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文化发展史,十八层地狱不是指地下深度,而是刑期的长度

  这篇文章介绍一下各个宗教的“地狱”文化发展史。首先既然是发展史,那么地狱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呢?是不是大家所认为的世界宗教皆有地狱一说呢?非也。

  早期宗教文化没有地狱这样的说法

  在早期的道教、神道教、印度教甚至犹太教中,都没有“地狱”的概念。在大多数多神论的原始教义中,“地狱”这个词并不存在。只有类似的概念,如“阴间”和“冥界”。不要低估这个词的不同。冥界和地狱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冥界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而地狱只是用来惩罚罪人或异教徒的。地狱理论确认了个体的道德水平和死亡后的不同结局,对其追随者具有惩戒意义和威慑力量。无论是组织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比冥界强得多。“阴间”的概念仅仅体现了一种原始愚昧的祖先崇拜,而“地狱”则是一种高度哲学化、体系化的宗教发明。

  基督教的崛起引入“审判“制度,带来了天堂和地狱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地下世界。地下世界是一个橄榄球形状的空间,有埃里伯斯的入口。阴间是所有人死后返回的地方。没有人说有些人会上地狱或天堂。但与阴间不同,死者在阴间的地位是不同的。凡夫俗子死后会生活在这片常绿的花海中,这是冥界中最广阔、最主要的领域。诸神,如普路托和死亡,以及一些死后的英雄将住在伊利西亚。除了常绿的田野和伊利西亚,还有一个地方叫塔耳塔洛斯。塔耳塔洛斯是一个监狱,但它和地狱不一样。它容纳的是被打败的泰坦,而不是罪人。但在后期,随着基督教的强势入侵,古希腊罗马神话逐渐引入了“审判”的概念。伊利西亚和塔塔罗斯分别成为天堂和地狱的原型。虽然阴间与“地狱”逐渐融合,但在纯粹的古希腊罗马宗教中,并没有地狱的概念。

  相对于各个宗教地狱的世界观,佛教的地狱是最恐怖的

  在民间流传最广是十八层地狱的说法。

  十八层地狱一共可分为:

  拔舌地狱/剪刀地狱/铁树地狱/孽镜地狱/蒸笼地狱/铜柱地狱/刀山地狱/冰山地狱/油锅地狱/牛坑地狱/石压地狱/舂臼地狱/血池地狱/枉死地狱/磔刑地狱/火山地狱/石磨地狱/刀锯地狱

  不同层次的地狱特征仅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十八层地狱中的“层”并非指空间,而是指刑期(每一层地狱的刑期都是上一层地狱的两倍)。所以十八层地狱并不是像普通想象的那样从上到下一字排列下去。

  道教地狱的演化

  道教本来就没有“地狱”的概念。受佛教的影响,它逐渐引入了这一概念。说到道教的地狱,我们必须提到三个神:泰山府君、酆都大帝和阎罗王。泰山府君。如前所述,台山富君信仰盛行于东汉时期,但在南北朝时期,酆都逐渐取代了泰山,成为人们心中冥界的入口。酆都皇帝自然成了地下世界的主人。

  在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酆都北殷帝也被列为地府之主,排名第七。起初,酆都皇帝只是阴间的主人,与地狱无关。然而,随着佛教地狱理论的广泛传播,道教也吸收了这一背景,酆都皇帝也成为了地狱的主人。所有的死人都将在他们下地狱后接受审判。后来,佛教和道教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很多人把道教的“酆都皇帝”和佛教的“阎王”搞混了。在印度教神话中,阎罗王是世界上第一个死亡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了死者的统治者,也是冥界唯一的统治者。

  电影蜜蜂后来佛教吸收了这种设置,然后把西藏的国王菩萨安排在地狱里。再后来道教吸收了佛教的设置,但降低了阎王的神性。在道教体系中,地狱的最高主人仍然是酆都皇帝阎罗王只是酆都皇帝的一个下属(可以理解,酆都皇帝是皇帝,而阎罗王只是一个诸侯)。在道教中,有十殿阎王,这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十化身,而阎罗只是其中的一个化身。像“阎罗王”和“平等王”这样的词都是从佛教中吸收过来的。十殿阎王说显示出佛教与道教有明显的融合痕迹。

  至于地狱是否真的存在?

  佛教中有真谛,有俗谛。真谛是究竟的说法,俗谛是随顺众生的说法。说地狱存在,是俗谛,不是真谛。以上只是一些浅薄的看法和认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