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舆情第108期

  上世纪90年代,山西乔家大院就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炮走红,在山西众多大院中迅速脱颖而出,名气急剧蹿升,一时间游客纷至沓来。后来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更进一步奠定了其地位。此外,凭借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景区打开了知名度,日平均游客接待量大幅攀升。韩寒的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将文中极具文艺情怀的东极岛带入荧屏,片中一首《东极岛之歌》也让大家知道了这里是祖国大陆的东极,节假日前往这里的游客比以前增加了近10倍。更据报道在2014年暑期前半段更是以实名制的身份才可买到如岛船票。姜文的《让子弹飞》使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名声更盛以往,电影播出后的2011年元旦期间,游客量同比激增近4成。

  这些景区借助热播影视剧,不仅提高了人气,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名利双收。其实,仔细分析这些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上述景区就是影视剧的拍摄地,剧中的元素与景区高度契合,游客带着观感游览,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反观滁州琅琊山,因为一部与自己没多大关系的《琅琊榜》的热播,便匆匆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景点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实在有些牵强附会。首先,电视剧《琅琊榜》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不论是历史背景,还是剧情,都是虚构的,剧中的“琅琊山”也不过是作者根据剧情的需要杜撰的。《琅琊榜》既不在滁州琅琊山拍摄,也找不到相关联的元素,仅仅拿一个名称来做文章,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便说一些游客出于好奇,到琅琊山一游,但是寻找不到情感共鸣的琅琊山,景区口碑如何建立?

  网上热议非凡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此消息一出,网上也是展开了一篇热议,有人支持,也有反对,各家之眼,百花齐放。下面就来看看网民朋友对此事件都有些什么看法。

  支持方:

  网民“薰洁冰寒”再起博客中就写到:“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众娱乐消费的主要文化产品,其自身包含着大量的‘注意力资源’。”

  

  

  

  图片源自网络微博截图

  反对方:

  网民张金也发表看法:“少部分游客只会暂时因好奇而来,一旦有新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出现,观众就会被夺走眼球的。”

  

  

  

  图片源自网络微博截图

  其实细细说来,并非所有借助荧屏热点增加地方关注度并顺势展开旅游地宣传的都一无是处。就拿湖南芙蓉镇来说,原名大王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因电影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在此拍摄,因而改名芙蓉镇,而电影也吹响了湘西旅游的号角。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而王村镇的旅游业已做得如火如荼,日接待旅游客量在3000人次左右,最高峰达5000多人次,对这个当时人口不足5万的小镇来说,《芙蓉镇》最直接的收益就是旅客带给小镇居民那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时间,王村镇成为猛峒河沿岸最富裕的古镇。电影《芙蓉镇》让全国人民第一次领略到湘西古镇的古朴魅力。

  专家解读:文化资源内涵才是关键

  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表示,借助热播电视剧或者电影来传播产品,本是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中重要的路径,但这类营销和影视本身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是拍摄地,或者有文化关系。 “实际上(更好的选择可能是)借琅琊榜来营销琅琊山,未必要改名。”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看,最关键不是景区名字真假,“如果是真的,名正言顺,但如果产品开发得好,也可以以假乱真,这需要智力、财力(的投入)乃至天时地利,就像花木兰的故事、熊猫的故事,为什么迪士尼做了就火了,关键是看有没有创意”、“要尊重历史规律,不是投入多少钱就搞能定。”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正如人民日报中所评:“营造声势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才是制胜之道。”俗话说:花果山好造,“正果”却难修。不是所有的借势都能成功。《琅琊榜》是一部以南北朝时代为背景虚构的电视剧,对于滁州来说,把始建于明朝的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凭借仅有几个虚构人物和虚构建筑,代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在“影视+旅游”这方面还是有不少成功案例的,万达影视城、冯小刚电影公社、华谊兄弟影视主题公园、苏州影视城、西北影视城等项目均是中国影视旅游地产领域的成功范例,滁州可以多多参考取其精华。但切记,旅游推介和形象宣传,可不能不顾社会影响和历史事实盲目追求市场效果,这种借势推广怕到最后也是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