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红包、利是……都是同一个东西吗?

  新春佳节,

  小朋友最高兴的莫过于收红包了。

  近年来,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

  也开始流行起来。

  那么,你知道“红包”的来历吗?

  我们广东人讲的“利是”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

  实,我们广东人平常说的春节“利是”,取的是“利事”的谐音,有“事事顺利”的寓意。而北方人习惯把春节的“利是”叫“压岁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压岁钱”的传说。

  “压岁(祟)钱”的传说

  (一)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会跑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会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晚上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对老来得子的夫妻,怕“祟”年三十晚上来害孩子,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光芒,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后来,大家知道了这个故事,就都学着做。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 彩绘“年兽” 来源网络

  (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每隔365日后的夜里,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大人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后来逐渐以货币代替了食物,至宋时,便已有“压惊钱”之说。

  据史载,王韶子南下,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慢慢发展为“压岁钱”。所以又有一说: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

  

  “压岁钱”的历史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义“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广东地区以外的“红包”也叫“红封包”,

  而喜庆场合(如婚礼、传统节日等)

  送红包已经成为中华习俗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广东的“利是”

  和我国其他地区的“红包”有何区别。

  广东地区的“利是”文化

  广东话地区(包含港澳地区以及使用粤语的广大华人)的利是文化,保留了最多红包的传统习俗。广东的“红包”称为“封包”或者“利是封”。“派利是”指的是长辈对晚辈或者已婚对未婚人士派红包。而广东话地区“利是”文化的演变,主要也是在于其广泛性更大。

  比如,病人会给探病的亲友回礼“利是”,里面的钱可能是5-10块不等,目的是希望去除探病的亲友来医院所沾上的晦气。同样,所有喜庆宴席,无论乔迁之喜、新婚或者寿宴,除了宾客给予“利是”祝贺,主人家也会给予一个回礼“利是”,更多的是讲究一个“好彩头”。

  

  

  我国其他地区的红包文化

  上海:工作之后长辈不再给压岁钱

  上海地区的习俗是大年三十晚上,临睡觉之前,父母亲把红包交给孩子,让他们带着压岁钱跨年。

  武汉:只有亲戚才给红包

  武汉地区过年的红包仅限于亲戚和家人,除此以外基本没有别的红包来源了,电影先生大家都觉得压岁钱只属于亲戚圈子。

  辽宁:工作后要给红包

  收红包与发红包的角色主要以参加工作为界限,即使没有结婚,但是已经工作了的人也要给亲戚的小孩子发红包。

  香港:派零钱只为好兆头

  香港人平均月入过万,但是却讲求实际,坚持利是的最初意义——大吉大利,利利事事。跟广东大部分地区相似,只要没有结婚,即使是已经工作了的人一样可以拿利是。

  除上述地区以外,我国还有些地方讲究“压兜”,也就是大年初一孩子的口袋里一定要有钱。红包也不一定要用红纸包着,可以直接揣在衣兜里压着,寓意新一年“财源滚滚”。

  

  其实,红包金额无论大小,

  讲究的都是“好意头”。

  抢不到巨额红包的你,

  也不要沮丧啦!

  开开心心过大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