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比《隐秘的角落》更隐秘

  “如果提前知道一个婴儿会成为变态杀人犯,那么你还会允许他的出生吗?”

  在以往常规的犯罪悬疑剧中,几乎所有的罪犯都是成年人,即使在去年大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辛爽导演也是用一种极为隐晦的方式来透露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恶魔。

  而韩国近期播出的这部悬疑剧《窥探》,则是毫无掩饰地去正面描写儿童犯罪,这在韩国是属于限制级内容。

  被定为19禁,除了因为它的一些暴力血腥镜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伦理道德。

  《窥探》编剧最大胆的地方,就是通过剧情向观众抛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题——如果提前知道一个婴儿会成为变态杀人犯,那么我们还会允许他的出生吗?

  这道题好像听过?——“如果提前知道肚子里是女孩,那么婆婆能不能要求我去打胎?” 答案显然是否定。

  我们是绝不会因为性别而不让女孩来到世界,但是,我们可能会因为孩子是变态杀人犯而内心动摇。

  在剧中,丹尼尔博士的研究成果是——通过基因检测胎中孩子的DNA基因,来判断他们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杀人犯,那些携带犯罪基因的人中,99%都会成为变态杀人魔,剩下的1%则是天才的基因。

  这并非无稽之谈。

  现实生活中,科学家曾做过相关研究。

  芬兰科学家对900多名监狱囚犯做了一次基因检测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犯人的罪行中,5%-10%的暴力犯罪行为,都跟他们体内的两种基因有关,这两种基因的名字叫做MAOA和CDH-13。研究人员说:“这两种基因相当于两个控制情绪的小阀门,一旦失守,人们的各种情绪就会激烈搅动,人们会变得暴躁易怒,所以容易做出不理智行为。”

  2009年,美国科研人员也对比研究过2000个青少年的基因,结果显示:那些出现MAOA基因突变的青少年,参加黑社会团体的概率比基因正常的青少年要高出两倍,他们拿起武器大家的概率也比一般人要大,MAOA基因让人变得更加暴力;而CDH-13基因如果发生突变,大脑传递信息就会变得混乱不受控制,比如一些小孩有多动症,就跟这种基因的异常有关。

  但是,上面两项研究的科学性是一直受到质疑的,因为上述两种基因与成为罪犯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能说是具有相关性,而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

  举个例子——出交通事故的绝大多数人都有驾照,但“有驾照”与“出交通事故”绝不是因果关系。

  犯罪基因决定论下,极有可能发生基因歧视。

  2000年时,一份研究发现,有56%的新西兰毛利人,携带一种MAOA基因,而且他们此种基因的数值远高于欧洲白种人的平均值。据此当时有人推论,这种现象可能和毛利人曾经吃人的旧习俗有关,结果,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推断,让更多的人加重了对毛利人整个族群的误解和负面印象。就算是只有百分之一概率的天才,被贴上“携带犯罪基因”的标签后,也可能在后天环境(被他人歧视、排挤)中变成“高智商犯罪天才”。

  就像《窥探》剧中小男孩说的:“听说我生来就是怪物,那一天我祈求神,求他不要让我变成怪物,神终究没有聆听我的祈求,我终究成为了杀人魔。”

  真的是基因让他变成杀人魔的吗?还是他口中的神?还是没有聆听过他祈求的父母?朋友?陌生人?——或者每一个你和我?

  与犯罪基因概念不同的,是后天环境因素。

  如原生家庭等带来的“亲职化”,“亲职化”是指父母和孩子角色的对调,孩子的个人需求因为父母的需求而被牺牲,孩子会牺牲自己的感受去照顾、安慰、关注甚至引导父母的理性和感性需求,父母没有执行自己的义务,而把这些义务转嫁给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孩子。

  “亲职化”是一种情绪虐待,会造成孩子的关系构建困难,对成长造成伤害。

  这会养成两种个性:“服从”和“困兽”。

  《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就是属于“服从”,这类孩子会过于考虑他人、取悦他人、有受虐倾向;而另一类“困兽”可以看作剧中严良这一角色,表现出防御、反叛、攻击、虐待倾电影盒子向。

  从这点不难看出《隐秘的角落》中儿童犯罪的由来。

  科技发展到今天,《窥探》中提出的基因选择问题也很有可能成为现实之难。

  那么

  如果提前知道一个孩子会成为变态杀人犯,你还会允许他的出生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