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可以让人改变,让人获得幸福的理论“目的论”

  可以让人改变,让人生活得更好,让人获得幸福的理论“目的论”。

  前面的文章论述了我们有的人之所以活得痛苦,感到无助和绝望,是因为我们所信奉的“原因论”所导致,而阿德勒提出了相反的理论“目的论”,如果我们能坚信“目的论”并行动,那么痛苦中的每个人都能改变,都能获得幸福。目的论是否真有这么神奇,我们来看看该理论是否成立?

  目的论:简单说就是我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围绕着这个目的创造出的来某一原因。也可以说它是与“原因论/因果论”正好相反的一个理论,“原因论”是因为某某原因而导致了某某结果,而“目的论”是我们为了某某目的而创造出了某某原因。

  比如我因为单身而痛苦,对于信奉“原因论”的人来说,我就会找出导致我单身的原因,比如是因为长得丑,或者是因为穷等各种过去的原因导致了现在的单身,而过去的原因又无法改变,所以我永远要为单身痛苦。而用“目的论”来分析就是:因为我现在是单身,所以为了符合单身这一目的,我就创造出来各种单身的理由,比如是长得丑、没钱、不够自信等等原因来让我的单身这一目的合理化。

  “原因论”与“目的论”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由过去的原因所决定,而过去是根本无法改变的,除非我们能穿越回过去重新来过。而目的论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代表的是现在,现在的优势在于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就一切都来得及改变,一切都可以改变。就以单身来说,比如说因为丑的原因,对“原因论”者来说丑是先天的也是无法改变,但如果是“目的论”的信奉者,如果我愿意去改变,那么我就会去思考丑真的就是单身的原因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比我还丑的都又结婚了呢?所以丑根本不是单身的理由,我是可以结束单身的。话说回来就算我真的是全天下最丑的,那么丑就真的没办法改变了吗?改变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我还可以修炼内在气质来弥补外在的丑,那个小资派的鼻祖李渔不是说了,一个七分气质三分长相的人一定比一个七分长相三分气质的人耐看,这也说明了丑是可以弥补的,再不济我还可以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整容也可以让自己不那么丑。从“目的论”分析的来看,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更好,都可以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我们自己愿意去行动。

  “目的论”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有用到,只是没有去研究学习就忽略了,也就没有推而广之用到其他的事物上。比如我们因感冒痛苦而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就按“原因论”给我们讲,你是昨天穿少了天太冷,所以冻感冒了就发烧头痛等痛苦。如果医生就这样只单纯地告诉我们原因我们肯定会不满意,我们是要医生给我们处方,给我们想办法,反正就是要给我们弄回到以前舒适的状态。这是不是很符合“目的论”的做法,过去的原因决定不了我们的命运,能决定我们命运的永远是现在。

  正如阿德勒所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