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从西方人文主义的视角看溥仪动荡不安的一生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于1987年在意大利上映,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准进入故宫拍摄的影片。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演员、配乐、画面色彩等多个方面看都值得玩味,于1988年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等九个奖项,成为世界历史上一部永久的经典。
《末代皇帝》讲述的是大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从幼时继位,经历中华民国时期被推翻、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人虏去做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再到抗战胜利被当作战犯进行改造的故事。
电影叙事分为两条线进行:
主线是溥仪被当作战犯进行改造,在管理所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忆核实,后来因为表现良好提前释放在新时代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副线是溥仪从幼年时继位一直到他被俘的动荡不安的青年生活。其中对过去内容的展现穿插在作为战犯改造的回忆中,整体情节设计很巧妙。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由一位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历史。在影片中,导演不仅展现了溥仪作大清最后一个皇帝的无能、做傀儡皇帝等让人不耻之事,更是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展现了溥仪作为一个“人”的无可奈何与身不由己。同时出色的视听效果与拍摄手法让影片的表达更加有内涵与深意。
这篇文章,我将从视听艺术、隐喻手法与电影所蕴藏的人文视角来解析这部经典的电影。
01视听艺术:浓郁的色彩和勾人心弦的音乐是晚清面貌和人物内心的展现
电影用色浓郁,光影交织,音乐总是贴合情景与人物内心,视觉与听觉的交织中,给我们艺术地还原了一个晚清的面貌,音乐中的悲伤与无奈,也把溥仪没有言说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色彩的运用在对溥仪宫内生活的展现时运用得最为典型。
①视觉艺术:色彩与光影帮助叙事,同时也微妙地展现人物的内心
这部影片大量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光线明暗的对比以此形成反差,增强叙事效果、表达复杂的人物感情。
影片开始,幼年溥仪被慈禧太后召进宫。偌大的宫殿,几十根金色雕龙柱子伫立宫殿之中,两侧摆放着面容凶煞的雕像,画面浑浊昏暗。大殿中,慈禧太后穿着雍容华贵的服饰,衰弱地躺在高高架起地座椅上,身边许多削瘦、胆怯的公公侍女。旁边巨大的窗户上光线斜照进大殿中,空气中的灰尘都能看见。
这个场景是溥仪第一次进宫,宫殿装饰依旧有华贵的色彩,但是清冷的大殿,空气中的灰尘也告诉我们,这个皇室现已是破败不堪、徒有其表了。幼年的溥仪懵懵懂懂,浑然不觉,但是从置身其中的那一刻开始,这破败的皇家把最后的“权力”给了他,也让他几乎一生都受此所累。
随着溥仪的成长,光影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幼年时昏暗浑浊,当他的老师庄士敦出现时,画面变得明朗起来,也暗示着他的内心在老师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影片以光影色彩衬托人物心理的手法,既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效果,又将影片内涵蕴含其中。明黄和暗红色既是明亮华贵的宫廷和权力的象征,也是牢牢不可摆脱的牢笼;光和影就是溥仪复杂的一生和纠结的内心表现:当好人还是坏人,顺从还是反抗,选择权都不在他。
②听觉艺术: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情感,展现人物命运
影片的原创背景音乐由坂本龙一、David Byrne、苏聪三位作曲家共同完成,运用了鼓、二胡扬琴等音色特别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也有西方交响乐的恢弘演奏,悲怆生动、大气磅礴,很好地展现了溥仪这个人物内心得权力、欲望、纠结与痛苦。
影片伊始,慈禧太后大队人马去接小溥仪进宫。背景音乐紧张,扣人心弦,急促的弦乐将观众的情绪拉到制高点,在有节奏的紧凑弦乐中,将军念出诏书,而后二胡声起,带起一阵阵哀怨与无奈。交响的弦乐与二胡声相交织,溥仪的母亲哭着将他交给了奶妈。
这段音乐是紧张的,令人害怕的。急促的演绎中我们可以相知道,幼年溥仪的离开,是他这动荡不安的一生的开始,是他命运转变的开始。而悲情的二胡声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影片暗含的对溥仪命运的同情。
在溥仪大婚的当日,音乐是略微俏皮轻松的。欢快跳跃的打击乐叮叮咚咚,溥仪在这天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的皇后婉容。音乐在轻松俏皮之中又不乏大气之感。音乐中的轻松把溥仪的愉快传达给了我们,但是欢快中仍然不缺乏的大气也提醒着我们溥仪的身份,也表现出宫廷的束缚之感。
影片恰到好处的音乐,既扣人心弦,抓住了观众的耳朵,更重要的是贴合了人物的经历,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在听觉的维度上增加影片的内容,丰富影片的内涵。
02隐喻手法:以物喻人,揭示溥仪悲剧的命运
隐喻手法是电影中常见的手法,以此在叙事中借助外物来进一步深化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元素运用得当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中隐喻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宿命感,将溥仪这个人物的无奈的命运含蓄又赤裸地表现出来。
①蝈蝈:超现实主义手法中表现历史更迭,生命传承
蝈蝈的出现就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幼年溥仪登基时,群臣朝拜跪在大殿外。他不知此情此景意味着什么,一路沿着台阶走向下,被一位大臣手中竹筒里的蝈蝈声吸引,在“万人之上”的时候,他最心仪的东西只是一个小蝈蝈。
幼年的溥仪单纯无辜又别无选择,踏入宫殿的那刻起,权力的束缚就跟随了他一生。多年后老了的溥仪参观故宫,那曾经是他的家,那个现在只能供人参观的椅子他曾经站在上面玩。他从这个座椅后面拿出了一个竹筒,里面跑出了一只蝈蝈。
穿越几十年光景还是回到了原点,按理说这只蝈蝈不会活这么长的时间,导演这么安排忽略了时间的流逝。蝈蝈将我们带回几十年前,那个被蝈蝈吸引的小孩子,经历几十年沧桑巨变,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老头。
世事浮沉,但是在这只蝈蝈却丝毫不受影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一种生命的传承。年幼时大臣手里的那只蝈蝈代表的是溥仪的纯洁与天真,那么都年后的这一只蝈蝈则代表着故事的终结与新的故事的开始。
②门:象征着溥仪一生中所受的束缚,无奈在门前一览无余
门这个意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溥仪与自己心爱之人,与自己想抓却抓不住的人一次次地被门分隔开。门代表着溥仪受到的束缚,表现了溥仪的无能为力与绝望。
影片中溥仪想要出宫探望逝去的母亲,拼命地奔到宫门前,眼睁睁地看着守门侍卫将门封死,无论他怎么叫,都没有人听他的命令将门打开;婉容在被日本人送走时,他急匆匆从楼上赶下来,看着逐渐驶向远处的车辆,他拼命追赶,面对紧闭的大门,只有无力地喊“开门“;溥仪被溥杰带着爬墙看到袁世凯称帝一幕,他走下城墙发现大门被墙堵死……关闭的门、被堵死的门是为了防止溥仪与外界联系,是守旧派作茧自缚想要守护好自己仅有的城池。溥仪作为“皇帝“,却没有权力打开一扇门,因为他仅仅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是一个摆设。
门代表着阻绝、隔断,形象地表现了溥仪所受到的束缚,表现了他面对控制的无能为力,更加立体地展现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可能的真实情况。
03人文主义:用人文关怀的视角讲述溥仪的一生,“皇帝“背后也有悲哀
我认为这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导演讲故事的态度,导演没有刻画大是大非,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而是把镜头集中在溥仪身上,具体地展现他在一生中的遭遇,展示他的情绪与内心。
①溥仪是皇帝,却更像傀儡,他无法选择命运,只能被历史推着走
影片中溥仪做了两次皇帝。一次是被慈禧召见进宫做了皇帝,而是被日本人骗到伪满洲国做皇帝,但是两次做皇帝,都是有名无实。
做大清的皇帝,是守旧派为了留住自己的城池、为了欺骗自己而给他设置的一个虚名,他们需要一个主子来伺候,来延续之前的传统;在伪满洲国,日本人为了营造一个假象控制着他。
第一次做皇帝不是他自己的选择,第二次他以为自己有选择,可是殊不知即使他不愿意去做这个皇帝,日本人可能也会逼迫他去。
所以溥仪这一生前半辈子看似在锦衣玉食中生活着,但是一直都是名存实无的皇帝。电影通过对大环境、对其他人物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悲伤无奈的氛围,告诉我们溥仪的命运似乎注定是这样悲惨的,他是没有选择权力的。
②从不平凡到平凡,除了从帝王的角度看待他,我们更要从一个“人“的角度看待他
古往今来,人们都乐于从功绩来判断一个皇帝,但是这部影片从西方人文主义的角度,向我们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对于帝王,我们不仅可以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去批判审视他,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看他的遭遇。
小时候的溥仪在宫中,太监告诉他“您想干什么都成“,而实际情况是他有名无实被软禁在宫中,当他想要查看银两用度改革宫廷的时候,资料却被一把火给烧了;在伪满洲国他想要实行自己的权力,可以一番话说出口,那些官员政客们全都走光了……
影片中正是通过对溥仪幼年时天真单纯的描写,对他自信满怀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的展现把一个更加立体的溥仪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对他的性格与内心的细致刻画,让我们更加了解他的想法,也让这个人物离我们更加亲近。
当溥仪改造出来过上平凡人的生活后,影片的人文情感更加地展现出来。做傀儡皇帝,在外人看来是背叛国家地事情,但是他依然能够通过改造提前释放,成为千万个普通中国人中的一个平凡安稳地生活着。
当溥仪穿着灰色中山装骑着二八自行车和无数人一起走在新中国的街道上的时候,观众甚至很难从屏幕中将其分辨出来。历史是永远前进的,功和过都留给旁人分说。
04总结一下:
这部影片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更加客观的。电影视听俱佳,隐喻出色,淋漓细致地展现了溥仪的一生跨度60多年,也展示了这六十多年见中国社会面貌的风云变幻。其中不免有对西方文化的赞美,但是在对溥仪一生的展现中,把他的爱、恨、愁、怨、悲等都展现出来了,让人看过之后充满深思。
文何日清风
举报/反馈