,我们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就会产生没必要的烦恼。

  如何判断眼下的课题是谁的,办法也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当我们辨别出课题的归属问题,就能更容易地摆脱烦恼。

    让干扰你的人去见鬼吧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句话:

  “镜子很脏的时候,我们不会以为是自己的脸脏。

  但别人说了伤人的话,我们却觉得糟糕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备受干扰,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名字叫鲲,变化成鸟时,又叫做鹏。

  它会借着风力,背对着蓝天,自由翱翔到南海。

  这时候出现了一只蝉和斑鸠嘲笑它说:

  “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斑鸠认为,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就是生活的全部,没必要白费力气去做一些“没用”的事。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目标也不同。

  但一些人习惯用自己惯有的认知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当别人的行为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干扰别人的言论就会出现。

  但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的所有决定只需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我们要有屏蔽他人声音的能力,没有站在自己立场的声音,即使再悦耳也是噪音。

  不必寻求别人的认可,真正的自信来自看见自己的实力。

  当你做到多问问自己,少去在乎别人,生活就会变得畅快,也会去掉很多烦恼。

    真正的幸福,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哲人在书中说: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一旦拥有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天生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喜欢,但别人是否认可和喜欢,是对方的课题,而非我们能决定。

  与人相处,不再害怕被人讨厌,便拥有了轻松。

  作家太宰治在他的《人间失格》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主人公叶藏在父亲出差前,挨个询问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礼物,并记在本子上。

  等问到叶藏的时候,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甚至在他看到父亲愠怒的眼神,吓得瑟瑟发抖。

  半夜的时候,他偷偷地翻出父亲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下父亲想要他提出的礼物——舞狮。

  他的这个举动,得到了父亲的欢心。

  之后更是为了迎合父亲的喜好,揣摩他的心思,牺牲自我。

  慢慢的,叶藏为了换取别人一笑,学会了妥协和让步,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苦。

  不为自己而活的人,内心得不到安抚,精神得不到满足。

  外在的表现和真实的自己,出现了严重冲突。

  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过得非常拧巴,感受到的也全是痛苦。

    “活在当下”,才有自由的人生

  网上一句话戳中很多人的内心:“你敏感的歇斯底里,别人却毫不在意。”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

  在人越多的场合越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担心别人认为自己的想法太低级或者瞧不起自己的想法。

  然后开始自我争斗。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过多的自我意识,会束缚自己。”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近热播的职场剧《令人心动的Offer3》医生季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有三位实习医生被安排在某科室,他们的任务就是各自收治病人。

  某天病人来到医院一个多小时了,他们三个还在办公室坐着,不出去。

  忙得团团转的带教老师问其原因,发现这三位新人是在抱团搞小团体。

  节目中的嘉宾一针见血地指出实习医生身上的问题。

  工作中抱团根本不会结下真正的友谊,而且个人在“小团体”中,也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担心成为“异类”。

  如果自己顶着风险说了一个新的想法,团队中的其他人会不会排斥,从而孤立自己。

  最后即使心里真的有一个独创性的观点,也会选择三缄其口。

  过度考虑周围人的看法,会让你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甚至把自己的人生,困顿在“照顾别人想法”的漩涡里。

  正确的做法不是完全屏蔽别人,而是甄别不同的声音,然后坚持认为对的事情。

  活在自己的意识里,但不陷入别人的意识中。

  只有保持这样的做事原则,才能给一个人带去不内耗的人生。

  也是最好的“活在当下”。

  ▽

  国家心理督导师韦志中曾因为这本书,留下了自己的思考:

  “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

  它就藏在每个生命体的某一个角落,期待着特别的机遇。”

  勇气,是世界上最可贵的品质。

  它能帮助深陷人际交往桎梏的人,彻底摆脱烦恼;

  也能让人生即使处于在一片荒原,也能开出绚丽的花。

  更能让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勇敢地去开拓,并和最好的自己相遇。

  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就相当于拥有自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