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评分5.9,真有这么差?活该被人骂,但不该被埋没!

  看到豆瓣上5.9的评分,让我感觉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误杀2》的评分偏低

  情理之中的是,这个电影果然被骂,意料之外的是,观众只给了5.9分。

  电影虽然活该被骂,但不至于被彻底埋没,否则,这电影就真的被大家“误杀”了。

  1、为什么活该被骂?

  被骂,是因为影片有太多败笔。

  《误杀2》不是《误杀1》剧情的延续,而是主题的延续。都是底层小人物与权贵大人物之间矛盾的延续,都是铤而走险的父爱的延续。

  只不过《误杀1》是主角的女儿对富二代的误杀。而《误杀2》是主角自己被警察的误杀。

  也许主创想打造误杀这个系列的IP,但观众并不在乎你能不能成为IP,只在乎电影好不好看,取名《误杀2》就避免不了被拿来和《误杀1》对比,在品质不如前者的情况下,这是走了一步臭棋。

  如果不叫《误杀》,也许观众的期待没有那么高,反而是件好事。所以电影名没取好,这是败笔之一。

  

  影片的第二个败笔,则是林日朗的两次中枪。

  第一次中枪,林日朗与老刑警张正义谈判时,透过玻璃隔门相对,站在观众视角,只能看见林日朗脖子以上的身体部位。

  之后狙击手开枪射杀,子弹穿过玻璃,击中林日朗。按理说,林日朗更大的可能是要被爆头,至少也会脖子中弹。

  可是转过镜头,林日朗中枪的部位居然是胸部,谁能给我个解释?难道子弹穿过玻璃后立即下坠,像足球场的电梯球一样,来了个电梯弹?

  

  第二次中枪,是因为林日朗无路可选,只能计划牺牲自己,故意让警察打死自己,用自己的心脏来拯救儿子。

  这是救儿子的唯一希望,不容有失。

  但是当林日朗把自己暴露在警察的枪口下时,请问谁能保证你不被乱枪打死?那种情况下万一被射中心脏,整个计划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儿子没得救,自己也白白牺牲了。

  林日朗把救儿子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警察开枪不会打我身体,只会打我脑袋的逻辑上,亏自己还是个编剧。

  与其这样,不如直接交代达马医生,然后开枪自尽,这样才万无一失嘛。

  

  女记者的角色塑造,则是本片第三个败笔。

  首先,扮演女记者的陈雨锶,演技相当稚嫩,可以说是全片最差。

  其次,女记者的人设也比较失败。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是一个媒体工作者,不是一个慈善家。用警察的话说,她只是一心想搞大新闻,抢新闻不要命。

  如果角色停留在这一层次,安分地做个配角也就罢了。

  但这个配角,后面轻易地溜进了器官捐献中心处长的办公室,轻易地登录了含有重要资料的电脑,又轻易地得到了处长身上的录音笔,就这样轻易地得到了不法勾当的证据。

  且不说这些情节是否合理,真正失败的地方在于:一心只想搞大新闻、而体现不出正义感的她,成为了揭露黑暗内幕的关键人物,成为了扳倒腐败权贵的英雄。

  这样的情节,其实是削弱了主角的人身价值。

  女演员演技全片最差

  试想一下,如果主角通过自身力量,救了自己的孩子的同时,又揭开了高层权贵腐败黑暗的真相,这样才是呼应了影片的主题,既铤而走险的父爱、交织着小人物与大人物的博弈。那么他的牺牲将会更有价值。

  过于蹩脚的台词,是影片的另一处败笔。

  比如被劫持的医院清洁工,说出了“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这样蹩脚的话。

  且不说这句话自身的逻辑关系错误。单是说话者的身份与台词不匹配就能让人出戏了。

  类似的情况,林日朗的儿子小虫可以说:我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这没有问题。

  因为小孩子目光所及就是全世界,谁陪他吃喝玩乐就是最好。可当妻子对自己的丈夫说出:你知道吗,你是全世界最好的父亲时,总感觉有点不是味道了。

  影片台词很蹩脚

  最无语的台词出现在女记者被处长掐倒在地之时,处长快把她掐死了,还对她说,乖,没事啊,一会就没事了。这时处长的身后,突然出现了持枪的警察,居然对着处长的后脑勺慢条斯理地说:她是没事了,你的事情大了。

  这也太搞笑了,女记者都快被掐死了,你还在这里啰里吧嗦。

  还有几处地方,让人费解。

  林日郎劫持人质时,一方面是医院外,连警察局长都看不下去的围观群众的拍手叫好,另一方面却是医院里,试图赶走小虫母女的同病房群众,同样的群众,影片为何偏要展现的如此割裂、如此矛盾呢?

  还有试图刺杀达马医生的阿文,这样的角色有何种意义?滥竽充数吗?

  既然败笔这么多,就只能活该被人骂了。

  

  2、为什么不该被埋没?

  如果影片一无是处,评分确实是活该不及格。

  但其实在某些方面,影片也有些许亮点。

  《误杀2》翻拍的是20年前的美国影片《迫在眉梢》。

  翻拍这条路并不好走。最近几年大荧幕的翻拍作品,多数都是翻车的下场。远的比如王凯的《英雄本色》,近的比如白百合的《门锁》。

  但《误杀2》可以说是在翻拍上相下功夫的作品了,最起码,诚意是有的。

  在影片内容深度上,甚至是超越原版的。

  《误杀2》里的林日朗,比《迫在眉梢》里的主角更悲情,所遇到的状况也比后者更复杂。

  《误杀2》与《迫在眉梢》片段对比

  后者只是穷,只是没有钱,只要凑齐了钱,他的诉求就能得到解决,儿子基本就得救了,付出的代价,也只是坐几年牢而已。将来一家人,还可以过着幸福团圆的日子。

  但林日朗呢,虽然一开始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等他不计后果借了高利贷,有了钱以后,仍然没办法救儿子。

  因为抢走他儿子心脏的人位高权重。钱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金钱不是万能的道理在这里不合时宜地得到了验证。

  而林日朗最后救儿子的代价,只有牺牲自己一条路。这代价,比原版可大多了,不仅如此,他的妻儿日后还要面对巨额债务。以后家破人亡的日子,也必将充满艰辛。

  可以说,《误杀2》的整体剧情,是《迫在眉梢》的升级版,编剧是下了功夫的。

  

  另外,影片里关于萤火虫的寓意,其实是影片对社会现实的一声呐喊。这是让人赞赏的地方。

  比如儿子拿着装有萤火虫的玻璃罐,放在灯光下问爸爸:为什么在灯光底下,它就不亮了呢?

  林日朗回答:因为它们的光太弱了,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看得见。

  影片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实就像萤火虫一样。

  儿子叫小虫,也印证了这一点。林日朗也恰似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面对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自身的诉求只会被无视。

  和萤火虫的微光被灯光淹没一样,只有采用极端的行为,投身黑暗,采取犯罪的手段,林日朗的诉求才会被重视。

  萤火虫在本片别有寓意

  《误杀2》虽有多处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看在影片主题立意的情面上,也不要太苛刻了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