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白鹿原》看民国:朱先生退兵背后其实还另有隐情

  在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一书中,关于朱先生这一传奇人物,在清末民初的关中一带,其实是确有人物原型的。

  

  此人姓牛,名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蓝田县人,为清末关中大儒。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光绪十年(1884 年)肄业于关中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补廪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他为蓝川先生,也是关学的最后一位传人。

  

  但关于牛兆濂的出名,还并不完全在这里,由于他才华出众,再加上熟知天文地理,能预测天象,且通晓《周易》和卦术,所以,在关中一带名气很大,被称“半仙”。朱先生这一人物原型,恰恰就是此人。关于这一点,在书中多处都有体现。

  不过,说到张总督请求朱先生出面游说“反正”时逃跑,随后又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攻西安的清廷原西安巡抚方升退兵一节,从某种程度上,应该又是作家虚构的。只是这一虚构和方升的最终退兵,又是完全符合当时历史实情的。

  

  或者说,即便是原西安巡抚方升拢集的清朝兵勇不是二十万,是三十万或五十万,是驻守西安张总督总兵力的数倍,但这场仗最终也是无法打下去的。为什么呢?

  因为根据《白鹿原》一书中所描写的这一历史时期,正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的一个历史时期。

  

  而在这个历史时期,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这样的:清政府正集中调集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萨镇冰等率领多路清军正向武昌集结,并重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具体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那样子,是试图全力以赴在短时间内剿灭起义革命军。

  

  而在随后革命军与清政府军展开的“阳夏保卫战”中,虽然革命军最后以失利告终,但就在这期间,清廷形势却是急转直下,这时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已纷纷获得独立。在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仍在效忠清廷。

  所以,你想想,在这样一个大势已去的历史背景下,即便是没有朱先生去游说,即便是原西安巡抚方升拢集来的清朝兵勇攻打下西安城,又能如何呢?

  

  所以说,《白鹿原》一书的历史真实性也恰在这里,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历史,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然,也正是有了这次武昌起义,才真正结束了长达两千多的封建统治制度。

  

  在我的心目中,白鹿原是新中国70年来的一部巅峰之作,它碾压了一切当代的长篇小说,是陈忠实老先生呕心沥血,下了苦功的一部巨作。陈先生曾说死后要拿它当枕头,他做到了,白鹿原将同陈忠实这三个字一起,进入中国文学史,成为不朽名作。随着时间的推延,百年之后,会越来越显示出这部不朽之作的文学价值,史实价值,史学价值。

  历史片

  这场游戏中,风口浪尖之上掀起一场前无古人的“风搅雪”的正是两大家族传人。他们身上流淌着几代先人在白手起家、摸爬滚打之后留下的慧根与韧性,在农村的巨变中摇旗呐喊。

  

  如今陈忠实老先生已去世多年,而我们对他最大的缅怀就是捧读这部作品,去追溯历史,才能更好的指向未来。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购买,未删减版,读起来酣畅淋漓,值得入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