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流浪地球》后,沈腾、马丽也要开始拍科幻喜剧了?

  好久没动静的国产科幻有了动静。

  平遥影展最大赢家,《宇宙探索编辑部》。

  导演孔大山是新人,郭帆监制,《流浪地球》核心团队保驾护航。

  一部别出心裁的小成本科幻电影,拿下豆瓣8.7。

  

  正式上映和广大观众见面,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流浪地球》出现的“国产科幻元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快三年。

  这中间,国产科幻都在干嘛?

  有大制作,投资3.6亿,给了观众的却是当头一棒。

  

  有跟风蹭热度。

  一个“地球”火了,八竿子打不着的“地球”都凑过来。

  

  还有许多的科幻元素。

  但都只是短暂地出现了一下:

  《银河补习班》的太空舱,《被光抓走的人》让人消失的白光,《我和我的父辈》来自未来的机器人沈腾……

  

  科幻题材是越来越火了。

  但真正能回应中国观众期待的国产科幻,却仍在断档。

  《流浪地球》打开的国产科幻之门,真的又被关上了吗?

  别这么快否定。

  《流浪地球》之后的空白,是蛰伏。

  其实一大波国产科幻正在等待破土而出。

  今天Sir来带你提前检阅这份未来中国科幻片单。

  下一部燃炸银幕的爆款,十有八九得从这里走出来:

  《流浪地球2》

  

  海报显示,预定2023年春节档。

  已于今年10月13日开机。

  郭帆继续担纲导演,编剧也是第一部的龚格尔。

  在开机仪式现场,吴京、刘德华、张丰毅等主演现身。

  

  据郭帆之前透露。

  在续集的《流浪地球》中,会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会在视觉特效上更加精细。

  在资金更加充裕的情况下,《流浪地球2》能够超越前作吗?

  有前一部的成功,观众的期待也必然“得寸进尺”。

  《明日战记》

  

  古天乐 、刘青云 、刘嘉玲 、张家辉,影帝后大联欢。

  预告就给人感觉:这钱烧的。

  

  特别是机甲设计的特效,质感真心不错。

  

  故事时间设定在2055。

  一颗陨石,给地球带来一种快速繁殖的触须类外星生物。

  而香港,成为了战斗的最前线。

  从目前的预告来看。

  优点是特效制作精细逼真,战斗场景流畅,演员靠谱。

  只是千呼万唤,它就是不来。

  本定档于今年暑期,转眼又成了失踪人口。

  Sir的期待就一个:

  快点上吧。

  趁着现在片荒,别再等到国产科幻扎堆内卷的时候。

  《外太空的莫扎特》

  

  陈思诚导演科幻新作。

  黄渤+荣梓杉,出演一对父子。

  

  莫扎特,是片中外星生物的名字。

  在预告海报中,太空中的各个星球,连接成了音符状。

  莫非这就是……太空歌剧?

  根据剧情简介,黄渤饰演的父亲,一心想把喜欢天文的儿子培养成钢琴家。

  在父子的斗智斗勇中,一名叫做“莫扎特”的外星生物介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带着一个来自外太空的神秘任务。

  大胆猜测,这是一个科学与音乐艺术结合的故事。

  本片原计划于今年暑期档上映。

  但陈思诚六月接受电影频道采访时表示,拍摄完毕开始制作后期才发现,制作难度和所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想象。

  根据陈思诚的设想。

  《外太空的莫扎特》将开启继“唐探”系列后全新的“外太空三部曲”系列。

  另外两部分别是《外太空的肖邦》和《外太空的莫奈》。

  毫无疑问。

  “唐探”后的陈思诚,已经瞄准了他的下一个“宇宙”。

  《独行月球》

  

  开心麻花出品,科幻加上了喜剧的基调。

  沈腾+马丽。

  导演张吃鱼,《羞羞的铁拳》那位。

  改编自赵石创作的同名漫画:

  2033年,为了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人类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

  谁料,计划失败。

  人类大撤离时,沈腾被马丽忘在了月球上。从此,他开启了漫长孤独,“破罐破摔”的月球生活。

  月……月亮上的男人?

  

  四月,电影已经宣布杀青,目前正在后期制作阶段,预计2022上映。

  但比起科幻,观众更期待的应该是沈腾要上演怎样一番“月囧”。

  《拓星者》

  

  原本,它也有可能是那部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电影。

  论开机时间,它还在《流浪地球》之前。

  早在17年,就释出了首款预告,海报上一度写着“2018”。

  

  动作+机甲+废土。

  《疯狂的麦克斯4》?

  知名影评人张小北实战处女作,《第十放映室》那位。

  只是4年了。

  同期的《流浪地球》成了大爆款,这一部还没有准信。

  究竟会是“好饭不怕晚”还是“后发劣势”?

  我们只能等。

  《从21世纪安全撤离》

  

  一个喷嚏。

  让你15岁的灵魂附着在20年后你的身体里。

  顺带拯救世界?

  看来是一个穿越元素的科幻故事。

  目前释出的海报来看,大烟囱、老式火车……

  蒸汽朋克风?

  导演是新人李阳,拍过两个广受好评的科幻短片《坏未来》《李献计历险记》,入围过FIRST等青年影展。

  

  △ 《坏未来》

  这次独挑大梁的长片,能成么?

  主演张若昀+钟楚曦。

  果然,类型分类里还有一个关键词:

  爱情。

  

  《三体》

  

  还是绕不开它。

  早在《流浪地球》大火之前,2014年刘慈欣最著名的小说《三体》就以极低的价格被孔二狗买下版权,并宣布被改编成电影。

  2015年,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将影版推至风口浪尖。

  对于《三体》,无数书迷幻想过它的故事和场景出现在大银幕上。

  可是,对此又是担心的:

  这样的宏大巨制,就中国电影目前的工业水准。

  能拍的出吗?能拍好吗?

  更让人嗅出烂尾气息的是,影版《三体》官微一度公然发广告赚外快了……

  

  转眼到了2021。

  电影版《三体》除了前期的一些剧照和一支拍摄花絮,没看到下文。

  

  而2020年6月,《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执导的影版《三体》被提上日程。

  这又是咋回事?

  之前的那部是推倒重来了吗?

  别急,还没算完。

  目前,企鹅影视出品的剧版《三体》已经杀青,主演张鲁一。

  

  网飞也已获得版权立项拍摄剧集,并宣布首集导演归属为香港导演。

  

  曾经Sir以为三体问题已经够复杂了。

  没想到更复杂的,是《三体》的版权问题和影视化版本……

  用《流浪地球》的话形容,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饱和式救援。

  一个任务四个队伍在做,好歹得成一个吧?

  《球状闪电》

  

  根据刘慈欣第二著名长篇小说改编。

  球状闪电,一种物理现象,也有个接地气的俗称“滚地雷”。

  故事讲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孩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历程。

  目前,影版剧版都已立项。

  原作是基于高级物理理论的硬科幻作品。

  想拍好,难度不小。

  《全频带阻塞干扰》

  

  又双叒叕是刘慈欣。

  目前消息称,主演已定吴京。

  故事讲述了未来战争,我方制造了全频带阻塞干扰,抹平了技术上的差距,粉碎了反派势力的阴谋。

  嗯,很适合吴京。

  《赡养上帝》

  

  没有惊喜,还是那个男人——刘慈欣。

  宁浩的坏猴子影业出品,宁浩担任监制,导演韩杰,代表作《Hello!树先生》。

  宇宙中创造了地球生命的上帝文明已近衰退,他们乘坐飞船,流浪至地球。

  是刘慈欣小说中非常具有现实性的一部。

  《火星计划》

  

  终于来了一个原创。

  宁浩自己攒的科幻喜剧,交给新人导演执导。

  会和《疯狂的外星人》一个style吗?

  《折叠城市》

  万达影视发布的2021-2022年度片单中,与《外太空的莫扎特》和《宇宙探索编辑部》并列的,还有一部《折叠城市》。

  改编自郝景芳2016年获得雨果奖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

  讲述了22世纪人们建造了一座可以折叠城市,按照社会阶层被分割成三个空间,一位底层垃圾工穿梭于三个空间的历险。

  但设定从有具体所指的背景,改为了笼统意义上的,“城市”。

  

  那种现实感,那种如《寄生虫》般不同阶级强烈的差序格局,也就打了折扣。

  就像《流浪地球》,一部分的冲击力,不也来自于末日景象中,能够被识别出来的真实地标吗?

  

  当然,真的要拍“北京”折叠,我们也知道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我们只能期待,《折叠城市》能够给我们带来国产片首个靠谱的反乌托邦。

  以上,有你想看的没?

  从这份片单,其实不难看出一些情况:

  一、这几年,中国科幻电影其实动作不少。

  二、目前最粗的那根大腿,是刘慈欣。

  三、难产率高。

  总结一下:国产科幻还在摸石头阶段。

  自2019年《流浪地球》大获成功后,国产科幻成了观众们期待的新类型。

  从前无人问津的科幻文学IP也成了香饽饽。

  刘慈欣的几乎所有作品改编版权都被买走,稍微知名点的科幻文学IP都被一抢而光。

  

  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又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还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有市场,有扶持。

  不少资方和创作者,都想要抢滩登陆。

  早在19年春节档过去,《流浪地球》创造票房神话时,贾樟柯导演就曾告诫电影行业,勿要盲目跟风。

  

  可站在风口,大家都仰头看见的是随风翱翔的人,而不是地上的坠落者。

  项目多了,本子也多了。

  可是科幻片制作的工业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科幻片在中国,长期是一片无人区。

  哪怕有《霹雳贝贝》这样的科幻片,也多是基于概念没有严谨根据的软科幻,子供向,特效更是与国际水平十万八千里。

  

  《流浪地球》的成功,未必是它有多好,而是中国观众的久旱逢甘霖。

  郭帆说,《流浪地球》放到国际科幻电影的赛场,它大概是60分的及格水平,非常普通。

  和好莱坞的特效差距和制作差距,在20年左右。

  而回到科幻片的土壤,我们也还十分薄弱——科幻小说依然小众。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中国科幻作家除了刘慈欣,还知道几位?

  

  所以一个出圈的刘慈欣,仿佛被薅秃了的羊,凡是他的IP先抢过来再说。

  但真正能靠得住的,不是一个大腿刘慈欣。

  说到底,是你对科幻本身的热爱。

  郭帆《流浪地球》的成功,是在刘慈欣的IP上躺赢吗?

  《流浪地球》原著仅2万字,读过的人都知道它的故事和人物都非常单薄。

  要改编成电影,就要不断往里面填充。

  郭帆不断分解、解构、完善整个故事。

  一方面,在画面上,他组建了300人的美术团队,历时15个月,准备了3000张概念图和8000多张分镜,力图还原小说中的重量级大场面。

  另一方面,他请来中科院四位科学顾问,一遍遍解决剧情中关于物理和天体的专业问题,减少书中残留的科学硬伤。

  

  从为地球救援队员精心设计的外骨骼装甲,到未来感与工业感兼具的重型运载车。

  从点燃的火星,到地球上的一层冰霜。

  将幻想落实于细节,用细节呈现质感,一个靠谱的科幻世界观才徐徐展开。

  

  比起资金和大IP。

  国产科幻更缺的,是对每一个细节的计较。

  这在于你究竟有多在乎,多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正在创造的这个世界。

  哪怕最后的成果不尽完美。

  情节有bug,细节一放大就露怯。

  

  但是在一部电影里倾注的认真与热爱,观众始终会读懂。

  甚至更纯粹一点来说。

  科幻片一定需要特效和大场面吗?

  《流浪地球》的编剧龚格尔就提到,电影工业化并不就意味着“贵”“大”“多”,《流量地球2》属于这类,但这只是一部分需求。

  还有一部分,属于“巧”“小”“精”。

  它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对科幻科学知识有一定爱好和了解。

  

  比如著名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

  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可以是《宇宙探索编辑部》。

  用不高的成本,讲好一个科幻概念,或者一小段被科幻扰动的人生。

  

  能不能拍好科幻片,往小了说是导演的事。

  往大了说是整个电影工业的事。

  但最深层的,是生长出科幻的土壤:

  科学和理性是否是我们坚定的共识。

  我们是否拥有一种面向未知进取的心气。

  想象力是否被允许用来解构现实与历史。

  以及,一份热爱能否从另一份热爱那里得到回应……

  这才是国产科幻之门被骤然推开后,我们还没完全准备就绪的地方。

  当你在张望下一部国产科幻标杆在哪里的时候。

  别忘了。

  电影,也是普罗大众内心的召唤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