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
海盗缘何“青睐”大亚湾?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提到大亚湾时说:“其中央部位多渔梁木桩捆绳之类,夜间驶行殊阻碍。期间深不在六拓以下,湾之东向则有浅一片。”可见晚清民国时的大亚湾,湾内的暗礁、深浅不一,小岛分布复杂,渔民广置渔具,这些条件都为海盗所利用,进而在洋面为非作歹。

手持枪械的海盗从海上巡逻归来
更为重要的是,100年前的大亚湾地区,丘陵遍布,除海路以外,陆上对外的联系皆不方便。由于大亚湾一直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官府的监视也较为松散,使得经过此湾的船只较易被海盗袭击。同时,清末民初官府的警备薄弱,也成为该地区海盗自清代中期以来再度卷土重来的重要原因。

Aleko Lilius在饭罗岗所见之情景
当地海盗,多由无赖、逃兵及流民组成,若遭遇官军时,便逃跑躲藏,化身农民或渔民,与一般人无异。海盗看起来就跟平民无异,遇有船难或商船行经,会互相通知,一同参与行动,分工合作,在外海有小船接应,提供搬运货物或火力支持及掩护,有不错的默契。沿海居民协助劫船而分一杯羹,帮忙藏匿海盗或赃物,因此难以根绝海盗之患。
据1929年《申报》报道,大亚湾匪团以邻近数十村为主,匪首为一蔡某,蔡某终年身着军服,挂指挥刀,目不识丁,雇有中英文书记。“所绑肉票,三个月内若不赎身,则用刀将肉票脚皮削去,六个月不赎,则抽肉票脚筋,使其饿死。”
这个蔡某可不简单,是民国初年曾经追随陈炯明的海岸巡防队队长蔡腾辉。起先他的任务是缉拿粤东海盗,后来利欲熏心,“一方面接济海盗,一方面擒捉异己之海盗以要功,利用特殊形势,政府鞭长莫及,得以挟盗自固,十年来海盗充斥,实蔡匪有以制造成也”。

饭罗岗随处可见持枪并保持警惕的海盗。他们不仅出洋劫船,而且也常常洗劫周边的村子
而最终剿灭蔡腾辉者,就是上文提到的大亚湾警备处主任陈慎荣。自蔡腾辉海盗团伙被剿灭后,大亚湾海域海盗骑劫商船事件大幅减少,“沿湾渐告安靖”。1936年之后,由于民国海军的大力肃清,湃亚士湾海盗基本敛迹,而1937年将湃亚士湾更名为大亚湾,多多少少有点撇清海盗恶名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10月日寇登陆大亚湾,侵略华南,敛迹的海盗们纷纷自愿接受招安,编入民国海军,这也算是海盗们良心发现吧。
惠州档案
(微信号:hzdawx)
原标题:《照片背后的故事——民国大亚湾海盗风云揭秘二:当地驻军与海盗狼狈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