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陶行知的留学故事

  郭沫若称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东南联合大学校长美国人布莱恩·库朋评价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灾难片

  

  1909年陶行知投靠苏州的表兄,在街头邂逅恩师唐俊贤,他的人生命运由此出现了重大转机。

  经唐俊贤推荐,陶行知于1909年秋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第二年春,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陶行知秋季直接升入金陵大学。1914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

  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党见,非教育不除;

  精忠,非教育不出。”

  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于台下观礼,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以至32年后陶行知去世,他题写挽诗,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大学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先入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市政学,半年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其间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产生了很大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学友群体成员主要包括:从康奈尔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同龄同乡好友胡适(1891-1962),早于他毕业且第一个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博士学位的同专业师兄郭秉文(1880-1969),与他同年同船出国、先入霍普金斯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陈鹤琴(1892-1982),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的蒋梦麟(1886-1964),与陶行知同年赴美先入威斯康辛大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又在南京高师成为同事的郑晓沧(1892-1979)等等。

  

  回国后的陶行知,毅然抛弃了几百大洋的大学教授工作,选择了一条艰难困苦和希望渺茫的路。他希望万千贫民有可能去接受教育,他决意要靠自身的力量开始去改变农村的教育面貌。因为当时有2亿文盲,约7000万儿童没有可能接受教育,子承父业地去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