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在福州写下《满江红》,引无数抗日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中。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无数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学者和学子们也纷纷走出书斋,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其中就有一代大文豪郁达夫。

  郁达夫郁达夫曾任福建省参议、“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救亡文艺》主编。他多次到于山凭吊戚继光,先后写下了三首激情澎湃的诗词,如《游于山戚公祠》:

  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

  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

  于山戚公祠最气壮山河、激励人心则数以下这首《满江红》: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冠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后,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郁达夫《满江红》整首词借古喻今,追述三百年前戚继光在福建抗倭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对这位民族英雄的仰慕之情,赞颂了戚继光抗倭的高昂斗志,表达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原韵,富有深意,更显豪情。

  戚继光斩关夺隘,屡挫日倭,使倭寇闻风丧胆。“拔剑光寒倭冠胆”写出戚继光英雄胆气和巨大威慑力,“拨云手指天心月”突出戚继光拨云见月平倭寇的决心。“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诗人祈愿戚公在天之灵要保佑子孙一举战胜日寇,祖国河山完美无缺,寄托了对民族安宁与强盛的期盼。

  于山白塔寺词中用上不少典故,如“卧薪尝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典故,还有不少当地典故:

  “遗饼”:指流传至今的福州、霞浦等地的“光饼”,据说戚家军忙碌,无暇做饭,老百姓制作了圆饼作干粮,在饼中间打了一个孔,用绳子串接,便于携带。

  霞浦光饼“台畔班师酣醉后”: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戚继光援闽,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胜倭寇。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行。戚继光酒后步月,不胜酒力醉卧长石(今镌刻“醉石”处)。

  戚继光醉卧处“亭边思子悲啼血”:传说戚继光儿子作为抗倭先锋,前往福宁州(今宁德市,州治在霞浦)围剿倭寇,因贻误战机被戚继光亲自下令斩首。平倭归来,途经四明亭附近石桥,戚继光想到儿子,不觉悲恻泪下。后人因而将四明亭改建为“思儿亭”,还有一首诗流传至今:“执法如山纪律明,出师矢志扫胡尘。斩子为民兼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

  郁达夫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篇篇激情澎湃的文字,鼓舞前方的战士抵御外侮,奋战沙场。他曾说过:“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这竟成谶语,1945年日寇败亡前夕,他在印尼的苏门答腊竟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这首词题刻在于山石上,“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78年冬福州市政府对《满江红》进行了重刻,由沈葆桢后人沈觐寿书写。

  郁达夫《满江红》题记旁,“誓雪国耻”的题刻十分醒目。那是1935年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的浙江人童杭时出于民族义愤,借1936年戚公祠落成典礼发出的抗日誓言。

  于山碑刻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