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影片立意、叙事风格、视觉呈现、美学张力,浅析《东邪西毒》
原标题:从影片立意、叙事风格、视觉呈现、美学张力,浅析《东邪西毒》
1994年,《东邪西毒》在中国大陆上映,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加上豪华的明星阵容托底,本应是票房大卖的结果,却迎来了观众的一片说声,票房出奇的惨淡。
其实,并不是《东邪西毒》不好,只是王家卫步子迈得太大,在传统武侠宏大叙事的年代,玩起了细腻唯美的文艺风,让人云里雾里,看不明白。
时间证明了一切。2009年,《东邪西毒》终极版再次上映,创下了3000万的票房,影片口碑出奇的好。
这部影片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仿佛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是无尽的宝藏。
接下来,我将从影片立意、叙事风格、视觉呈现、美学张力四个维度,解析《东邪西毒》终极版的艺术魅力。
影片立意:武侠之下的情欲江湖
如果抱着对武侠片的期待来看这部电影,收获的只能是失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侠之气概,甚至连谁是主人公都看不明白。
从影片立意上看,这本身就不是一部武侠片,因为它把武侠片最核心的人物塑造、故事塑造、侠者气概给抽离了,相当于把骨头给抽去了。
细细观看,不难发现,《东邪西毒》终极版其实是一部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文艺片,所谓的武侠,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承载,所要着力刻画和表达的,不是侠气,而是平凡人的烟火气,是武侠之下的情欲江湖。所以,我们从影片里的人物、情感、对话、氛围中总能找到时代的影子,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情感的共鸣。
叙事风格:非线性叙事,深层是多元的艺术表达
传统的叙事方式是线性叙事,也就是以时间的向度,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来组织安排人物、环境、情节。
《东邪西毒》终极版恰好颠覆了这种叙事模式,采取了非线性叙事模式,非线性叙事模式的主要出发点是心理和情绪,而非现实的事理。其显著的特征为:偶然性代替因果性、时空混乱代替时空统一、情节破碎代替情节连贯、时尚结局代替闭合结局。
在这部影片里,欧阳锋看似是主角,但其实他只是一个代入者和故事的串连者,只是以他的视角,用日记体的方式在代入背景、人物、故事。
真正推进叙事的是心理和情绪,比如,在慕容嫣的戏份里,慕容嫣的痴情、绝望、人格分裂、最后的撕心裂肺就是叙事的推进线;在黄药师的戏份里,黄药师的伤情、迷茫、颓废是叙事的推进线;在盲武士的戏份里,盲武士被妻子精神不忠诚的痛苦、爱而不得、爱而不舍、被生活压迫之苦、悲哀的自我毁灭和解脱是叙事的推进线……
每一个心理和情绪,都是偶然甚至显得突兀的,是动态流动的,时空都是平行交错的,情节都是支离破碎的,结局都是时尚式的。
而正是因为采取了非线性的叙事模式,给了我们全新的观影体验,我们不再关注传统线性叙事的完整性,而是随着人物心理、情绪的代入和推进,我们的情感也随着流动、起伏。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东邪西毒》终极版不只一个哈姆雷特,片中的每个人物在特定的情感流动下,都是一个主角,这就给了我们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视觉呈现:每一帧都是考究的摄影艺术
不得不说,观看《东邪西毒》终极版,是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
一、在色彩上,暗黄色系是影片的主流
黄色,本是权力、明快、希望的象征,而暗黄,则寓意荒凉、萧索、消沉、颓废、苦闷。
在这部影片,大量运用了暗黄色系,开篇汹涌的波涛是暗黄的,大漠的黄沙是暗黄的,房屋的外墙、内设是暗黄的,人物的斗笠、草鞋是暗黄的,人物的肤色也是刻意处理成了暗黄……
环境的暗黄营造了悲凉的氛围。大风、黄沙、骆驼、枯树、破屋……这些环境都是暗黄色的,寓意生命的稀少、生存的艰难,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渺小,显得无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是一种束手无措而悲凉的抗争。
人物的暗黄渲染了情欲纠缠下的苦闷。影片里的人,都是在情欲中饱受折磨和摧残的人,皮肤的暗黄恰好是在营造这种忧郁与苦闷。
二、在构图上,大量的近景刻画了心理和情绪
由于这部影片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模式,以人物的心理和情绪为出发点和推动线,在构图上,所谓近取其神,近景是最能抓取人物神态、表情、情绪的,也是最能刻画人物心理的。
所以,在这部影片,除了运用远景烘托氛围,用全景、中景交代环境,大量采用的都是近景,最大限度地捕捉了人物的忧郁、哀伤、愁闷、纠结、悔恨、绝望、癫狂等各种心理和情绪,给予我们直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在用光上,光与影、明与暗相得益彰
摄影是一门光的艺术,光与影、明与暗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欧阳锋的脸上,是阳光照进窗户留下的斑驳光影,光之照耀之处,不正预示他想要挽留和拥抱的幸福吗?阴影之处,不正预示他那颗躲在阴暗里滴血和沉沦的心吗?
小河里,桃花的脸上是荡漾的波光,光影的晃动,就是时光的散漫流动,就是爱情如镜花水月般的触不可及。
这样的画面在这部电影运用不少,不光是视觉上的美学冲击,更是给人寓意上的遐想空间。
四、陪体:恰如其分的隐喻
这部电影里最经典的两个陪体,一个是鸟笼,一个是马。
慕容嫣在与欧阳锋对话的时候,鸟笼在她脸庞前转动,光影也在她的脸上晃动,转动的鸟笼,就像是她在错爱中流逝的青春一样,转动的中轴就是她的孤独与痛苦,只要孤独与痛苦不灭,时间再怎么转动,都只是徒劳。
第二个经典的陪体是桃花的马,桃花骑在马上,忧郁愁闷,他的情感带着一种原始的动物般的野性,始终想冲出世俗的囚笼,但终究事与愿违。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摄影画面的陪体在表达、传递、升华人物主体情感、情绪上的点睛作用。
艺术张力:只做呈现,留白之处皆余味
影片在立意上独具匠心、在叙事模式上独辟蹊径、在视觉呈现上不遗余力,把每个人物在爱欲纠缠中的心理和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但我们会发现,影片只做了旁观者一般冰冷的呈现,并未留下清晰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而这,我认为是王家卫的独到之处。
中国人是时尚着传统文化长大的,我们接触的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都讲求意境,讲求七分表达,三分留白,王家卫深谙此理,他精益求精地完成了那七分的呈现和表达,剩下的三分都是留白,正是有这样的留白,给了我们思考、回味、遐想的无限空间。
所以,看《东邪西毒》终极版,电影的时长只有1个多小时,但我们去思考、回味、遐想的时间会拉得很长,往往三两天从里面的情绪中拔不出来,甚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某个时间想起这部影片,又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
而这,正是《东邪西毒》终极版的艺术张力和艺术魅力所在。
总结:电影是一门艺术,需要大胆地创新和工匠般的雕琢
王家卫曾说:“《东邪西毒》终极版对于我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没有当年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就没有现在的王家卫。”
这是强调一部艺术品对创作者的价值和意义,是《东邪西毒》终极版推动了王家卫,成就了王家卫。
但我们也要看到,正是王家卫对生活生命的深刻理解、对电影艺术的大胆创新、对画面尽善尽美的雕琢,才成就了《东邪西毒》终极版这部电影的经典与旺盛的生命力。
规律就是这样,创作者耐住寂寞、精心打磨了一部好的电影,一部好的电影又推动了创作者的成长和蜕变,这种相互的推动、相互的成就是美妙的。
在观众的角度,我们希望更多的王家卫和《东邪西毒》终极版出现,不断带给我们新的视觉体验、情感体验和美学享受,让不断涌现的电影经典,洗礼我们的心灵,陪伴我们成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