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百年前的《阿q正传》,为何百年后,也始终无法被超越?

  如今浮华喧嚣的城市,钢筋水泥筑成的冷漠人情与世态炎凉,似乎永远不像这个城市外表那样繁华热闹,无数堆得越来越高的大厦,穿着越来越华丽的人群,各种各样新式的工具机器,也似乎翻动着每个人躁动的心,这个社会,好像离我们想象中越来越远了,永远的拥挤,永远的物价房价,金钱似乎快要取代一切了,人性也开始变得光怪陆离。

  始终觉得后面的石像,就像封建思想魔鬼

  于是最近又有了“现代社会需不需要鲁迅”的热烈话题,自然是说法多样,各抒己见。

  但需要承认的事实是,这么多年过了,我们仍然在不断的讨论鲁迅,他的文章,他的思想。百年以后自然熠熠生辉,特别是他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百年以后依旧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作品能够超越它,我觉得引用到今天,依然适用。

  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带走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除了带有那个时代色彩的“农民”二字,我觉得其他也都适用。

  《阿q正传》的电影剧照。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作品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他没有土地,没有家,只有靠打短工,做帮工来维持处境。

  同时,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观念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落后特点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摆脱自己的痛苦,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城里人,他身上还有看客的冷漠与无聊自己圣经贤传的思想,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

  

  当然,他的不觉悟更多的表现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阿q最初以为革命便是造反,他自然要拒绝,后来现实将他压迫到绝境,他才站起来反抗,要革命,不过这种态度的转变也只是为了,革命后能够高人一等,可以欺负别人,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他的这种革命观,是极其错误的革命观。

  这个眼神似乎很传神

  最后,就是他极剧特色的“精神胜利法”,这也是阿q的核心特点,他擅长用最虚无的电影先生未来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他用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他头上有疮疤时,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忘却是他的祖传法宝,总之,阿q在实际生活里常常遭受挫折与屈辱,精神上却永远优胜!

  这个比较符合原著。

  所以,当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阿q的性格特点我们占据了多少呢?有没有“看客”的冷漠与无聊?有没有精神胜利法?

  各位亲爱的你们,你们觉得当今社会还需要鲁迅么?

  欢迎评论留言,点个关注呗,谢谢大家啦!

  今天阳光很好,也希望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大家心里也能充满阳光,元气满满哟!祝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