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所谓的毫无选择,真的没有选择吗

  在电影《驴得水》收获口碑和票房双重的成功后,导演周申,刘露以及开心麻花的原班人马又推出了一部脱胎于话剧的电影——《半个喜剧》。

  首先作为一部喜剧片,电影的笑料并没有依靠夸张的肢体语言,亦或者是各种网络段子,反而是通过剧情人物的矛盾,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通过故事的戏剧性与台词的适时效果不断制造包袱,因此它在满足作为喜剧电影的要求之下,同时又能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完整且精彩的故事。

  从这方面来说,《半个喜剧》就注定是一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的电影。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面对爱情时需要做出各自的选择,当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时,这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问题,还包括亲情,友情,甚至金钱利益都是需要衡量的条件,一次出轨,一次相爱,一次抉择,共同构成“半个喜剧”。

  一、“有些事儿在《驴得水》没有说尽兴,这一次一并在《半个喜剧》中继续说。”

  喜剧是建立在刻意的巧合与误解之上的电影,因此故事也自然充满了戏剧性的展开。

  孙同和郑多多是哥们,二人还是同学,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然而他们的具体情况却天差地别。

  孙同家里条件不算好,性格也唯唯诺诺,凡事基本都听妈妈的,妈妈说东就是东,说西就是西,没什么自己的态度。

  在北京上学也是寄人篱下,住在郑多多家里,衣服、裤子、背包都是郑多多剩下的,工作是郑多多安排的,户口是郑多多帮忙的,总而言之孙同在北京所能拥有的一切,大多都是他的“好兄弟”郑多多给予给他的;

  反观郑多多,有个副总的老爸罩着,家境富裕,不用为生活工作操心,有了未婚妻,每天的生活却还是游离在不同的女生之间,是个十足的渣男。

  故事开始于郑多多渣了莫默,孙同不得已在郑多多的未婚妻与莫默之间为自己的兄弟作掩护,两头圆谎。

  郑多多拥有曾经暗恋的女神的这个目的已经达到,只等着脱手就圆满,莫默也得知了他都是骗自己的真相后伤心欲绝,而后经过一系列阴错阳差的巧合,孙同和莫默这两个本不相干的人却相爱了,得知消息的郑多多却决然不同意已被他抛弃的女人和自己的兄弟在一起……

  之后故事的发展也聚焦于孙同如何处理这个进退两难的选择之上:

  如果遵从内心投身于爱情和莫默在一起,就注定会和郑多多决裂,付出的代价是北京的工作和户口,以及辜负来自母亲那数之不尽的付出和期盼;

  可是要是和莫默分开,虽然可以获得北京的工作,甚至未来买房,定居,成为北京人这条路也都不再是问题,但以后自己大概会和一个自己可能并不爱的人结婚,顺应兄弟的心意,服从母亲的安排,彻底失去自己。

  这个抉择成为故事矛盾的中心,也是导演所最想传递给观众的信念。

  《半个喜剧》与《驴得水》的风格相差不大,甚至其中想表达的主题“做人的底线问题”都是一脉相承,按导演周申的话来说就是:

  “有些事儿在《驴得水》没有说尽兴,这一次一并在《半个喜剧》中继续说。”

  只不过《驴得水》故事发生于民国,讽刺意味更深,而《半个喜剧》则是将焦点聚焦于那些大都市中无房、无车、无户口的小人物身上,这更像是随时都存在于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影射面会更为广泛。

  二、明快的节奏,鲜明的角色,清晰的主题

  ①节奏明快

  《半个喜剧》脱胎于两位导演十多年前创作的话剧《如果,我不是我》,剧本经过十多年的演绎逐渐成熟,放之于电影之中也毫无违和感,甚至更契合观众对于喜剧电影“快节奏”的满足需求。

  比如电影一开场,导演就将所有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通过一出搞笑的闹剧精彩地演绎出来。

  “渣男”郑多多游刃有余地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对于谎言和情绪的把控做到了完美;

  孙同虽然明事理,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在一番纠结后还是选择懦弱的屈服,决定帮兄弟打圆场;

  莫默能够坚持原则不是因为她什么都不懂,而是就算她错了,仍然有退路。

  三个人物交互之间好不容易形成的短暂平衡,又在孙同母亲,郑多多的未婚妻轮番登场之后,再一次戏剧性地炸开。

  搞笑的剧情和台词,爆炸的信息量,结合几个演员的精彩演绎,丝毫没有觉得故事的突兀,反而更容易让观众被角色人物带领进入电影之中。

  ②主题清晰明确

  从《驴得水》开始,导演周申和刘露就渴望将自己对于爱情、关于理想的态度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年轻人在巨大的压力和社会熏陶之下,曾经所坚持的底线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半个喜剧》所想表达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它不会因为今天做的人是谁,黑的就变成了白的;不会因为说的人是谁,假的就变成了真的。”

  这是两个导演几十年里始终坚持的信念,也是他们最想传递给观众的思索。

  ③人物性格特点极其鲜明

  在港台动漫故事主题确立的前提之下,人物的刻画也应运而生。

  莫默和郑多多分别是理想和现实的两个极端,前者无论前路多艰苦,无论多少人不理解她,她也始终如一相信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而后者则深谙社会运行法则,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将此奉行到底。

  而孙同则更像是现实存在的大多数人,明明已经顺应着社会规则行事,却因这违反了自己的信念做得也并不痛快,夹在中间,既没有得到做坏人的好处,也没有获得做好人的心安理得。

  三种不同的人物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当它们在一起碰撞之时,才更能让观众感受到自己所对应的位置。

  三、所谓的毫无选择,真的没有选择吗

  《半个喜剧》整部电影的焦点很明确,就是围绕孙同的艰难抉择展开,他被兄弟以户口、工作威胁,被母亲以装病、卖房、道德绑架苦苦相逼,似乎就是在逼不得已的条件下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最终自己只能服从他们,离开心爱的莫默。

  “这不是我的错,我别无选择。”

  但是所谓的别无选择,真的是没有选择的机会了吗?

  孙同和莫默在医院吵架的那场戏中,他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做自己,不服从规则,不顺应外界,是需要以优渥的家庭条件作为支撑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坚持自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金钱、地位和权力。

  如果没有这些作为支撑,一个人就只能顺从大环境的潮流。

  可是这样的想法就一定是对的吗,还是说这一切其实也只不过是为自己的逃避找一个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罢了呢?

  这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大概就是导演想要批判的人性中的一种懦弱,这种真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懦弱。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样和世界相处》中写道:“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他对世人展现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独特风格的表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因此哪怕是不选择,其实都是综合个人价值观后所做的一个选择,孙同所谓的借口终究也只是借口罢了。

  电影的最后,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最理想最美好的结局,孙同选择追回莫默。

  他从最开始忠于郑多多当一条好狗,到毅然决然地将真相告知给郑多多的未婚妻从而成长为一个人,他开始掌控自己的人生,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学着不再推卸责任,不再给生活的不顺一遍遍地从外界找借口。

  毕竟自己的人生本来就是自己的,也只有自己能为自己负责。

  结语:

  《半个喜剧》足以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它在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又让我们重新定义了理想与现实,选择和底线。

  当理想和现实发生碰撞时,利益和底线究竟哪个重要?

  当你觉得别人在给你压力时,是他们真的逼你逼的很紧,让你没有了选择的机会,还是说你只是在为自己的懦弱找一个掩饰的借口?

  这些答案背后所代表的是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一半是喜剧,另一半则由自己来定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